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从海岛屯田开始 > 第87章 辽东学子

第87章 辽东学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辽东的书院之中,朗朗的读书声宛如一首激昂澎湃、气势恢宏的乐章,令人不禁沉醉其中,思绪也随之飘荡。

    田泽静静的伫立在窗边,目光专注的看着教室内的学子们。

    他们身着素衣,正襟危坐,手持书卷,一个个皆全神贯注。

    其中不仅有出身农户的百姓、寒门士子,甚至还有一些世家子弟。

    黄巾起义,犹如一场狂暴的飓风,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士子为求安宁,纷纷如惊鸟般四处避祸。

    而他们前往最多的地方,除了荆益扬三州,便是这看似偏远的辽东。

    原本只是想暂且避祸的这些人,未曾料到黄巾起义失败后,黄巾之乱竟依旧持续了如此之久,让整个天下都陷入了动荡不安。

    而他们更未想到的是,被他们视作苦寒之地的辽东,竟然宛如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田泽的保密工作做得极为出色,山中隐户、大部分军队等不能现世的存在于辽东毫无踪迹可寻。

    但仅是明面上所展露的实力,便已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为之震惊。

    四郡之地,拥有百万余人口,百姓在田间往来劳作,辛勤耕耘。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希望,近乎达到了衣食无忧的境地。

    虽然田地算不上肥沃,然而这里既无肆虐的旱灾,又无水灾、蝗灾的侵扰,并且气候雨量异常适宜耕种,仿佛是上天的格外恩赐。

    最为关键的是,大部分的土地皆归官府所有,全部分给百姓耕种,而且税收极低,让百姓们能够真正享受到劳动的成果。

    田泽治下早已统一口径,虽然实际运行的那一套众人皆心知肚明,但却都套着朝廷的外壳,丝毫未有越矩之举,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

    比如税收徭役,各地官府都是直接按照田亩产出的三成收缴,但一旦有外地士子问询起来,便开始耐心地给他们算账。

    三十税一的田税、不低的人头税、各种徭役折算税等等,杂七杂八加起来,最终的结果恰好是亩产的三成。

    再问就是巧合,我们乃是按照朝廷要求收取的,这个价格不高不低,有何可指责之处?那理所当然的语气,让人无法反驳。

    以如今田泽治下这群官吏的数术水平,普通外地士子还真难以与之相比,算了半天也找不出太大问题。

    反正地方官府本就有制定个税的权力,我多收一些或者减免一些又怎么了?

    虽然有一些税收出现了种种折损,还有不少被直接在辽东就地使用。

    但收百姓的税不重,交给朝廷的税也不少,双方都满意,无可指责。

    官员分工等问题亦是如此,挂着金曹的名号,干着商部的活儿;挂着督邮的名号,干着纪部的活儿,再正常不过。

    我加个别称而已,对分工稍微进行了细化,又能有何问题?

    而书院之事就更令这些士子破防了。

    寒门也就罢了,什么时候农户之子也能读书为官了?

    各地到处都是学院、书院,而且等级层次分明,显然已经自成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

    对此,官府更有底气了。

    我大汉本就推崇教育普及,儒家更是主张“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这么做有错吗?

    这些世家子弟顿时无语。

    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你不能这么干啊!

    推崇教育普及,鼓励私学诚然不假,但那是为这些泥腿子准备的吗?

    私学可都是有钱且有读书人的世家家族才能开办的,而且就算是对外招生,来的起码也得是寒门子弟吧!

    普通百姓,连束脩都供奉不起,大字不识几个,有何资格求学。

    辽东官员表示,我们有钱,供得起百姓上学!

    还有在辽东为官,怎么能不重视儒学?还要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辽东官员表示,我们穷,养不起废物官吏!

    反正这些官员都是走的朝廷正规渠道任命的,所谓的考核不过是“参考”,我们依旧是按照孝廉的标准选拔任命。

    若是在中原,田泽和其治下的官员只怕会被骂的狗血淋头,遭到群起而攻之,甚至民怨四起。

    但,这里是辽东!

    论起理论,这些士子即便说得过地方官员,也会被一句“太守之令”堵得死死的。

    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能听进去一句算我输。

    地方官员根本就不在乎他们,他们的薪俸升迁皆由田泽一手掌控,世家豪强对于他们可没有影响力。

    想要闹事,他们却发现辽东的百姓懂得并不少,并不那么容易被忽悠。

    有几个士子站在大街上,慷慨激昂地开始愤世嫉俗、抨击当地官府,结果没迎来任何的叫好声,当地百姓多数都是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们。

    当他们说到田泽或者一些敏感之处时,便会有不明物体飞来,蒙住双眼,然后被百姓正义的围殴。

    那混乱的场景,着实惨不忍睹。

    不少辽东百姓在参与围殴后表示,舒服多了。他们脸上的满足和畅快,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辽东人本就性情勇猛好斗,以前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

    但自从田泽到来之后,由于律法严苛,他们好久都没有打过架了,筋骨都有些不畅快。

    现在能有正当动手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反正事后理论起来,官府抓的也是这些闹事之人,他们也算是为民除害,说不定还能得到个嘉奖之类的。

    发现百姓忽悠不动,这些士子又想鼓动地方世家豪强,结果一看,发现辽东的豪强寥寥无几。

    原本的豪强几乎都被田泽一网打尽,剩下的多是小门小户,也不愿意和他们瞎折腾。

    这些世家子弟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

    在中原,他们拥有儒学典籍的最终解释权和官员的举荐品评权等,所有官员百姓都要依照他们的规则行事。

    他们掌控着大量的田地和佃户等,百姓们都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因此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给人扣帽子,把持官府、仗势欺人。

    但在辽东,他们发现完全不一样。

    辽东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完全不吃这一套。

    你有能耐,拉出来遛遛。

    种地你能比我种得好?你能比咱们村的村吏懂得多?还是你能让一地百姓丰衣足食?

    田使君都说了,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你书读的再好、品德再高尚、名气再大,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什么用?

    田泽深知,这些世家豪强在天下一直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想在他们的规则之下占到便宜,那根本是不可能的,黑的他们都能说成白的,和这群人较真必然失败。

    所以田泽干脆不和他们玩了,自己自成一套体系。

    任你巧舌如簧,钱、粮、百姓和最终解释权都在我这边,你能奈我何?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田泽直接用世家豪强的手段击败了世家豪强。

    辽东之外我管不了,但是在辽东,我说了算。

    在碰了无数的钉子之后,这些中原来的世家子弟很多彻底崩溃了。

    大量世家子弟宁愿冒着危险返回中原也不愿受此之辱。

    但还是有少许世家子弟留了下来。

    其中一些人只是为了避祸,见无法再呼风唤雨,索性直接闭门隐居起来。

    但也有一些人,真的怀有济世报国之心,见到如今辽东的繁荣盛况,不禁心生向往。

    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想法,考入了各大书院、学院,准备和这些寒门子弟和平民百姓同台竞技。

    那些侥幸存活的辽东本土豪强见此情形,算是彻底看清了形势。

    只要田泽还在,他们就别妄想再恢复过去的规则。

    死心之下,也不再软抵抗,纷纷派遣族中子弟前往各大书院、学院求学。

    对此,田泽乐于见得。

    他一直致力于治下的教育,培养出了众多能吏良将。

    军中,除了关羽、张辽等名将外,很多屯长、曲长都是田泽培养的干将,能力极强。

    尤其是最初跟着田泽的那两百护卫,担任偏将等职都不会有任何问题,使得整支军队体系十分健全,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但是在官府之中,田泽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只是能做事的小吏,而非统筹全局的官员。

    因为时间太短了,普通百姓的底子太浅,多数人经过数年时间培训也只能为一小吏,还不具备独当一面的底蕴。

    辽东的中层官员相对匮乏,而且多是寒门子弟,能够维持顺畅发展,全靠陈宫等人拼命努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若想让百姓能够有能力在中上层官员中占据一席之地,没有十数年的努力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的底蕴和综合能力比之世家寒门差太多了。

    这个时代的世家豪强不是傻子,儒家也没有软弱到后世的那种地步。

    世家寒门受到的教育都是成体系的,极为完善全面,并非只是之乎者也那一套,实干能力不容小觑。

    所以短时间内,田泽还是要依靠这些人支撑局面。

    只不过有了底层小吏的平衡,让田泽不用受其束缚罢了。

    毕竟中上层官员,虽说十分重要,但也并非不可替代。

    基层官员提拔上来照样能干,无非就是干得稍差一些。

    要是这些人真的想暗中对抗或者撂挑子不干,田泽直接就能掀桌子,反正我不差人。

    但能有更优秀的人选,终归是好事。

    田泽对于世家豪强的这些士子本身并没有任何偏见,只是对如今的世家豪强阶级心怀不满罢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