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文豪1978林朝阳陶玉书 > 第141章 《赖子的夏天》

第141章 《赖子的夏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天下第一楼》在燕京戏剧界和文艺界掀起的风暴仍在持续着,林朝阳却已经功成身退。

    写话剧剧本赚的实在是太少了,哪有写电影剧本痛快啊!

    他赶着一个月的最后期限,将《牧马人》剧本寄给了谢靳,完成了双方的约定。

    这天林朝阳正上着班,陶玉书突然跑到了燕大图书馆。

    她今天下午没有课,跑过来是想告诉林朝阳一个好消息。

    她给《父母爱情》所写的评论文章,再次发表在了《文艺报》上。

    算上这次,这已经是她的文章第二次登上《文艺报》这个国内文艺界的顶尖杂志了。

    对于还在上学的陶玉书来说,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人骄傲。

    “真不错。这还是今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吧?”林朝阳看完了文章,笑眯眯的问道。

    陶玉书高兴的如同小鸡啄米,去年下半年时林朝阳因为《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而饱受文学界批评,当时她跟打了鸡血一样,连发了好几篇文章。

    不过自那之后,也许是没了那股心气儿,投出去的文章就很少有被采用的了。

    这次文章再上《文艺报》,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了陶玉书的创作信心。

    高兴过后,陶玉书又说道:“我看最近《父母爱情》的评论文章真不少,文学界的反响很好。”

    《父母爱情》发表近四个月时间,无论是读者情绪还是评论界的舆论都已经累加到了很高的高度,读者的评价也好、评论界的评论也好,最近两个月可以说是纷至沓来。

    小说发表在《收获》今年的第一期上,三月末的第二期就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标题是《<父母爱情>:论中国人的爱情观》。

    “……《父母爱情》以其细腻的人物塑造、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捕捉,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跨越几十年的婚姻与家庭画卷。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江德福与安杰爱情生活的生动描绘,深刻揭示了中国人的爱情观,那是一种与西方爱情观截然不同的观念。

    其中包含了爱情与责任的交织、个体情感与家庭伦理的融合,也包括了爱情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这一理念在《父母爱情》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江德福与安杰的爱情并非仅止于浪漫的私密情感,而是深深植根于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之中。

    江德福作为军人,他的爱情包含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庭的庇护;安杰作为知识女性,她的爱情则寓含着对伴侣的理解与对子女的教诲。

    两人的爱情关系中,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共担风雨,构成了稳固的家庭基石。这种爱情观强调了爱情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对家庭和社会承诺的履行,体现了中国人对爱情深度与广度的独特认知。

    ……

    《父母爱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深度与温度的中国式爱情观,也提醒了我们,真正的爱情不仅包含激情与浪漫,更需要责任与付出,需要在家庭伦理的大框架下寻求个体情感的满足。

    在现代社会,尽管个体主义观念日益凸显,但这部小说提示我们,爱情仍应根植于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是爱情得以持久并赋予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洞见中国人心灵深处价值观的文化镜像,对于理解中国人的爱情观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收获》上的这篇评论,《浙江文艺》《甘肃文艺》《文学评论》《当代》等诸多知名文学杂志也都在近期发表了针对《父母爱情》的评论文章。

    其中有一部分是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声音,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普通文学爱好者的深切感受。

    毋庸置疑,《父母爱情》发表至今已经取得了专业口碑和读者评价的双丰收,也更助推了林朝阳名气的进一步扩大。

    文章再次在《文艺报》上发表,陶玉书信心大增,打算接下来再给林朝阳的新小说写一篇评论,瞄准《收获》《文艺报》《文学评论》这些文学界的顶级刊物。

    对于陶玉书的积极追求进步,林朝阳早已经习惯了,他调侃道:“要不要我给你传授点我写小说的创作心得?”

    陶玉书立刻表示不满:“小说我都看了好几遍了,了如指掌,你这个作者也不见得有我想的多。”

    林朝阳玩笑道:“不愧是写评论的,当着我这个作者的面竟然敢夸下如此海口。”

    两人所说的新小说,自然是林朝阳之前交给《当代》的那部作品——《赖子的夏天》

    小说的原型来自于林朝阳后世看过的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夏天,讲述的是叫正男的小男孩自幼丧父,他思念远方的母亲,为了去见母亲而独自踏上旅途。

    好心的邻居发现了正男的计划安排了丈夫菊次郎陪伴正男,菊次郎是个游手好闲,看似粗鲁但内心善良的男人。

    正男开始了寻母之旅,一路上和菊次郎经历了各种困难,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帮助,带给了他们欢笑和感动。

    正男找到了母亲,却发现她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面对这样的现实,正男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失望。菊次郎为了安慰正男,不惜扮演“假妈妈”和“假爸爸”以减轻正男的难过。

    旅程的尾声,正男在菊次郎独特的关爱方式下学会了接受现实并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他与菊次郎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

    尽管没有回到母亲的身边,但正男却和菊次郎度过了一个难忘且充满爱的夏天。

    《菊次郎的夏天》是1999年上映的作品,也是导演北野武的代表作之一,上映当年便斩获了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在内的众多国际电影奖项。

    除了奖项方面的收获,电影上映后这部电影以温情、明朗的风格收获了全世界无数观众的喜爱,成为二十世纪世界影坛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林朝阳改编小说,社会和时代背景肯定要做本土化处理,大的故事框架没有改变。

    不过主人公赖子(菊次郎)的身份有所改变,成了一个因投机倒把蹲过笆篱子的中年男人。

    因着投机倒把的前科,赖子被工厂开除,在家里和邻里之间都不受人待见。

    他的妻子除了是小军(正男)家的邻居之外,也是(小军)的远房表姨,妻子发现了小军想要穿越上百里的路程去找母亲,安排赖子护送。

    除了有担忧小军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想看见赖子每天待在家里游手好闲。

    而另一位主人公小军(正男)的身份则是因为家庭在嗡嗡嗡中受到了冲击,父亲含冤自杀离世,母亲在父亲生前已经与他划清界限,并在父亲离世后改嫁,小军一直跟奶奶相依为命。

    《赖子的夏天》发表在《当代》今年的第二期上,也就是四月份那期,到现在将将满一个月的时间。

    小说发表之时享受了《当代》的头条待遇,并且还是一期发完,编辑部可谓给足了林朝阳面子。

    当然,编辑部如此厚爱《赖子的夏天》不是没有原因的。

    意识流小说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着鲜明的特征和艺术创作手法。

    它的创作着重展现人物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使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人物最深层次的情感、记忆、欲望,从而对人物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叙事技巧上,它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逻辑顺序,采用联想、内心独白、跳跃性思维等手法创造出一种非线性的动态叙事结构,往往会带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因着这样的创作手法,让意识流文学在探索人类心理复杂性、增强文学真实感和引发读者共鸣等方面拥有了超越一般类型的感染力。

    但与此同时,它的优点也存在着一体两面的缺憾。

    因为摒弃了清晰的故事线索和逻辑性,导致很多意识流文学的情节跳跃、时间线混乱,对于许多普通读者来说构成了理解上的挑战。

    而且叙事手法上的打破常规也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抛开了传统的情节驱动和戏剧冲突,让许多意识流文学作品在可看性上都相对较低。

    所以对于意识流文学作品来说,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阅读耐心和文学素养才能够跟随着作者的思维轨迹,进入到小说的世界里。

    自意识流文学的概念传入中国以来,尚没有作家能够在这个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题材领域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这其中当然有时代和政治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文学界对于意识流的了解不够深入的,作家们长期沉浸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土壤当中,也缺少跳出来的勇气。

    而《赖子的夏天》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了意识流文学在国内的尴尬局面。

    这部小说具有意识流文学的鲜明优点,同时又保留了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当代》的编辑们在当初审稿时就被这部小说独特的风格惊艳了一把,所以才会破例给出如此高的待遇。

    小说发表之后也没有辜负编辑们对于它的期待,小说四月份发表,正赶上林朝阳在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一人斩获双奖,成为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当中热议的焦点。

    《赖子的夏天》是林朝阳第一部长篇小说,自然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