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膏肓穴
记得有一天,在前往南阳的途中,一个晚霞漫天的傍晚,我和年轻的太爷爷行至一处小镇,决定入住一家旅店。
店老板是个憨厚朴实的中年人,在招待我们的过程中,面露愁容,唉声叹气。太爷爷心细如发,关切地询问店老板是否有烦心事。店老板长叹一声,道出了苦衷。
原来店老板的夫人患有慢性的虚劳病,多年来寻医问药,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夫人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常常感到气短乏力,稍微活动便气喘吁吁,夜晚睡眠也不安稳,多梦易醒。店老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太爷爷听闻,详细询问了夫人的症状、脉象和舌象。经过一番仔细的辨证论治,太爷爷心中有了数。
太爷爷对店老板说道:“你夫人这病,根源在于正气亏虚,气血不足。需长期调养,方可有望康复。”店老板急切地问道:“那这位先生,可有法子救救我夫人?”
太爷爷微微一笑,说道:“有一法,或可一试。可每日为夫人艾灸膏肓穴。”
店老板一脸疑惑:“这膏肓穴在何处?”
太爷爷耐心解释道:“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三寸处。你可让夫人俯卧,先找到肩胛骨内侧缘,然后从肩胛骨内侧缘垂直向下画一条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的位置,左右各旁开四指宽处,便是膏肓穴。”
太爷爷接着说:“艾灸此穴,可振奋阳气,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对夫人的虚劳之症大有裨益。但需注意,每次艾灸 15 至 20 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不可过度,以免烫伤。坚持数月,或可见效。”
店老板听后,眼中燃起希望之光,连连道谢,并请求我和太爷爷留下为其施治, 太爷爷决定留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太爷爷每日为老板的夫人艾灸膏肓穴。数月后,夫人的病情大有好转,精神渐佳,身体也逐渐有了力气。
店老板大喜,拿出五根金条表示感谢,太爷爷委婉拒绝。
太爷爷微笑着对我说道:“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只要用心调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望着太爷爷,心中对中医的神奇与智慧充满了敬佩的同时,也对太爷爷的崇高的医德表示敬佩。
后来,太爷爷给我讲“膏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年》中的“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里的“膏”和“肓”指的是人体深处药力难以到达的部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膏肓”常被用来形容病势沉重、难以救治的状态,“病入膏肓”这一成语更是深入人心,强调了病情的危急和棘手。
在中医理论中,“膏”通常被认为是心尖的脂肪,而“肓”则指的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区域。膏肓穴的命名,形象地揭示了其所在位置的深层和重要性。穴位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
从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来看,膏肓穴所处的位置是人体气血运行、津液输布的关键通道。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在经络中运行,滋养着脏腑、筋骨、肌肉和皮毛。
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或出现亏损时,人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膏肓穴作为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分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膏肓穴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膏肓穴能够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外邪难以入侵。
同时,对于已经侵入体内的邪气,膏肓穴也能够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将邪气排出体外,达到祛邪治病的效果。
此外,膏肓穴还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肺主气,心肺居于胸腔,而膏肓穴正好位于心肺附近。刺激膏肓穴可以调节心肺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改善心肺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于心肺疾病,如心悸、胸痛、咳嗽、气喘等,膏肓穴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来看,膏肓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它贯穿全身,与多个脏腑和经络相联系。刺激膏肓穴可以通过膀胱经的传导作用,调节其他脏腑和经络的功能,从而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膏肓穴常用于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肺痨、虚劳、失眠、健忘等。这些疾病往往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正气亏虚,邪气留恋。通过艾灸、针刺或按摩膏肓穴,可以振奋阳气,补益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由于膏肓穴的特殊位置和功效,其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往往能起到“深入膏肓”般的调理作用,直击病源,扶正祛邪。
例如,对于慢性咳嗽和哮喘患者,膏肓穴可以温肺散寒,止咳平喘。通过刺激该穴位,能够增强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调节气道的张力,缓解咳嗽和喘息的症状。对于虚劳和失眠健忘者,膏肓穴可以补养气血,养心安神。刺激膏肓穴能够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滋养心神,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
总之,膏肓穴的穴名释义不仅揭示了其位置的特殊性,更蕴含了其治疗疾病的原理。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激发正气、调节脏腑功能和经络传导等作用,膏肓穴成为中医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