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刺杀
澹台衍点点头表示应允,同样将自己面前的茶一饮而尽。
如此一来,澹台衍阵营中不仅仅有京官和地方官吏,现在还多了江湖浪荡客。
从国都到边陲,从朝堂到江湖,澹台衍的势力范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最可怕之处在于,此时燕京,尚无人对此有所察觉。
……
当昭仁帝准许澹台衍“便宜行事”的圣旨送到永州时,永州地方叛乱已平,灾民已经在井然有序地恢复生产建设。
澹台衍就“永州暴雨成灾”一事写给昭仁帝的最后一封奏章发出后,他们便启程离开了永州。
……
在于永州灾情的处置上,澹台衍统共向上写了两封奏章, 第一封细陈永州刺史孙寿之过,如此一来,便连带着攻击到了吏部考功司。
他在奏章之上直言:“孙寿为官,刚愎自用,其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谄附孙寿者,谓之忠良;攻难孙寿者,为之谗佞。如此官员,竟连续数年得上上之名,吏部考功司莫不也欲以谄附而得忠良之名?”
第二封奏章,他详细讲述了评判永州之乱、解灾民之困的过程,并竭力夸赞了范秩为官之才,并对其在零陵县坐了七年冷板凳而不曾挪一挪位置,表示不解。
这一封奏章,除了同样攻击吏部考功司外,顺带挖出了范秩和齐瀚之间的陈年瓜葛。
两封奏章,将吏部、户部得罪了遍,据说吏部尚书蒋墨钧气得两天没能吃下饭。
而户部尚书齐瀚,则病得愈发重了,齐府甚至已经在暗中准备后事了。
……
除此之外,澹台衍还写了第三封奏章,对昭仁帝禀明,想要借着此次返京之旅,顺带去一趟河北道,冀州清河郡。
此封奏章一出,朝堂哗然。
……
澹台衍的前两封奏章,在朝中评价不一。
有官员赞赏其清正,宁愿得罪两位部院大臣,也要实事求是、力陈己见;有官员斥其冒失,尚未回京便写如此尖锐的奏章,一连得罪两位部院大臣,过于莽撞。
赞誉、攻讦皆有之,虽谈不上哪方阵营人数更多些,但无可置疑的是,澹台衍尚未回朝,却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可等第三封奏章一出,赞誉者改持保留意见;攻讦者愈发耀武扬威。
澹台衍对此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幽居金陵多年,期间外祖父去世也未能吊唁,如此不孝之举,天怒人怨;今日听闻外祖母病重,身子每况愈下,为孙者,无法以身相替长辈之苦,最起码也该服侍汤药,略尽孝心。
孝之一字,压得死一国之君。
澹台衍以“尽孝“为由,实在无可指摘,毕竟人伦纲常,乃人之常情。
但问题不是出在他以何种理由,而是出在“他想回清河崔氏探视”这一举动上。
作为一名刚刚起复的皇子,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离清河崔氏这一饱受非议的毒瘤,越远越好。
明哲保身、保持距离,这才是上上策。
可澹台衍,偏偏绕开了所有的正确选择,选了最糟糕的一种———主动地与清河崔氏挂上了钩。
当年巫蛊案发后,太宗皇帝虽未对清河崔氏赶尽杀绝,但一个“忤逆罔上“的罪名终究是逃不脱的,谁挨着,都得蹭一身灰。
任朝臣想破脑袋,也不明白澹台衍为何在这这种关头,主动跟清河崔氏扯上关系。
但对于澹台衍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省事。
从永州启程返京,可顺路经过冀州清河郡,这是最省事的法子。
当然,他也确实需要在回到燕京之前,摸清楚清河崔氏目前的状况,一旦等他回到燕京,一定会被种种琐事牵绊,届时便无暇他顾了。
至于朝臣会因为做何感想,澹台衍并不在乎,因为如今朝堂之上的大半臣子,并不在他计划拉拢之列,准确地说,他并不打算用他们。
这倒并不是因为现今的朝臣基本都已投靠太子或三皇子阵营,而是因为这批官员基本都是书院没落后培养出的“应试机器”。
书院兴起于太祖皇帝建国之后,历经太祖、太宗两朝,于太宗皇帝治下发展到顶峰,盛极而衰,在朝廷的大力打压下,一朝倾颓。
直至昭仁帝即位,书院曾经培养出的人才,要么怒而弃朝,要么心灰意冷归隐山林,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人数,都一度跌破天兖立朝以来的最低值。
对于澹台衍而言,这批臣子并非他的最佳选择。
所以,他不在意朝臣非议,全然凭自己心意行事。
至于昭仁帝会不会因此心生不满,答案是,不会。
因为对太宗皇帝忠心,和对昭仁帝忠心,这是两码事。
对清河崔氏避之唯恐不及,这是因为太宗皇帝对巫蛊案的惩处,这是对太宗皇帝的忠心,而非对昭仁帝。
坦然地汇报自己的行踪,并不因一己之清名而回避与母家的亲缘关系,这才是对昭仁帝的忠心。
澹台衍摸清了他的脾气,故而有恃无恐。
……
在朝堂之上有关澹台衍的争论中,昭仁帝时时保持中立,但在此事的处理上,保持中立,其实就是在纵容偏袒。
朝臣或许看不透,但太子澹台聿明和三皇子澹台境却对此心知肚明,知父莫若子。
澹台境自幼矛盾复杂的生活环境,锻炼了他对危险敏锐的感知力,他意识到这个尚未回京的六皇弟,会在将来对他造成莫大的威胁。
而对这种威胁的最佳应对方式,便是在其尚在萌芽之时,令其胎死腹中。
从这一点来看,澹台境和秦络绯应该很有共同语言。
于是澹台衍一行人,在刚出永州地界后,便遭遇了第一次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