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 第四百一十九章 无才无德,立贤不立长

第四百一十九章 无才无德,立贤不立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孙权仿佛沉浸在传来的梵唱之音中,片刻之后方才坚定的开口道:“只要朕做足了准备,必能避免卿所说的这些前代废长立幼之祸事,卿不必再劝了,朕意以决,太子无才无德,朕必废之,以为江东基业之长久!”

    支谦的智慧不仅在于通晓汉佛之学,还通晓人心,他明白这只是孙权换太子的一个借口罢了,已不是他所能劝谏的了,只好无奈的道:“陛下圣明。”

    在古代,包括君主在内有权有地位的男子拥有妻妾特别多。

    因此,绝大多数都会生出一个班以上编制的儿子,极个别的甚至能生出一个加强排来。

    儿子太多也是麻烦,因为继承人只能有一个,为了避免出现争夺遗产的内斗,古人发明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正妻无子的话换庶长子)为约定俗成的法定继承人。

    这种制度虽然太过于迂腐顽固,且存在很多弊端,但他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减少内乱出现的概率,中国两千多年基本都在严格遵守这个规则。而把继承权转给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的做法,叫做废长立幼。

    纵观历史,君主废长立幼的做法经常会引发宗室之间的内斗,流血牺牲是小事,闹大了国家都会跟着遭殃。

    所以,自古以来,有“废长立幼,取祸之道”的警示之言。但凡事都会有例外,历史上也有很多君主不仅废长立幼没有招来祸乱,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孙权想的便是他是极少数的例外。

    赵武灵王因为思念死去的爱人吴娃,废了长子赵章,立了吴娃的儿子赵何。

    而且做的特别出格,别的君主废长立幼都是废了长子的太子位,立幼子为新太子,他可倒好,废了长子的太子位,直接一步到位立幼子做国君,他自称主父退居二线。

    本来都在掌握之中,问题是赵武灵王在带着两个儿子去沙丘宫巡视的时候,看到跪在自己跟小儿子下面,唯唯诺诺的长子赵章时心疼了,觉得自己做的太过分了,长子没犯啥错就这么把他废了。

    于是,想到了一个补偿办法,把赵国分为南北两块,南面归小儿子赵何,北面归长子赵章,自己管理两个王。

    这算是埋下了祸根,已经做了国君的小儿子和重臣们不同意,便想要先下手为强除掉赵章,结果将赵章逼急了,起兵造反失败,

    无奈逃到了赵武灵王的寝宫里,最终的结果是在赵何的授意下,赵章被杀,赵武灵王被兵围三月活活饿死,但立小儿子为王也算是做对了。

    反观汉景帝,仅仅因为长子刘荣的母亲栗姬爱吃醋,不够大度就把刘荣的太子位废黜。

    刘荣后来因为修建宫殿的事触犯了法律,被当时着名的酷吏郅都抓了。

    结果刘荣求见汉景帝被拒,写书信又受阻,走投无路之下居然自杀了。

    从事情的过程结果上来看,史学界普遍认为,刘荣是被汉景帝故意逼死的。

    汉景帝是历史上公认的仁君,但为了给幼子刘彻顺利即位扫清障碍,他逼死了亲生儿子刘荣,后来又逼死了战功赫赫的名将周亚夫。

    汉景帝的做法虽然绝情,但却保证了其死后政权的顺利交接,而刘彻即位后也没让汉景帝失望,其治国成就辉煌,堪称千古一帝,即汉武帝。

    如果君主的运气好,摊上一群懂事大度的老婆孩子,家庭和睦幸福,不会因为继承权的问题而伤感情的话,废长立幼就十分自然了。

    不过,这种情况实在是凤毛麟角,翻遍史书,恐怕只有汉光武帝刘秀废长子刘疆,立四子刘庄的废长立幼符合这个条件。

    汉光武帝的这次废长立幼,实在是没什么波澜,除了刘疆的母亲郭圣通皇后被废以后有所不满以外,几乎全是一片祥和。

    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是长子刘疆有自知之明,别的太子被废都是被动的,他却主动谦让辞去太子之位,甚至在多次被外人鼓动谋反时完全不为所动,主动交代。

    而且,刘庄的母亲阴丽华也是历史上着名的贤后,她和儿子刘庄十分宽松大度,掌权以后对待郭圣通、刘疆母子好的不能再好。

    最终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人的小动作之外,这次废长立幼的五个当事人关系一直都比较和睦融洽,只能说刘秀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不愧是天选的位面之子。

    孙权跟以前的君主一样,绝大多数君主废长立幼都是因为宠爱幼子的母亲,但这个理由肯定不充分,总不能公开对朝野上下说,自己因为太喜欢某某妃子,所以立她的儿子做太子吧。

    但是国人总能想到变通的方法,那就是所谓的“立贤不立长”。

    孙权继续开口道:“朕这是遵循古时的立贤不立长啊,也必会吸取袁本初、刘景升等人的教训。”

    不过这种办法自欺欺人的表现太过明显,因为幼子究竟贤不贤往往是君主本人说了算。要想理由足够充分,还是要看具体情况,要么幼子确实足够贤,要么长子足够混蛋。

    但废长立幼失败的更多,远的不说,就这些年也有不少,袁本初以幼子为继承人,加速了灭亡,

    袁绍于公元202年去世,两年前他与曹操发生了官渡之战,这是决定北方命运的大决战。

    袁绍惨败,但其力量仍然强大,袁绍退回河北后,陆陆续续平定了内部的叛乱,力量有了回升的迹象。

    只是袁绍身体上出了状况,没有等到恢复往日的强大就走了,袁绍有三个儿子,他最喜欢的是幼子袁尚,一直想把位子传给他,碍于礼制,迟迟下不了决心。

    临终前袁绍仍然没有就此问题做明确的安排,但是他把袁尚留在身边,而把长子袁谭外派,其实已经指明了让袁尚继承自己的位子。

    袁绍死后,袁尚凭借优势继位,为了安抚袁谭,任命其为车骑将军。

    但袁谭要的是袁绍的位子,而不是什么有名无实的官位,他知道文的不管用,就用武,兄弟俩很快就内斗。

    他们这么做,使得曹操平定河北省了不少心。曹操为了坐收渔利,甚至乎故意撤军,让他们斗得更凶再用兵。

    公元205年,曹操消灭了袁谭,公元207年,袁尚逃亡辽东,被辽东公孙康所杀,头被送给了曹操,至此河北全部平定。

    在袁绍两个儿子内斗的情况下,尚且坚持了五年时间,可想而知袁绍有多么强大。

    如果袁绍不挑起长幼之争,袁谭和袁尚可以团结一致对付曹操,曹操要平定河北不会这么容易,就算成功,也肯定会花很长时间。

    荆州的刘表一直在长子和幼子之间该选谁的问题上纠结,临终前,刘表同样把幼子留在身边,长子则仍远在江夏。

    幼子刘琮与刘表后妻蔡氏有姻亲关系,故而蔡氏明确支持刘琮,排斥刘琦,而站在蔡氏身后的荆州豪强代表蔡氏、蒯氏、张氏都选择了刘琮,刘表并没有去改变荆州的权力格局,基本上默认了刘琮继位。

    曹操扫平河北后大约一年时间就南下了,这个时候刘表恰好病逝,刘琮近水楼台被荆州豪强拥立为继承人。

    然而刘琮在位仅一个月,面对强大的曹操,荆州豪强怂恿他不战而降,刘琮无奈,只得接受,割据荆州近二十年的刘表集团顷刻覆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