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76章 胡太后(九)盖棺定论

第76章 胡太后(九)盖棺定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公元 528 年四月的一天,阳光肆意地倾洒在大地上,天空湛蓝如宝石,微风轻拂,本该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时光。然而,北魏都城洛阳城内的一座寺庙,却呈现出与这晴朗天气截然相反的景象,显得异常拥挤和嘈杂。

    这座寺庙里人头攒动,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蚁巢,被惊扰后的混乱场景。人们摩肩接踵,空气似乎都变得异常沉重和浑浊。他们脸上充满焦虑和恐惧,那是一种深深的、从心底蔓延开来的不安,仿佛末日即将降临。

    他们聚集在此,并非追求荣华富贵,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在生死面前已变得微不足道,而是为了保住性命,这最基本也最珍贵的生存权利。

    在人群的中央,一名刚剃度出家的中年妇女,格外引人注目。她那刚刚剃去头发的头皮,还散发着热气,仿佛还残留着尘世的余温。她双掌合十,神情虔诚,每一道皱纹里都写满了专注和坚定,宛如一位真正的出家人。

    然而,这位看似平凡的出家人,身份却极为特殊,她便是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的灵皇后,亦被称为胡太后。

    想当年,胡太后权倾朝野,呼风唤雨,其权势之盛令人侧目。可如今,她却落得这般下场。她的专横跋扈,让朝廷上下怨声载道。她肆意妄为,不顾伦理纲常,甚至毒杀了自己的皇帝儿子,这种灭绝人性的行径,无疑是在玩火自焚。这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为,彻底激起了反对派的愤怒,使得她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绝境。

    没过多久,这位曾权倾一时、不可一世的女性胡太后,最终被反对派无情地抛入黄河之中。那滔滔的黄河水,无情地吞噬了她的身躯,也淹没了她曾经的辉煌与罪恶。她的人生以如此狼狈的方式画上句号,令人唏嘘不已。

    从年龄来说,38岁的一生不算太长。纵观胡太后短暂的一生,她的经历基本和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她的姑姑是个尼姑,更是个得道高尼,得到了北魏朝堂的重视。正是因为,在尼姑姑姑的助力之下,胡太后得以进入北魏后宫。最终,胡太后的人生之路也是止步在佛寺。

    成为女权人的第一时间,胡太后面对的最棘手的内部矛盾,就是来自佛教信徒发起的大乘教起义。当然,在胡太后的运作之下,这场起义被顺利镇压。胡太后也通过这场起义,解决了佛教高速发展带来的隐患。

    话说,佛教在北魏历经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节制,再加上多年来积累的种种弊端,使得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问题。就在胡太后刚刚掌权之时,北魏国内便爆发了一场大乘教起义反叛事件。

    这场起义反叛,给北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让人们对佛教的影响力产生了质疑。同时,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北魏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胡太后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并确保国家的稳定。

    在胡太后的主导部署之下,不到两年时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了。同月甲戌,胡太后鉴于局势的稳定,心怀仁慈地宣布大赦天下,展现出了统治者的宽厚与仁爱。

    当然,随着大乘教起义彻底结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胡太后也开始对这个事件进行反思,以及果断的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此类起义的再次发生。

    在北魏时期,佛僧数量呈现出极度泛滥之势,这一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于是,公元518 年春,胡太后英明果断地下达了《禁私度僧令》。此令一出,意味着将度僧权从原本掌控于寺院的手中,收归国有。旨在严格限制度僧的数量,以实现对佛教事务的有效管理和规范。

    具体而言,规定每年官方度僧有着明确的限额,大州仅限三百人,中州为两百人,小州则为一百人。而且,地方官员在执行度僧事宜时,必须精挑细选,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和敷衍,绝不能让滥竽充数之人混入僧众队伍。

    倘若选取了品行不端的人剃度为僧,那将被视为违旨之罪加以论处。其中,刺史首当其冲,要遭受坐牢的惩罚,太守、县令、纲僚节级也都要连坐。就连维那,若有违规之举,也要被流放到五百里外的异州为僧。

    不仅如此,从今往后,全国所有的奴婢都,被严禁剃度出家。诸王及亲贵,也不得奉请诸佛,若有触犯者,同样以违旨罪论处。

    甚至,若有僧尼为他人的奴婢剃度,也要被流放五百里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僧尼大多存在养育亲戚和熟人的奴婢或子女的情况,待其年龄稍长,便私自度其为弟子。

    然而,从今开始,这种混乱无序的现象被一律禁止。一旦有违犯者,不仅会被强令还俗,那些被其收养的人也都要令其回归本家。

    再者,对于寺主私度僧人的行为,惩罚更是严厉。寺主私度一人为僧,就将其流放五百里以外;私度二人,就流放千里之遥。

    而那些私度的僧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长认为此罪不会牵连到自己。但从今往后,若有一人私度,三长也都要以违旨罪论处,其中邻长为首,里长、党长则各相降一等。

    倘若一个县私度之僧达到十五人,郡达到三十人,州镇达到三十人,那么其长官将全部被免官,僚吏节级连坐。而那些被私度的僧尼,全都发配到当地州府充当最下等的仆役。

    这一举措充分显示了胡太后整顿佛教乱象、维护社会秩序的坚定决心。通过胡太后的这一举措,有效地规避了佛教徒武装叛乱现象的再次发生。这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百姓能够在相对安宁的环境中生活和劳作。

    由以上种种可见,胡太后作为女权人。在国家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是得心应手的。她给出的答卷,绝对是高分。不过,胡太后也是一个凡人,更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个拥有着一个国家绝对权力的女人。

    大权在手,自然也会为自己的个人喜好去买单。我们知道,北魏是一个崇尚佛教的王朝,而胡太后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胡太后初次临朝的那段时期,也就是从 515 年到 520 年这几年间,她展现出了强烈的兴缮意愿。当时,她下定决心在京师洛阳大兴土木,建造起了永宁寺、太上公寺等,众多规模宏大的佛寺。

    这些佛寺的建造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匠们日夜劳作,材料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地,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为了追求完美和宏伟,投入的资金不计其数,工费开销极其巨大。

    不仅在京城如此,就连外州也纷纷响应胡太后的旨意,各自建造起了五级佛塔。从偏远的小镇到繁华的州城,到处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然而,这样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们被征调参与劳作,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不得不离开农田和家庭,投身到繁重的土木建设中。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让他们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而且,由于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了佛寺和佛塔的建造中,对金银等贵金属的需求急剧增加。市场上金银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一路飙升,屡上不止。普通百姓想要购置一点金银制品变得难上加难,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日子过得愈发艰难。

    此外,胡太后还对龙门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将龙门石窟打造得美轮美奂。这些种种的浩大的工程,无疑给当下的社会和百姓,带去了沉重的负担。

    当然,作为女权人,胡太后最令世人诟病的,就是她私生活的淫乱。这个事件,也造成了日后她悲剧的下场,以及后世对于她的负面评价。

    在胡太后临朝的那段时期,她肆意妄为,全然不顾礼法纲常,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她相中了“美姿貌”的清河王元怿,凭借着手中的权力,蛮横地逼迫元怿与她同房,行为淫乱放纵,毫无节制。

    北魏名将之后杨华,因其“少有勇力,容貌雄伟”,也没能逃脱胡太后的魔掌。胡太后不顾礼义廉耻,强行逼迫杨华与自己同房。杨华深知此事必将带来无尽的祸患,为了保全自身,无奈之下只得投奔了南梁。

    杨白花逃奔南梁之后,胡太后对他追思不已,难以释怀。满怀深情地创作了《杨白花歌》,甚至让宫人们“昼夜连臂蹋蹄歌之”,以抒发她内心的思念与眷恋。

    “容貌壮丽”的郑俨,当初还只是一名参军,一次偶然的机会,竟得到了胡太后的宠幸。然而,这件事在当时并未被众人知晓。等到胡太后二次临朝,郑俨“昼夜禁中,宠爱尤甚”。他几乎时时刻刻都留在宫中,享受着胡太后给予的极度宠爱。

    郑俨不仅自己得宠,还引荐了朋友徐纥。这两人臭味相投,被胡灵太后视为心腹之人,他们相互勾结,联手把控着朝堂的内外事务。当时的人们将他们称为“徐郑”,对他们的专权弄势敢怒不敢言。

    “颇有将领之气”的李神轨,在胡太后二次临朝期间,同样得到了胡太后的宠遇。他借此权势,在朝野中呼风唤雨,权倾一时。当时有人说看到李神轨,在宫帷之中得到胡太后的宠幸,他与郑俨同时被胡太后宠爱,以至于人们都难以区分他们谁更受宠。

    胡太后的这种荒淫无度和任人唯亲的行为,使得朝廷纲纪混乱,政治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也为北魏的衰落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因为过度的淫乱男宠,导致胡太后在后期失去了对于政事的判断力。不知道是受到了蒙蔽,还是胡太后乱了心智。在她的宠溺之下,她的这些男宠,纷纷带着她,往不归路上而去。

    其中,胡太后最大败笔,就是听了男宠的建议。毒杀了自己的儿子皇帝,北魏孝明帝。并在皇帝驾崩之后,谎称孝明帝与宫嫔潘华所生的公主乃是男孩,先是将其立为“太子”,随后更是拥立其登上皇位,并且大赦天下。这位被推上皇位的便是史称的元姑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女皇帝。

    要知道,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而玩火的这几位,包括胡太后在内,显然对此道理心知肚明。他们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来琢磨怎样把这个弥天大谎给圆过去。他们在暗室之中密谋,权衡着每一种可能的后果,计算着每一步的得失。

    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令人意外的是,大臣们对此竟然没有掀起太大的动静。朝局在表面上基本保持了稳定,这让胡太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她开始觉着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于是便毫无顾忌地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坦然地承认了所谓“太子”的真相。

    随后,为了继续掌控朝局,她又宣布立年仅三岁的元钊做皇帝。这一系列的操作,充分展现了胡太后在权力欲望驱使下的肆意妄为,也反映出当时北魏朝廷内部的混乱与权力斗争的激烈。

    胡太后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严重践踏。这一事件,使得民众对朝廷的信任度大幅降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这个事件为胡太后的掌权生涯,画上了句号,也为北魏的最终衰落,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关于胡太后的女权人之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515年的八月到公元520年的八月。在个阶段的五年时间里,胡太后作为北魏朝廷的实际最高权力者,临朝理政。期间,她的所作所为,对于当下的北魏来说,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后世对于她第一次的临朝理政,还是给予比较积极的评价的。

    可惜的是,也许在位置坐稳后,权力手段得心应手的时候。和平凡人一样,胡太后也飘了。不再克制个人的欲望,开始放飞自我。

    胡太后觊觎清河王元怿的美色,用自己的权威,逼迫清河王怿与其行苟且之事,其淫乱之举肆意放纵,毫无收敛之意。

    作为太后,北魏的实际最高掌权人。胡太后本应以身作则,秉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然而她却放纵自己的私欲,全然不顾道德和礼教的约束。

    不仅破坏了宫廷内部的秩序和稳定,更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对这种违背人伦的丑事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对宫廷的信任也随之崩塌。

    总之,太后逼迫清河王怿的淫乱肆情之举,实在是天理难容,为天下所恶,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令人不耻的污点。

    而将心思放在宫闱之事上,胡太后在政事上的用心,自然不高。由此,她让自己的妹夫和内宫的宦官,钻了空子,发动了宣光政变。胡太后也因为这次政变,交出手中的权力,被幽禁在后宫。

    虽然,经过五年时间的蛰伏和反抗。胡太后终于再次翻身,夺回了属于她的权力。可是,时移世易。经过五年的积弊,留给北魏的社会矛盾,已经更加的尖锐。

    重新回到权力中心的胡太后,虽然还想通过延续她第一次临朝时候的施政手段,来延续北魏的发展。但是,此时这些老药方,已经解决不了北魏社会的问题了。亟需一场大刀阔斧的革新,才能缓解社会的矛盾。

    可是,仿佛再次掌权的胡太后。她的心思,已经全然不在朝政之上。她的心里,更多的是克个人生理上的欲望。此时的她,过度的淫乱后宫,政权旁落到她男宠的手上。北魏上下的风气,可谓是乌烟瘴气。

    而且,随着儿子孝明帝年纪的不断长大,后权和帝权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的尖锐。最后,两人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胡太后居然听信身边男宠的建议,毒杀了自己的皇帝儿子。事后,不论胡太后想如何补救,留给她的,只能是黄河之水。

    从后世的历史效果来看,胡太后专权的第一个时期。她还是有着上进心的,北魏在她的手上,出现了逆风翻盘的迹象。

    然而,成也胡太后,败也胡太后。胡太后因为个人的疏忽,丢了权力。后来,虽然夺回了权力。可是,彼时的北魏王朝,整体走入了更大的衰退期。

    作为一个封建女权人,胡太后有着比较高超的政治手腕。如果她专心于此,我想也许北魏后来的历史会被改写。然后,她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过于放纵自我,导致功败垂成。可以说,胡太后的女权人之路。够离奇,也足够的荒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