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至阴穴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和年轻的太爷爷走在前往南阳的崎岖山路上。天空中阴云密布,冰冷的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
忽然,前方传来一阵剧烈的咳嗽声。走近一看,是一位衣着单薄的路人,正蹲在路边,双手紧紧捂住口鼻,不停地吸着冷气。
太爷爷上前关切地询问,路人艰难地抬起头,声音沙哑地说道:“我这几日在外奔波,不小心受了风寒,起初只是觉得发冷、头痛,现在鼻子完全不通气了,呼吸都困难,实在难受得紧。”
太爷爷仔细地观察了路人的面色和舌苔,又为他把了把脉,说道:“你这是外感风寒,邪气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
随后,太爷爷决定为他针刺至阴穴来缓解症状。太爷爷对我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 01 寸处,乃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末穴。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针刺此穴能激发经气,驱散风寒之邪,通利鼻窍。”
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仔细消毒后,精准地刺入路人的至阴穴。行针片刻,路人便惊喜地说道:“哎呀,感觉鼻子里有一股热气在涌动,似乎通了一些!”
太爷爷继续行针,不一会儿,路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舒畅的表情:“太神奇了,鼻子居然完全通了,呼吸顺畅多了!”
太爷爷微笑着叮嘱他:“回去后要注意保暖,多喝些热水,好好休息,以免病情反复。”
路人千恩万谢地离开了。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前往南阳的路,而这次经历让我对太爷爷的医术更加钦佩,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有了更深的认识。
后来听太爷爷给我讲,“至”,有到达、极、最之意。在中医理论中,“至”常被用来表示某种极致的状态或达到某种程度的极点。而“阴”,在中医的阴阳学说中,代表着阴寒、阴柔、收敛、宁静等特性。
至阴穴之“至阴”,可理解为阴之极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是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根本规律。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动态平衡。至阴穴所代表的阴之极致,意味着它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人体阴性能量汇聚的重要节点。
从五行角度来看,阴属水。至阴穴如同水之源头,具有滋养、润泽、宁静的力量。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动,至阴穴的作用也有向下引导、疏通的意味。这使得它在治疗与上逆之气相关的病症时,能够发挥独特的功效,恰似以阴柔之力化解阳亢之态。
在人体气血运行的经络体系中,至阴穴所处的位置和其穴名所蕴含的意义相互呼应。气血的运行犹如自然界的水流,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当气血运行出现异常,出现阻滞、上逆、不足等情况时,至阴穴作为阴之极致的穴位,能够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孕妇胎位不正,通过刺激至阴穴可以调整胎位。胎位不正往往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异常所致。至阴穴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胎儿得以在子宫内恢复正常位置。这是因为至阴穴的“至阴”特性,能够引导气血下行,从而改善胎儿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以阴柔之性化育生机。
而至阴也表示了身为阳经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处由阳转阴的含义,而至阴表示阴气至极,按中国传统理论,物极必反,所以此处也有着重阴转阳之意,故难产,胎儿不下,可以针刺至阴穴,可由阴转阳,让胎儿从母体(阴)里来到“阳间”。
对于头痛、目痛等上部病症,至阴穴也能发挥治疗作用。中医认为,上部病症多由气血上冲、阳气过盛所致。至阴穴的阴柔之性可以收敛上亢的阳气,引气血下行,从而缓解头痛、目痛等症状,恰似以至阴之宁静平息阳热之躁动。
至阴穴作为阳经的阴之极致的穴位,有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含义,所以此穴能够促进水液的代谢和排泄,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故艾灸至阴穴可以治疗水饮停胃,太阳蓄水证,有着和五苓散类似的功效。
至阴穴之所以能够治疗其所主的病症,与其穴名所蕴含的阴之极致的意义密切相关。它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水液代谢,平衡阴阳,从而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