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兰贵妃说的“好消息”,自然就是沈遇恢复武安侯后人身份这桩事了。
只令宋玉枝没想到的是,建元帝居然会直接颁布圣旨,昭告天下,连后宫都送了一份过来。
不过宋玉枝对这个时代里,许多约定俗称的规矩都并不算精通,便也没有多想。
离开凉亭之前,宋玉枝再次对兰贵妃福身行礼,“今日之事。多谢娘娘了。”
兰贵妃还是摆手,让宋玉枝不必多礼,“我当时瞧你镇定自若,想来便是我不出声,你也是有法子应对的。”
这话倒是不假。
先前宋玉枝让宋玉锦不想获罪就闭嘴,就是已经打好了腹稿。
但差不多的话,从她一个臣女口中说出来, 和从兰贵妃嘴里说出来,却会是两种结果。
起码,宋玉枝当时只想着大事化小,根本没想过能把事情轻易揭过。
所以宋玉枝还是坚持行完了礼,郑重地同兰贵妃道了谢,这才从凉亭里出了去,往仁寿宫回。
兰贵妃面向宋玉枝的背影,目送她远去。
直到宋玉枝走远,彻底瞧不见了,兰贵妃才收回了视线,幽幽地叹息了一声。
“大喜的日子,母妃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又怎么好端端的叹起气来了?可是儿子哪里做的不好,惹母妃生气了?”
身着蟒袍的二殿下过了来,径自在兰贵妃身边坐下,为兰贵妃添茶倒水。
兰贵妃偏过脸,嗔了他一眼,“通身的酒气,这是喝了多少,又说哪门子的混账话?”
“确实喝了不少,这不借口出恭,跑到母妃这里来躲清静了嘛!”二殿下懒懒地伸手撑着下巴,“好了,我不同母妃逗趣了。您这是刚见过表嫂?叹气,不会是因为……”
兰贵妃摇头,“当然不是。你表嫂聪慧、镇定、善良……是难得一见的好孩子。更是在微末时,在不了解扶安身份时,就对他不离不弃的好姑娘。我只是看着他们少年夫妻情笃,一时有些想起年轻时的事了。”
母子连心,二殿下听兰贵妃提起年轻时,便察觉到了症结所在——
当年,他的父母何尝不是情比金坚的一对璧人呢?
不然他母妃也不会在婚前就有了身孕,更不会为了肚子里的孩子,甘愿舍弃所有,进海家当一个毫无身份背景的贵妾。
后来他父母的关系也确实一直恩爱非常,嫡母和祖母也都是好性儿。
虽然牙齿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家里也多少有些摩擦,但多年来也算是和和睦睦。
可如今情况却是不同了——
他的父亲从海家家主,义军统领,一方反王,成了这天下名正言顺的主人。
新朝成立不过两个月,已经有许多大臣进言,希望今上广纳后宫,开枝散叶。
毕竟历朝历代鲜少有膝下只有两个儿子的君主。
建元帝初时把那些进言的折子都打了回去,说新朝未必就要同旧朝相比。
但朝堂上的局势不同乐观,许多老臣阳奉阴违,暗地里没少给新政令使绊子。
建元帝在朝堂上不说是寸步难行,总归可以称得上举步维艰。
近来,建元帝已经有了纳那些老臣家的女孩入宫,拉拢关系的想法,态度软和了下来。
他这为人子虽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却也不好置喙。
他知道这些,他母妃作为枕边人,想来更早一步察觉。
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未来如何发展,就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了。
三十余岁、生过孩子的妇人,如何同花骨朵似的新人相比呢?
更别说是一茬接一茬的新人。
这世上没有人能永葆青春,却永远不缺正值青春年少的人。
如此想着,二殿下不觉也叹息出声。
兰贵妃听着,立刻振作了精神,问说:“前朝那边,一切可还顺利?”
二殿下对沈遇都没掩藏自己的图谋,对着自己母亲,更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因此母子二人早就达成了一致,势要争上一争。
二殿下收起懒散神色,正色答道:“一切都顺利。表哥离开京城前便已经十六七岁了,京中认识他的人不在少数。这些年他的容貌、身形虽有些变化,却是越来越肖似姨父。故而即便皇兄一系有所微词,其余人却都没有听信他的,以为我胡乱找个相似的人来充数……”
“你皇兄样样不如你,却既占了‘嫡长’,又有母族支撑。只苦了你,身份上输了他一截,又没有母族支撑。如今扶安回京,有他帮衬着,你多少能轻省些。”
这么说着,兰贵妃的面容上浮现浓重的心疼歉然之色。
世人都知道海家起事时,年轻一辈里,战功最彪炳的便是二殿下海晏。
可战功彪炳的前提是,很多差事是大殿下屡次推诿、不肯去行的凶险之事,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就好像去岁海晏在阵前受重伤的那次。
那次如果不是他侥幸寻到了老医仙,怕是如今已经是个废人了。
所以他们母子要争,不只是力求上进,更是为求自保,为了拿回本属于海晏的一切!
二殿下朝着兰贵妃笑了笑,“母妃说的不错。咱们都会越来越好的。等事成,我也该完婚了。到时候母妃就不必那样操心了,只管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就是。”
兰贵妃笑盈盈地啐他一声,“我还不到四旬,怎么到了你这混账嘴里,就到了要颐养天年的年纪了?”
说着,兰贵妃想到了什么,唇边的笑意淡去了三分,“晏儿,你真的想好了,要娶方家那孩子?”
兰贵妃没少同方如珠来往。
方如珠虽然容貌上欠缺一些,没继承爹娘的优点,只能称得上是众人之姿的清秀。
但她自小接受了方家人的悉心调养,说话做事都循规蹈矩,让人挑不出错处。
兰贵妃这样问,倒不是挑剔未来儿媳妇,就是经年相处下来,实在是和方如珠不大投缘。
甚至说句让人不相信的,她对方如珠这未来儿媳妇的感观,还不如对刚见过一面的宋玉枝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