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浑邪投降 大汉受降
刘彻百感交集。
匈奴投降的事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可这么大规模的尚属首次,两个大部落王啊。刘彻又很担心,怕这次匈奴人投降是假,借机进攻是真。遂指派霍去病领兵数万前去受降,同时防备不测,而且受降地选在黄河西岸,这样匈奴人耍诡计也不会怎么样。
霍去病全权代表刘彻,代表大汉帝国受降。
无上于天,无下与地,无敌于前,无君于后。
这次投降确实是真的。但是在出发的关头,休屠王又变卦了,他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浑邪王心意已定,自知没了回头路,一咬牙把休屠王杀了,又找了个不知道什么理由,把休屠王的部众诓骗了带上,一起东来投降。这个事情当然伊稚斜是不知道的,知道他也来不及了,太远,鞭长莫及。
浑邪王在信里说,投降人数十万,这个是故意夸张,实际有四万左右,但无论对匈奴还是汉帝国来讲,都不算小数字了。这场受降,场面很大。
霍去病看到河对岸乌压压的匈奴人,心下一股冲动,真想冲过去灭了得了。这也不是不可行,霍去病可以找理由说匈奴人耍诡计。
不过受降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灭掉,霍去病压制住冲动,率大军度过黄河,和浑邪王遥遥相望。
一边是队形整齐,旌旗鲜明的汉帝国骑兵军团,一边是队形凌乱的匈奴降军,还有老人妇孺,以及无数的牲畜。
霍去病忽然看到,匈奴军中似乎出现了一片混乱。
并不是所有人都死心塌地跟着浑邪王投降,这也可以理解。尤其当这些心思不定的人看到霍去病领着大军渡过黄河,心里发虚,他们被打怕了,怕霍去病这次又是来打人,掉转马头,开跑,他们只是单纯的想逃跑,没有什么政治目的。
但是有一个跑,无数个跟着跑,浑邪王根本无法制止哗变。
霍去病冷冷看了几眼,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当机立断,叫上翻译和几个亲兵,策马奔向匈奴大军。他要和浑邪王谈判,注意,是谈判。
浑邪王被这位年轻的将军震了一下,竟然这么大的胆量。
霍去病勒马,盯着浑邪王,浑邪王几乎不敢和他对视。
这些哗变的,你看着办吧。今天你既然来了,就不要想再回去了。
我给你三个选择,一,把这些哗变的人都杀了,该投降投降;二,我身后的几万大军冲过来,把你的人撕成碎片;三,把我杀了。
这叫谈判。
远处的汉军众骑士不知道对面在发生什么,他们只看到霍去病领着几个人过去了。没他的命令,他们也不敢贸然冲上去。
忽然他们意识到,霍去病能做领兵数万的将军,远远不单是因为他是卫青的外甥,刘彻的高徒,眼前他单骑闯营的这份王者气魄,不是谁都有的。
霍去病同时征服了两个世界。
选择分两种,一种像下馆子,菜单上有很多可以点;一种像乞丐,要么吃眼前的东西,要么饿死。浑邪王面临的是后者,他认了。
这些逃跑的人,都是他的同族兄弟,但是他必须做出选择,看霍去病的态度,如果哗变继续下去,他就拒绝接受投降了,那时大家一起完蛋。
有一点可以确定,浑邪王是真要投降的,否则他完全可以把霍去病扣下做人质,和其他汉军将领如赵破奴等谈判,那就是真的谈判了,虽然那样做大概也是一个完蛋的结果,但至少……说不定也不是一个完蛋的结果。
不过他连休屠王都杀了,可见已经铁了心。
浑邪王下令,追杀所有逃跑的人。
难为他了,都是自己人,情何以堪。
霍去病冷冰冰在一边看着浑邪王指挥手下,杀自己人。
七千颗人头做见面礼,浑邪王投降了。
所以有时候投降者确实该骂,该被写到书上,钉到墙上,跪到地上接受万人唾液洗礼,因为他们用自己人的血为自己铺路;可是如果选择不投降,结局大概是用自己人的血为自己陪葬,被灭掉。
这种事情真是不好评价。
连“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狗皮膏药理论,在这种事上都稍显弹性欠缺。
无论如何,浑邪王领着四万多人投降了,霍去病受降。就像当年刘邦接受子婴投降一样,该有的仪式都要有。
当然浑邪王不会像子婴,乘着四匹白马驾的车子,一身白衣而来那般优雅;也欠缺子婴那一袭亡国之君的美丽与哀愁;也没有摊上子婴的宿命,子婴被项羽杀了,浑邪王被刘彻封了一个大大的侯。
如此一来,从黄河西岸到甘肃中部祁连山这一大片区域,就没有匈奴人了,伊稚斜龟缩在大漠以北,也不大可能来抢这块本属于他的地,刘彻自然就不会放过了。
十几年后,刘彻在这一区域设立了四个郡,分别为敦煌 、酒泉、武威 、张掖。这些名字一直用到现在。
关于酒泉的来历,有个浪漫的传说,霍去病打到这里时,把刘彻送给他的酒,倒到泉水里,和全军将士共饮,此处遂得名酒泉。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不过,当年德国人什里曼捧着一本被视为怪力乱神的荷马史诗,生生挖到了特洛伊古城遗址,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也许哪天有人在酒泉地底下挖出一块砖头,上书:霍去病到此一游。这个传说不就具象化了吗?
虽然酒泉的命名是出于地理特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跟霍去病一点关系没有。
另,魏晋时期成书的《西河旧事》曾经提到,焉支山(胭脂山)和祁连山丢掉后,匈奴人唱了一曲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之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魏晋时期去汉不远,这首充满美丽与哀愁的歌,还是有那么一点可信度的。
谁说匈奴人缺少美丽与哀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