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 第四百六十六章 石尤风,生产更多的粮食

第四百六十六章 石尤风,生产更多的粮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午后的亶洲很热,前几天一直在刮很大的石尤风都不能出门,还把椰果之类的果子都吹得满地都是,还折了不少粗大的树,把城外的道路都掩盖了不少…………

    诸葛恪带领一队人马自儋耳郡郡治儋耳县城策马出城,在郡治四周巡视,一路上经过不少被石尤风折断的树木阻塞的道路和破坏的稻田,诸葛恪领着几百人的兵士清理着道路,

    林间很湿热,诸葛恪与一众将士搬开不少树木,

    不一会儿盔甲中的单衣便被汗水浸湿了,诸葛恪擦了把额头上的汗水道:“这亶州什么都还好,就是这石尤风很是烦人,城也不能出,现在能出城了,路也很不好了,刚种下去的稻谷还被毁坏了不少!”

    一名亲卫接话道:“是啊,这石尤风还比江东所遇见过的还大很多,不过在此地倒不用担心被冻到了。”…………

    这时候的人们称台风为石尤风,也就是很大的风,相传一个石家女子嫁给尤姓男子为妻,婚后两人感情很好。

    尤姓丈夫因为做生意要外出远行,石氏妻子担心丈夫安危,阻拦丈夫远行做生意,丈夫没有答应妻子的要求。

    过了很长时间,丈夫外出还没有回来,甚至连音信也断绝了,妻子思念丈夫,担心丈夫的境况。

    后来因为过度思念丈夫,妻子一病不起,将要感觉到人要不行的时候,对守在身边的人说:“我恨我自己,当初丈夫要外出做生意,我没有能够阻止他远行,把他拦下来。

    到现在音信皆无,人也不知是死是活,就是因为十分思念他,害得我身体每况愈下。

    我快要不行了,我要发誓,以后再遇到外出远行做生意的,不体谅自己妻子的人,不给家里回信息的人,我要化做大风来阻止他们的外出,让他们不能够因为做生意就要抛弃家庭!”

    从此以后,不管是商人还是旅客遇到顶头的逆风,亦或是台风、飓风,就会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石尤风’!”

    除了夷洲情况进展很顺利,诸葛恪在亶洲的进展也很快,已控制了亶洲全境,还陆续收编了一些黎族部落的青壮,

    全岛搜罗下来也只扩充了一万多人,也雇佣了几千人种地,生产稻米,当然这些人手还是远远不过的,

    而远征来到此地的两万吴军士卒除了平时的训练、作战、筑城,便是屯田了,此刻到亶洲不到半年,

    但很多地方水稻还是已经种下去了,此时虽已是八月中,在北方亦或是在江东肯定是种不出一季水稻来,但在亶洲却是能的,

    而诸葛恪也派人渡过海峡去往交州,让交州刺史陆胤迁移几千百姓过去开垦荒地,

    这个合理的命令想必陆胤这头倔驴想必是会听的,同时从交州走陆路快马回去报捷,虽然说陆胤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太子一系,

    但这个人还是与诸葛恪他们格格不入,不愿于他们搅和在一起,因而便只能呆在这偏远之地交州,也没人愿意为他在朝中说话,将他调往富庶之地,

    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他逃过一劫,继续做官,一路升到交州刺史,不至于像顾裕的两个侄子一般被流放。

    陆胤初任御史、尚书选曹郎,太子孙和听到他的名声,以特殊的礼节接待他。

    适逢全寄、杨竺等阿奉亲附鲁王孙霸,与孙和分庭争斗,暗地相互谗毁结怨,陆胤因此获罪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始终没有改口,后来陆胤被任命为衡阳督军都尉。

    去年,赤乌十一年,交趾郡和九真郡的少数民族反叛,攻陷城邑,交州地区骚动不安。

    朝廷任命陆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

    陆胤进军南方地界,以恩信告喻当地百姓,极力推行招安纳降政策,高凉贼寇头领黄吴等党羽三千多家都出寨投降。

    陆胤率领军队南往,再宣示自己的恳切诚意,赠予钱财。于是贼首一百多人,民众五万多家,以及深山僻远不服教管的人,都无不叩头归附,于是交州地区宁静太平。

    朝廷就地加授陆胤为安南将军,陆胤随即又出兵征讨苍梧郡建陵县的贼寇,将他们打败,朝廷前后出兵八千多人,以补充陆胤军事需用。

    魏国能在三国之中国力第一,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全力开发淮河流域种植高产水稻。当时古代的五谷中水稻产量是明显高于小麦、小米和高粱的。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在河南许昌发布屯田令,当年就得到谷物数百万斗。

    许昌屯田的成功经验被逐次推广到其他地区,在控制的睢阳、汝南、梁国、沛国及淮南等淮河中下游地区陆续屯田。

    但是种植水稻需要大量水,于是在邓艾的建议下广开沟渠,将种植水稻与利用漕运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收获粮食,另外通过廉价的水运将兵员等物资运到各地。

    当时的盐城、南通大部分地区都不存在,扬州还是距离东海非常近的,只是后来黄河夺淮才有了冲积平原。

    因为三国时候淮河直接流入到东海,距离海面较近,气候比现在要潮湿多雨,在当时的萧县砀山等地都可以种植水稻。

    陈登在扬州、淮安等地方大兴水利,经营几十年很有成效。建安初年夏侯惇在睢县附近的睢水支流筑堰种稻,贾逵在汝南拦住溪水种稻,开凿了两百里长得通运渠,史称贾侯渠。

    由睢阳渠、广漕渠等地开凿,沟通了淮河与长江、黄河的航运。

    大禹时期就已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

    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大的破坏。

    中原人民大量逃入江流域,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还是很有好处的,

    早期水稻的种植主要是“火耕水耨(nou)”。东汉时水稻技术有所发展,南方已出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

    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

    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的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发达,而南方还是地广人稀,经济文不发展比不上中原地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长期人工和自然的择,水稻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愈发的先进成熟,南方成为主要种植区域,东吴也想又更多合适的土地来种稻,生产更多的粮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