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会宗穴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微风轻拂,道路两旁的树木摇曳生姿,仿佛在为我们送行。
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唉声叹气。我们上前一看,只见一位面容憔悴的路人坐在路边,手捂着耳朵,满脸愁苦。
太爷爷上前关切地询问:“这位兄台,为何如此愁苦?”
路人抬起头,眼中满是无奈,说道:“我这耳鸣已有多日,整日里耳朵里嗡嗡作响,吵得我心烦意乱,觉也睡不好,做什么都没心思。”
太爷爷仔细观察了路人的面色,又为他把了把脉,说道:“兄台莫急,依我判断,你这耳鸣乃是三焦经气血不和所致。”
路人一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切地问道:“那可有法子医治?”
太爷爷微微一笑,说道:“正巧,我略通医术,可一试。”
说罢,太爷爷让路人伸出手臂,开始寻找会宗穴。会宗穴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 3 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太爷爷以手指轻轻按压,找准穴位后,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精准地刺入会宗穴。
随着银针的刺入,路人先是微微一皱眉,随后渐渐放松下来。太爷爷轻轻捻动银针,调节着针刺的深度和力度。
片刻之后,太爷爷拔出银针,问道:“兄台,感觉如何?”
路人惊喜地说道:“哎呀,这耳鸣似乎减轻了许多,耳朵里也没那么吵了!”
太爷爷嘱咐道:“回去之后,还需注意休息,莫要劳累,保持心情舒畅,这耳鸣之症方能彻底痊愈。”
路人感激涕零,连连道谢。我在一旁,亲眼目睹了太爷爷的妙手回春,心中对中医的神奇充满了敬佩。
告别了路人,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而那神奇的会宗穴和太爷爷高超的医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太爷爷给我讲,这“会宗”二字,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医理内涵。“会”,具有会合、汇聚、交会之意;“宗”,则包含根源、主旨、统摄、尊崇等多重含义。
手少阳三焦经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三焦经主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沟通周身脏腑组织。会宗穴作为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其“会宗”之名充分体现了其在经络气血运行中的关键地位。
“会”字所代表的会合、交会之理,揭示了会宗穴是三焦经气血、经气交汇融合的关键节点。犹如多条江河交汇之处,形成强大的能量汇聚和交流,本穴为三焦经的郄穴,三焦经的气血在此会合在一起,这种气血经气的会合,并非无序的混杂,而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遵循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规律,进行有序的整合与协调。
“宗”字所蕴含的根源、统摄、尊崇之意,进一步突显了会宗穴在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会宗穴被视为三焦经气血运行的根本之源,对三焦经的功能调节起着统摄和主导的关键作用。
当人体出现诸如耳鸣、耳聋、上肢痹痛等病症时,多因三焦经气血不畅、经气阻滞,或元气虚损、水液代谢失调所致。此时,会宗穴凭借其“会宗”的特性发挥治疗作用。
以耳鸣、耳聋为例,中医认为耳窍的正常功能依赖于气血的濡养和经络的通畅。三焦经循行于耳周,若经气不利,气血不能上荣于耳,则易发生耳鸣、耳聋。会宗穴通过其“会”的功能,汇聚周身气血、经气,并在“宗”的统摄下,有针对性地将充足的气血输送至耳部,濡养耳窍经络,从而恢复耳部的正常功能,缓解耳鸣、耳聋症状。
对于三焦经的痹痛,会宗穴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治疗功效。痹痛多由经络气血瘀滞,风寒湿邪痹阻所致。会宗穴恰似疏通瘀滞的枢纽,其“会”的作用使各方气血在此汇聚,形成强大的冲力;“宗”的力量则确保这种冲力能够沿着三焦经的经络通路,精准地破除瘀滞,驱散风寒湿邪,使气血通畅,痹痛得除。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剖析,“会宗”的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核心思想相互映照。
在中国哲学的阴阳学说中,强调阴阳交感、和谐统一。会宗穴所体现的气血会合交融,正是阴阳交感的具体表现,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
在道家的思想中,追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会宗穴之“会宗”,仿佛是“三”的化生之源,统摄着周身的气血运行,孕育着生命的活力与健康。
在儒家的伦理观念中,重视“尊祖敬宗”,强调家族、社会的秩序和传承。会宗穴在经络系统中的地位,恰似家族中的宗祖,具有权威性和引领性,保障着经络气血的有序传承和正常运行。
会宗穴的穴名释义不仅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高度凝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在医学领域的生动体现。深入理解“会宗”二字的深刻内涵,对于准确把握会宗穴在治疗相关病症中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