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力排众议
太庙内鸦雀无声。
无一人响应,亦无一人反对。
从第一条建言——“逐代削减勋爵贵戚名下田地”开始,在座的朝臣,便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恨不得能够立时逃离这个是非之地。
何为巨室?
皇亲国戚、勋爵显宦之家、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近臣。
历朝历代,君主赏赐,最贵重的莫过于爵位和田地,故而天兖王朝立国百余年,所谓巨室,便是国内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他们上恃天恩庇佑,下恃手中特权横行,一向无法无天,横行霸道。
可如今,白玉京竟要将他们名下的土地,一点一点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各州县百姓。
这让他们如何接受?
而若巨室联手上书,反对此项政令,势必会造成山崩地裂般的巨大声势,使得政令推行困难,甚至会威逼昭仁帝收回成命。
而至于他所说的重新丈量天下田亩,天兖王朝国土广袤,丈量土地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何其多,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唯一便于推行的,只有以货币征税代替实物缴税这一条。
而这一条,恰恰被放在了前两条之后。
“这是东阳侯世子昨日夜间加急递送进京的奏章,各位爱卿有何看法?”
朝中众臣面面相觑,竟无一人敢开口。
“白玉京一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初涉朝政,便能提出如此有真知灼见的主张,在座各位,无一不是朝中栋梁,竟讷讷不敢言,真是朕的好爱卿啊。”
昭仁帝刻意加重了最后四个字的咬字,讽刺意味拉满。
“父皇,”三皇子澹台境上前一步,拱手道,“儿臣以为,东阳侯世子所言,句句切中要害,税关积重难返,必当削株掘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白了,巨室侵占的,是皇家的田地和赋税,历数前朝史料记载,巨室壮大危及社稷者,不计其数。
白玉京此番建言献策,切中澹台境下怀。
太子澹台聿明疑虑再三,终是驳斥道:“儿臣以为,此举尚欠考虑,勋爵贵戚牵连甚广,若贸然触及其利益,必当使得朝野动荡不安,望父皇三思。”
有二位皇子表明立场在前,朝中众臣很快分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阵营,三皇子派拥护,太子派反对。
粗粗看去,双方阵营的势力,竟不相上下,朝中一时陷入了僵局。
若任由朝臣争论不休,此事还不知道要何时才能落定。
……
却说申远弗离开荆州后,一路向东南,数日后抵达江南东道,扬州金陵郡。
“师父,好久不见。”
澹台衍定定地看着他,眼中氤氲着温和的笑意,申远弗却被他看得头皮发麻、心底发虚,总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
“咳咳,长高了。”
“师父,”澹台衍无奈地揉了揉额角,叹息道,“我已经二十有三了,不会再长个子了。”
申远弗心虚地挠了挠头发,敷衍道:“二十三窜一窜,二十四鼓一鼓,还是能长的。”
澹台衍好脾气地点点头,配合道:“师父说的是,徒儿为师父准备了接风宴,师父这边请。”
这顿饭,澹台衍做东,裴夙作陪,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再次提及了税制改革一事。
“白玉京的奏章想必已经送到燕京了,也不知朝中是何状况?”裴夙不无忧虑地问道。
申远弗闷了口梨花白,醉眼惺忪地看向澹台衍:“小六,你怎么看?”
“朝中势力,不过两派,顽固派以贵妃秦络绯和太子澹台聿明为首,固执死板、不肯变通,皇亲国戚多在此列,税制改革势必会触动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一定会坚决反对。”
“另一派,便是以皇后王清慈和三皇子澹台境为首的改良派,或者说是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地方世族,世族虽同样侵占土地无数,但相比之勋爵贵戚,他们所受影响不过尔尔。”
“即便是出于打压顽固派的立场,他们也会竭力促成税制改革。”
裴夙被他说的起了兴致,正色道:“这两股势力不相上下,太子手中有吏部、工部、刑部;三皇子手中有礼部、兵部、户部,双方必定会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既如此,要如何破局?”
澹台衍重新为申远弗斟满酒,不紧不慢地说道:“先生算漏了一人,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谁?”
“中书令,王霈贞。”
……
朝中形势果然如澹台衍所料,双方争执不下。
顽固派骂改良派妄图违逆祖宗之法,是不孝子孙;改良派骂顽固派因循守旧,置百姓于不顾,几乎将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中书令王霈贞始终一言不发,只沉默地听着双方的争吵。
战火不断蔓延,文人的嘴皮子,可抵三千红缨长枪,很快,就有人将战火波及到了王霈贞身上。
“王大人,您身为一朝宰揆,如何看待此事?”
王霈贞理了理衣襟,踱步上前,沉声道:“敢问诸位同僚,吾等今日在何地议事?”
“这……自然是在太庙。”
“配享太庙之人,一为皇室宗亲,二为功臣名将,莫不是有大功于社稷者,今日陛下于太庙割发代首,上陈己过,足见其拳拳爱民之心。”
“吾等臣子,不思如何为陛下排忧解难,反倒畏首畏尾,百般推脱,真真是枉为人臣!”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霈贞这番不假辞色的话,立刻引起了众怒。
吏部尚书蒋墨钧横眉倒竖,怒斥道:“依王大人此言,我等皆为鼠辈宵小,唯有大人你忠君爱国,既如此,我们干脆致仕离朝,留大人你一人足矣。”
王霈贞闻言也不恼,转而面向他正色道:“蒋大人,这天下,是何人的天下?”
“自然是陛下的天下。”蒋墨钧没什么好气地回答道。
“非也,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乃天下万千黎民百姓之天下,清巨室,有利天下庶民,仅此一点,便值得我们尽力一试!”
太庙内再次复归安静。
既有利于民,纵然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那也值得一试,所谓权衡利弊、徐缓图之,失去了道德支撑的依据。
力排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