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走访民间
苏任启与于成志出京城后带领上官箐、秦少英、吴永纯及李、张、顾、汪四护卫先一步赶往陇右道。苏任启认为使团遇害一案,既然官方没收集多少有用的消息,那么他想走民间途径暗访查看是否有收获。苏任启自然知道‘出门十里不同天’的道理。这么大的国家,再英明的皇帝统治下,也会有阴暗的角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它很可能是来自官场方面的,也有可能来自民间,那些不受王化的地区。
皇帝给于成志等人破使团被害一案的时间不多,所以在规定的时间以内,哪怕完成不了任务,也要先一步赶往大食国。但苏任启认为:倘若不能破获使团被害一案的话,即使去到大食国,也会受到许多不明因素干扰。所以说破案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苏任启等人先行一步以后,袁勋在后面也不是拖延时间,只不过是他率领的部队有八百多人,在饮食住宿等方面,肯定会消耗的时间多一些。
苏任启一行离开京城后进入关内道这段路还算顺利,但是越是往西北地区前进,地理环境是越来越恶劣了。他们进陇右道东测以后的路基本上都是戈壁沙漠,加上是秋天的季节,气候非常干燥。苏任启与于成志倒是影响不太,但是上宫面箐和吴永纯的嘴唇都开裂了。苏任启则有先见之明,早在出发前吩咐上官箐购买路途必备用品的时候已经备有相关的用品。不过令他们难受的并不只是这些,随着沿途地势的抬升,白天和晚上温差很大,白天的时候是妥妥的夏天炎热气候,天黑入夜以后温度急剧下降,不穿大棉袄根本受不了。
于成志是撑握上批使团途经路线的,只是这一路上咨询当地人时,知道有这回事的人并不多。苏任启根据他们出发时间和出事地点推算他们每天的行程状况。这是基本的推理,用它与他们每天所走的距离比较,如果出现相差甚远。那么中间对不上的环节可能便是他们出事的时间。
于成志带领的小队伍快马连续走了八天以后,进入墩煌地区。这个地越发荒凉,有时候走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到了这里以后,苏任启建议于成志放慢脚步。他知道越是接近出事地点,他们就不能错过与使团被害案的任何蛛丝马迹。
苏任启推算:他们这支小队伍来到距离墩煌以东两百里的地方,需要的时间为八天,那么被害使团走路来到这里的时间应当比他慢三倍,也就是说他们到这里要花二十四天左右的时间。然而他们出事的时候已经是距离出发时间一个月有余了。也就是说他们至少已经来到这里附近有十余天了才出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逗留在这附近的?其间又没有消息传递出去,以至最后被人全部杀害。谁能解开这几个疑问,就能解开使团被害之迷。
墩煌这个地方是边防重要城池,由此往北三百便可抵达武周与突勒边境,往西五百里入龟兹国。所以在这里武周长期驻扎十万将士,只不过在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也只有人口聚集多的镇甸才有王法管制。
这天中午于成志、苏任启等人来到一个叫作云州的小镇。他们打算进去好好打探来自江湖方面的消息,路上却遇见一群迎亲队伍。于成志平生遇到过的迎亲队伍无数,但是象这样有上百人拿刀护卫的迎亲队着实少见得很,心中不禁打起几个疑问。
“阿信,你看那个迎亲队伍与中原的迎亲队伍有何不同?”于成志问道。
“单看他们戒备森严,难道这附近有匪患不成?”苏任启说道。
“我看是八九不离十,要不咱们跟着他们,等他们进门后,找个机会进去,顺便打探消息,你看怎么样?”于成问道。
“好主意。”苏任启说道。
“我们为何不现在过去加入他们,而等到他们进了门才想办法进去?”上官箐问道。
“你现在过去,人家理你才怪。”于成志说道。
“于大哥,这是为何?”上官箐问道。
“阿信,你来跟她解释好了。”于成志说道。
“嗯,这迎亲队伍在民间都是有讲究的,中途是既不加人也不减人,否则被视为不吉利,用年轻的思想去理解的话就是要专一。”苏任启说道。
“你这人心有不专,知道的倒是不少。”上官箐说道,
上官箐说完自己倒是有点脸红了,估计是因为想到苏任启先娶了宇文萱以后,自己才跟着苏任启的。而苏任启知道她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上次在苏州城里‘华东仙饮坊’的时候,去私会吴英越的事情。
“弟妹,话虽如此,但是民间的规矩便是如此,咱自若是现在过去,不但打听不到消息,还惹人嫌。”于成志说道。
于成志、苏任启等人远远跟着这支迎亲队伍约三四里路以后,进入云州镇。这只是一个边垂小镇,它没有城防,不过在路上倒是偶尔遇见官兵。这可以证明它还是有官府管制的。
这支迎亲队伍刚进了一个“赵府”的大院。苏任启看见那个赵家门囗还站着不少人,只是他看见即是结婚的宅子门囗竟然没帖有迎亲的对联,让苏任启感到有些奇怪。
“大哥,你看人家娶亲门囗居然不帖新联,你觉得奇不奇怪?”苏任启问道。
“哦,是很稀奇,咱过去瞧瞧。”于成志说道。
“瞧,有人朝咱们这边过来了。”秦少英说道。
“几位先生,你们可是读书人?”来人对于成志问道。
于成志与苏任启对视了一眼后都会意:机会来了。
“对对,我与他是读书人。”于成志指着苏任启说道。
“那冒昧问一句你们可会写对联?”那人又问道。
“略知一二,哈哈……”于成志挺了挺胸笑道。
“那好,来来,几位请移贵步过来看一下。”那人说道。
于成志与苏任启等人随那人走到赵府门囗,门囗旁挂着一幅悬赏告示。苏任启看了一下其意思是:求姻联两付,每付悬赏十两白银,另求一首姻缘诗一首,悬赏二十两。
“诸位相公,我乃赵府一管事赵勤,今天是我们家公子大喜之日,我家老爷本想在门囗悬赏征联,谁曾想云州地处偏僻,这悬赏已挂了三日竟然没有读书人路过,眼看新娘已经到了,我家主人甚是着急,还请二位相公帮帮忙。”赵勤说道。
苏任启想:按理说这种情况姻缘联应该是大门一付,正厅门一付,正厅中央一付加一首四句诗,外加一首司仪主持用的才是,不知道现在这两联加一首诗是什么意思,除非他们正厅内是以画代替了,那么求悬赏的诗就应该是司仪用的了。
苏任启认为于成志常年读孔孟,也许他对这些事情更熟悉一些。
“于大哥,你来试试。”苏任启说道。
“在这都闻到酒香了,让我作对行酒令还行,让我对对子怕是不行了。”于成志说道。
“还是兄弟你来好了,哈哈……”于成志笑着又说道。
“也好,那就让小弟试上一试,不过,我来作,于大哥你来写如何?”苏任启说道。
苏任启知道于成志的字写得不错,所以才这么说道。
“嗯,也好,那咱兄弟今天就给这段姻缘锦上添花,来,来,笔墨侍候。”于成志说道。
赵勤见于成志和苏任启能写,可高兴坏了。这是江湖救急的事情,所以马上叫人来给于成志准备笔墨。
苏任启见于成志已经握笔在手,略想了想,哎!有了。
“喜今日银河初渡,愿他朝玉树添枝。”苏任启念道。
于成志的字写得相不错,唰唰很快便写下来。
“好,兄弟你这联挂在大门着实不错,哈哈……”于成志笑着说道。
正当于成志写字的功夫,旁边不知不觉从府内来一群人围观。他们见于成志说好都鼓掌起来了。
“百年好合兮鸳鸯比翼,洞房花烛兮满堂生辉。”苏任启继续念道。
苏任启念完还没等于成志写完,因为当中已经有‘百年好合’‘洞房花烛’这样的词在里头,在场人便很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顿时鼓掌叫好。
“哥,你真文武全才,小弟甘愿一辈子当你跑腿。”秦少英说道。
“少英,少崇拜他,你都不知道他靠这些祸害多少女孩。”上官箐说道。
“弟妹,你可别这么说,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这兄弟才高八斗,这副联子挂在正厅门囗没得说了。”于成志说道。
“于先生,为什么这付比上一联长呢?”秦少英问道。
这次是微服暗访,所于秦少英只能叫于成志为先生。
“因为房子前低后高更吉利,所以有三进宅的家庭,下个门联要用十一个字。”于成志说道。
“也有的联子前门和前厅字数一样也没关系,但是不能前门比前厅长。”于成志继续说道。
苏任启并没有与旁人说话,因为他念完第二联以后,在想给司仪写一首什么诗好。人们见苏任启的轻轻地拍了两下额头后,忽然眼睛亮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射屏得鸽,种玉有缘。秦晋之好,是为渠成。良时吉日,指此婚姻。礼乐修备,宜尔室家。心心相印,连理交枝。夫妇相敬,琴瑟和谐。缘结百年,五世其昌。正好是:花好月圆姻缘美满,地久天长鸾凤和鸣。”苏任启念道。
当于成志写完,连他都被惊叹到了。
“好诗啊,好诗,兄弟,你这才华,不去考功名实在可惜了。”于成志说道。
其他听到于成志这么说,围观的人们顿时发出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