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本愿不虚,称名必生2
第二个疑惑:为何用“下至十声”来解释“乃至十念”?《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是“十念”,有人依《弥勒所问经》来解释为慈心、悲心等十念,也有人解释为以清净心念十声。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定是称十声名,没有加任何定语呢?我们怎么知道一定是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而不是像《弥勒所问经》上解释的慈心念佛,悲心十念,慈心十念,乃至以清净心十念,乃至功夫成片,清净无为念十念?为什么不是这么解释,而是简简单单的只是称名十声呢?依据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里。
《观无量寿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观无量寿经》里面下品下生的原文。善导大师就是依据《观经》里面下品下生的原文来判定这十念就是念十声佛号。这一段经文有三处说念佛:教令念佛;不遑念佛;不能念彼佛。也有三处说称佛:称无量寿佛;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从念佛到称佛,转折句在此地,最重要的一句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先不能念,而后改称。可见这里的念与称不一样,念是心念,称是口称。如果不能够心念彼佛,念阿弥陀佛者,那么应当称无量寿佛。心念难,口称容易呀!这个人临终,下品下生被四大分离的苦恼所逼迫,种种地狱现象现前,恐怖可怕。被这种恐怖可怕的现象所迷惑,他心中忆佛、念佛太难了,要忆念佛的名字绝对太难了!他没有办法专注精神,整个脑子里就是怕、就是恐怖,所以说“不遑念佛”。
善导大师解释说:“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这个念是心中的念。我们自己分析善导大师说的对不对,可以对照《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原文,自己来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善知识给他开示完这些净土法门理论,然后让他念佛,结果善知识发觉这个下品下生的人心中忆念阿弥陀佛做不到,太困难了。这个人临终之前各种恶念幻象现前,四大苦逼,浑身各种疼痛。我们知道四大分离,佛家讲人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因为他作恶多,这个时候各种痛苦、各种病痛,心里面各种地狱幻境现前,冤亲债主现前,让他心中忆念阿弥陀佛,他做不到,善知识发觉心念对于他来说太难了。
于是又对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你如果不能够在心中忆念佛名怎么办?有没有更容易的办法?此时此刻你唯一能够做到的简单的办法有没有?有!用嘴称名,口称,随口称念。不管你的心静不静、不管你的心定不定,其实已经是浑身整个心完全都乱了,绝对不可能定,也不可能静啊!四大苦逼幻境现前,冤亲债主索命,他哪里可能静,心又哪里可能静得了,哪里可能定得了。但是善知识说了,既然你心静不了、定不了,没有办法心念阿弥陀佛,没关系,只管随口称出佛陀的名号。所以,不要执着于心念啦!改口称啊!这是经文的原话:“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笔者多年以前看过《观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看过一遍,似乎这句话也看过,而且心中略有移动,但是忽略过去了到底是凡夫,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不能理解经文的真实奥义所在。一定要若千年以后,机缘成熟了,看到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看到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才知道原来此地核心关键问题、点睛之笔在这里。既然心念念不出来,不要管心念了,不要执着于所谓的心念了,改口称呐!善导大师解释说:“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善知识知道这下品下生的人,临终实在太苦了,失却正念,他的心中已经迷乱了,神识已经不称弥陀清了,已经没有正念了,转而教他口称一声弥陀名号。(失念:心中已经失去忆念阿弥陀佛名字的能力,也就是意识心已经失去作用,意业已经失念了,但是仍然可以口业单称。)
所以善知识转而教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口称佛名可能是清净心在称名吗?这样的口称佛名可能是没有妄心地在称吗?谈得上是静、是定的功夫吗?谈得上是摄心吗?这样的口称佛名谈得上是降服烦恼吗?这常识嘛,通通谈不上嘛!最多就是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空谷传声呐!善友口称,他也跟着口称,这是在助念呢!善友帮他助念:“你跟着我一起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在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口中称的是什么东西,什么意思,什么含义,完全不晓得呀!更不明了“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功德,更不明白任何一丝一毫的法意。因为这些东西要靠意识去理解、要靠思想去理解。可是他现在已经失却意识,没有思想,完全混沌了。简单地说意识瘫痪了,完全没有作用。他只是跟着善知识一句一句的称念佛名、口称而已。善知识带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跟着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此时他虽然意识模糊,但是他归命的心很恳切,因为他在四大分离、各种苦痛、各种冤亲债主的逼迫之下一心求救啊!这个时候他拿到一根稻草,告诉他说能救他的命,就算是稻草他也去抓呀!所以在归命求救的心理状态之下,一声接着一声,声声相续,声声不停,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十念的“念”,不是心念的“念”,后面这些所谓的“念”是口称的“念”,十念就是十声阿弥陀佛。
从善知识指导“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当称无量寿佛”以后,后面的“念”是指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净土圣贤录》里唐代屠牛人张善和,张善和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苦楚相逼,牛头人索命,神识混沌。在这种情况之下,善知识教他念佛,念了几声,牛头人幻境就没有了,又念了几声,阿弥陀佛来了。为什么?因为他怕呀!唯一只剩下一丝模糊的意识就是求生心切,不想堕地狱,在各种苦逼、各种恶业找他算帐要他命的情况下,他怕得不得了,紧紧抓住“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念了几声就往生成功了。
这是《净土圣贤录》里非常有名的事,我们老法师在开示的时候也经常提到这个张善和。跟张善和同期的还有一个杀鸡人,终生以杀鸡卖鸡为生。他临终的时候做梦,梦到有个人赶着一大群的鸡,这些鸡来啄他,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啄下来。他除了自己身上四大分离,苦痛无比之外,每只鸡啄他一口肉,他是血流进。啪!眼睛啄下来;啪!一块肉啄下来。那种痛苦之下,他在喊叫,他在求救。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善知识路过,教他念佛。他完全神识混沌呐,就一丝迷迷糊糊的求生意识,不想被拉到地狱下面,于是跟着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他往生成功了。
这些人完完全全绝对没有亲近心,绝对不可能摄心,绝对不可能降服烦恼,他整个人神识都是迷糊的,意识都是迷糊的,但是就十声阿弥陀佛,他成功往生啊!阿弥陀佛就这么慈悲。善导大师是根据《观无量寿经》这段下品下生的原文,把《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的“十念”改成了“称名十声”。善导大师不是乱改,他是有原因的。改成“称名十声”更加简单、更加明了、更加直接。同时,也是根据《观无量寿经》这段经文,他把十八愿里“乃至”解释为“下至”一一最少最少,下至。因为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念佛法门,但是这个时候寿命短促,就只剩下能够念十声佛号的这点时间,他就要断气了。如果命不终,如果说他不断气,他还会念第十二声、第十三声、第十四声,经文上说叫“令声不绝”,也就是念佛相续的意思。甚至如果他好起来了,他还能活一天、活七天、活一个月、活一年,他也会成为一个专念弥陀名号的人,他也会过着念佛的日子。这就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乃至若一年乃至若七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如果寿命更短,念不满十声,没关系,五声、三声、一声,当下命终即刻成就,往生西方,所以善导大师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比较圆满。
这里为了与愿文相对,所以略去“上尽一形”,但是意思是有的,因为有下至必定有上至。他把最短的、最迫切的、最最难的情况列举出来,而“十声”也是与愿文的“十念”相对应,否则的话,善导大师在别的着作中就有“下至一声”。所以说“十声”不是说念九声不能成,就是因为十八愿上面写的是“十念”,所以善导大师以此“十声”来解释第十八愿的“十念”,就是称十声名号,念十声阿弥陀佛的口称的名号。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既使意业消失,思维混乱,什么也不晓得,自自然然依照他力法门,依照阿弥陀佛的功德,声声念念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后顺顺利利、法尔如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如果称念别的,再怎么样恳切求救,也没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