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种田开始:一统之路 > 第九十三章 老村长的信

第九十三章 老村长的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他深入研究了赵国的社会、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并结合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估。

    而李文杰看完报告后,沉思了片刻,然后开口说道:

    “看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策略。”

    他意识到赵国现在的情况并不像他们之前想象的那样强大。

    虽然赵国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内部矛盾和经济困难使其无法有效地发挥实力。

    同时,秋收季节的影响也让赵国陷入被动局面,无法轻易发动对外战争。

    面对这样的形势变化,大秦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

    原本计划采取守势的大秦,现在可以考虑主动出击,利用赵国的虚弱时期,争取更多的优势地位。

    秦阳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文杰的看法。

    他找了个椅子坐下,翘起二郎腿,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一脸严肃地看着文杰,说道:

    “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如何行动?”

    李文杰也找了一个椅子坐下,身体前倾,双臂支撑在膝盖上,思考片刻,然后回答道: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与各方势力的接触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和需求。这可以通过派遣使者、举办会议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我们也需要加强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大秦的综合实力。”

    “这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来实现。”

    “最后,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赵国内部的动态,寻找机会进行分化和瓦解。”

    “这可以通过支持赵国内部的反对派、煽动民众情绪等方式来实现。”

    听了文杰的建议,秦阳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

    这些建议都非常有建设性,可以帮助大秦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局势。

    他微微点头,示意文杰继续说下去。

    “当然,这些只是一些初步的建议,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我们需要不断地观察和分析局势,及时做出反应。”文杰补充道。

    秦阳点了点头,他对文杰的成长很是满意。

    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不断地讨论着。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模糊不清的方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份初稿。

    但这份初稿并不是最终版本,因为现在二团、三团、六团正在攻打徐州,所以秦阳并没有将其公布出来。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次日清晨,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李响就急匆匆地赶到了秦阳所在之地。

    他身为情报负责人,深知这份责任重大。

    见到秦阳后,他立刻将手中的情报递了过去,并语气凝重道:

    “主公,这是有关徐州的最新战报。”

    秦阳刚起床,便迅速用冰冷的水擦拭了一下脸颊,试图清醒自己。

    然后,他毫不犹豫地接过情报并开始阅读。

    当看到其中一段时,他不禁疑惑地问:

    “三团竟然如此轻易地从腹部直插徐州,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秦阳满脸诧异,转头看向李响,追问道:

    “这个消息可靠吗?”

    李响严肃地点了点头,表示肯定。他解释说:

    “我们负责那边情报的兄弟已经快马加鞭赶去核实过了,这份情报绝对属实。”

    秦阳听后,心中一喜,急忙大步走到书房的地图前,专注地凝视着。

    他思考片刻后,突然转身对李响下达命令:

    “立即给张明传信,让他在徐州翻天覆地,不要有丝毫保留!”

    “此外,我们之前派往徐州收集各地情报的人员,你可以告诉他们一些恶劣的世族绅豪的信息。”

    接着,秦阳眼神坚定地补充道:“同时,也让张明借机清理掉这些人,以方便未来的治理。”

    说完这些话,秦阳身上散发出令人胆寒的气息,连旁边的李响都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恭敬地回应道:“明白。”

    待李响离去后,秦阳收拾了一下,吃了个早餐,便开始了处理一天的事务。

    …………

    建筑二队王平:根据现有水泥技术,创造了一分新的材料,比原先水泥坚固2到3倍。

    但所需成本也比以往多出两倍以上。

    —望批准制作王平

    —准(特制印章覆盖)

    二团张磊来信:最近天气转凉,切勿感冒。主公应以身体为重。

    —阅(你也一样)

    六团李圆来信:主公,我在临海发现一美食,经当地人介绍,一种红色小虫经过烹煮后特别鲜美。

    —阅(味道不错)

    原材料制作部李守义来信:

    昔年间,大秦逐渐昌盛,我邦广纳贤才,内部新血如潮涌动,旧日沉滞之气一扫而空,生机勃发。

    每集公议,皆见稚子之姿,如后浪推前浪,其势不可挡。

    然虽有老臣谆谆教诲,言传身教,然其所授往往藏头露尾,言不尽意,以求在工作之中保持一份神秘与不可替代。

    初入职场者,虽勤学不辍,终难洞悉其中深意,仍有所欠缺。

    及时日渐长,工作熟练,新进之士已非昔日可比。

    面对新环境、新技术、新理念,他们不仅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更在质上实现了飞跃。

    然而,面对如此迅猛的变化,有人欢喜有人忧。

    那些倚老卖老之士,感受到了本领的恐慌,却又无力适应新的环境,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坚守,以为只要保持一技之长,便可应对一切挑战。

    论资排辈之路,渐被年轻人弯道超车。

    有人嗤之为昙花一现,有人怀疑其背后有何隐情。

    然我观之,此乃年轻一代不甘心平庸,奋力向前的执着。

    工作之安稳,给了那些因循守旧者一丝安心,然而时代的变迁,却非他们所能预料。

    唯有不断创新,方能适应当下,把握机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历史的轮回,如同昨日重现,当我们这一代人还在肤浅地理解新质概念,以为只是科技创新之时,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老夫子的背影。

    —阅

    看到老村长来信,秦阳思考良久,随后提笔写下。

    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当新质生产力之概念提出,新一轮的机遇便展现在年轻人面前。

    新事物之初,总是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一些破旧立新的事情,注定要有人去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