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钢铁
车厢里有人问出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那就是这么重的车子,到底是靠什么跑起来的?所以这个问题,也让车厢的所有人都看向说话的人。
而被问的年轻人则是涨红了脸,最后恼羞成怒的道:“那你倒是说说看,这东西是靠什么跑起来的?”
“嘿嘿,这你可问对人了,不怕告诉你们,我师兄以前是工部大匠,后来又被调去求真书院帮忙,这台蒸汽机车的建造,他从头到尾都参与了!”只见说话的人得意洋洋的回答道,他能一口叫对蒸汽机车的名字,的确比其它从强多了。
“这位兄弟就不要卖关子了,你快告诉我们,这铁家伙到底是怎么跑起来的?”这时张老爹也忍不住高声问道,他做了大半辈子铁匠,自然也能看出脚下这辆车子的技术含量,别的不说,光是一些外露的零件,他自问就打不出来。
“就是,兄弟你快说吧!”这时也有其它人市场催促着,引得其它人也连连附和。
看到众人渴求的目光,说话的人也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接着这才开口道:“好吧,既然大家都想知道,那我就直说了,咱们坐的这辆车名叫蒸汽机车,因为它就是靠蒸汽机带动。”
“蒸汽机?”有人闻言疑惑的自语道,“我只听说过织布机、投石机,这蒸汽机是什么机?”
“就是啊,这又是蒸又是汽的,我怎么听着像是蒸馒头啊?”这时又有人疑惑的道。
“嘿嘿,这点你们还真猜对了,蒸汽机虽然不是蒸馒头用的,但它的确需要架锅烧水,然后用水蒸出的汽带动车子跑起来,所以这蒸汽机车只要足够的煤和水,就可以一直跑下去,永远不会觉得累!”说话的人也终于揭开了谜底道。
然而他的话却引发了许多人的质疑,因为用蒸汽带动这么沉重的车子,怎么听都有些不靠谱,当然这也不能怪这些工匠没见识,对于没学过物理的人来说,用蒸汽带去机械转动的确违背了人的直觉。
面对其它人的质疑,说话的人却是一脸不屑的回敬道:“爱信不信,这些可都是我师兄亲口告诉我的,另外实话告诉你们,这车子可是当朝驸马亲自设计的,求真书院的院长和一些老先生花费了好几年才造好,你们要是不信,去前面问一下驸马就知道了!”
得知这辆蒸汽机车竟然是驸马李节亲自设计的,这让不少人也终于露出了信服的表情,毕竟李节的大名可是无人不知,他设计的热汽球甚至能把人带上天,更别说区区在地上跑的车子了。
类似的对话也在其它几个车厢中上演,就连最前面的朱允熥,这时也在兴奋的向李节询问个不停,虽然他比其它人更加了解蒸汽机车,但第一次乘坐上这种车子,依然让他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
“姐夫,这蒸汽机车的速度不比奔马慢,那岂不是说,咱们在下午就能到达太津?”朱允熥这时再次兴奋的问道。
“差不多,北京到太津有三百里左右,以前骑马也要跑上一天,主要是马匹的耐力有限,速度会渐渐的变慢,除非中途换马,这样以最快的速度来计算,也要骑上大半天,而我们的蒸汽机车可以一直保持最高速度,所以大半天也就能到太津。”李节大概计算了一下道。
“那以后是不是也能保持这个速度?”朱允熥这时再次兴奋的追问道。
他们这次出行,因为是首次出行,所以火车根本没有满载,毕竟一共才六节车厢,而且坐的人也不是很多,日后实际运行时,火车肯定会拉更多的车厢,而且上面也会装满了货物和人,所以速度肯定比现在要慢。
“不好说,不过刚开始肯定会比现在慢一些,不过蒸汽机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外蒸汽机的效率也有待提升,所以日后的蒸汽机车很可能会再次提速。”李节想了想这才回答道。
虽然后世的蒸汽火车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据李节所知,后世的蒸汽火车速度甚至能达到八十公里每小时,也就是说从北京到天津,不过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四个小时就是一个来回,比他们现在可快太多了。
至于后来的内燃机火车,以及更先进的高铁和磁悬浮,那就更不必说了,可惜现在的条件有限,就算搞出内燃机,也没有石油,不过电力倒是可以考虑一下,毕竟发电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至少比开采石油要容易一些。
“大半天就能到太津,如果从北京修一条到南京的铁路,岂不是说七八天就能到达南京?”朱允熥再次兴奋的一拍大腿道。
放在后世,如果一个人听说自己要坐七八天的火车,肯定会感到无比的绝望,毕竟一个星期都要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简直比坐牢还要难受。
但是对于大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用七八天时间就能从北京到南京,简直就是飞一般的速度,毕竟平时想要从北京去南京,最少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要忍受着舟车劳顿,体弱的人恐怕在路上就要累得病倒了。
“陛下,现在想把铁路修到南京去实在太早了,别的不说,光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天险就没办法跨越过去啊。”李节无奈的提醒道,现在桥梁技术可不怎么样,别说长江了,连黄河上都没有一座真正的桥梁,顶多就是用浮桥来连接河两岸,总不能让火车也从浮桥上过吧?
李节的话也像是一盆冷水似的,一下子把朱允熥给浇醒了,随即他也不禁扼腕叹息道:“我竟然忘了地面上还有河流湖泊这件事,这倒是个大问题,总不能因为这些河流阻挡,就不修铁路了吧?”
“陛下放心吧,河流上也可以修桥的,当然一般的桥可禁不住蒸汽机车的重量,必须要用钢铁水泥修建桥梁,咱们大明的钢铁产量还不足啊,所以日后朝廷也一定要重视这方面。”
李节也顺便给朱允熥再次提了个醒,让他重视钢铁的问题,毕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钢铁产量是最直观的国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