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逃荒被丢下,我选择躺平 > 第62章 拍醪糟

第62章 拍醪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吃完午饭,陈大舅把磨盘搬开,掀开模具中的纱布看了看,豆腐已经被压实。

    何氏拿刀把两板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八大块,端到上次腌过肉的缸子里,打开盖着的米筛,闻了闻,确保盐水没有异味儿后,就把豆腐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缸里,腌制半天后,拿出来熏豆干。

    剩下一板豆腐,何氏切了三份儿,让柳幺舅给张三李忠、和肖大脚家送去。

    陈氏搬了一个笼屉出来,铺上一层厚厚的谷草,何氏把剩下的豆腐全切成小块,均匀地铺在笼屉里,盖上蒸屉盖子,端到了仓房的架子上放着,等十天半个月再来查看霉化情况。

    到了傍晚,豆腐已经吸满了盐水,陈氏把豆腐捞起来,放在竹制篦帘上,端到廊檐下,等着晾干水分。

    第二天就是大寒,去年今日,他们才刚到溪江村,满打满算,一年也过去了。

    何氏一大早就感慨万千,陈舅公见了,拍了拍老妻的肩膀,踏着雾气出门查看烧炭情况。

    陈大舅几人已经把豆腐端去熏房,点燃了火,开始熏豆干。

    朱氏看了眼公婆,转身进了灶房烧水,抱出了醪糟坛子,准备做醪糟蛋,这才发现醪糟见底了。

    “醪糟没了?我前几天就看快没了,忙起来又给忘了。老咯老咯,记记性不好咯。”

    陈氏挽好了头发,洗了把手就进灶房帮忙,见侄媳妇抱着醪糟罐子皱眉,这才想起来这几天一直记不起来的事儿原来是做醪糟。

    陈氏舀了好几碗糯米泡上,等着明儿来做醪糟。

    想着快过年了,得磨点糯米粉包汤圆,还得给家中几个馋猫做点甜嘴儿的米花糖,陈氏又舀了好几碗米泡上,泡了大半盆。

    快到年关,家中的事儿不多,地里的事儿也不忙,一大家子就坐一起烤火。

    女人们手里拿着针线密密缝着,男人们坐一起剥花生、剥核桃,剥出来留着做米花糖或者包汤圆吃。

    陈舅公和柳外公坐在窗下,就着光线挑南瓜籽,个大饱满的南瓜籽挑出来,单独放一旁,留作明年的南瓜种,个小的留簸箕里,等着炒瓜子花生的时候一起炒了做零嘴。

    柳幺舅则时不时跑出去后面看看熏房的火,顺带薅点红苕、洋芋进来烤,一时间满屋飘香。

    几个适龄儿童则在面前的沙盘上学着写写画画。

    自从开了春之后,仨孩子要去学堂上学,上回林守义几人进城卖炭,就给他们带了学堂指定的蒙学教材回来。

    林秋缘一看,这不就是三百千嘛!

    《三字经》,这玩意儿从小背到大;《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不是张口就来的事儿?《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谁小时候没学几句?

    林秋缘信誓旦旦地打开三字经,没出三秒就萎了。

    她忘记了,这它爹的是繁体字!不是她熟悉的简体字!

    要不是她会背三字经,好多字她还真不认识,像极了写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只认识简单笔画的词。

    不过,这也算是开了挂,在本来就会背的基础上,林秋缘依次把各个字同印象中的发音对照上,倒是也事半功倍。

    就是有些习惯使然,在沙盘上写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写成简体……回回都被她哥指出来,林秋缘气得牙痒痒。

    三人你追我赶的,在附属内驱力的驱动下,倒是没多久就把《三字经》背的滚瓜烂熟,就连陈念都能跟着念上两句。

    俗话说,过了腊月半,要把年来办。

    快到过年,家中赶集是次数也多了起来,几个娃娃也跟着蠢蠢欲动,毕竟这一年家中忙,他们能跟着去赶集的次数一只手都没数得过来。

    所以这几日,几个娃娃特别勤奋,非常卖力地挣表现,谁也不让谁。

    几个大人看破不说破,钓足了几个小娃娃的胃口,临赶集头一晚上,何氏才悄咪咪地对几个孩子说要带他们赶集。

    但有条件,家里的母牛怀孕,只能架一辆牛车去,所以一次只能带俩娃上街,几人也痛快答应了。

    陈家和和林夏至起了个大早,早早就爬起来,钻进灶房,点燃了炉子,烧了热水,等着几个大人起床。

    陈氏和何氏进灶房的时候还被俩孩子吓了一大跳,直拍心口,要不是想到快到年关,打骂孩子不好,硬生生给憋了回去。

    陈舅公也早早套好了牛车,简单洗漱一下,天刚刚蒙蒙亮,几人就赶集去了。

    陈大舅几人今儿也有任务,要去把地里的甘蔗砍下来,把甘蔗汁榨出来熬糖。

    柳芸娘则先去查看了泡着的糯米,用手指轻轻一掐,糯米就从中间断开,正正合适。

    把淘米水倒掉,柳芸娘想起她娘的叮嘱,把泡好的糯米分成一式三份——一份用木甑子蒸熟再摊开,晒成阴米;另一份用石磨磨成米浆,沥干水份,摊开晒上;最后一份则用开拍醪糟,也需要先上锅蒸熟。

    几个年轻妇女对拍醪糟还不是很熟练,生怕没弄好把粮食糟蹋了,老老实实放在一旁,等着赶集的两个长辈回来处理。

    给赶集的几人在锅里留了饭,家中的几人简简单单吃了个早饭后,就开始各自行动。

    柳芸娘蒸糯米;朱氏和卫氏磨糯米浆;柳外公带着俩儿子去看木炭窑;陈大舅和陈二舅去砍甘蔗。

    剩下的几个娃娃则坐在院门的门槛上排排坐,嘴里背着三字经,像“望夫石”一样,等着赶集的几人归家。

    等何氏几人赶集回来,手脚麻利的几人都把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

    陈大舅和陈二舅已经将绿皮甘蔗扛回来,甘蔗表皮的黑色污渍擦已经被洗干净。

    柳幺舅和柳外公也把木炭、竹炭扛了回来,堆在棚屋内。

    何氏和陈氏洗干净手,随便吃两口东西填个肚子,就开始拍醪糟。

    蒸好的糯米饭加了水,已经吸满了水变得饱满。

    陈氏进屋拿出夏天的时候拿辣蓼花做的酒曲,碾碎了混在糯米饭中。

    何氏把陶盆用开水烫了一圈,确保无水无油后,放在一旁放凉。

    糯米倒入盆中,陈氏在盆正中间用手挖了个拳头大小的窝窝,又用手慢慢往盆中撒着水,直到窝里的水有一节手指头高,最后撒上一层酒曲粉,才算完成。

    陈氏把盆抱去仓房的架子上,盖上盖子,用谷草厚厚地盖住,才带着几个娃娃开始去看俩侄子榨甘蔗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