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奋进的青春(7)
根子是维护工段的高材生,对文学很感兴趣,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学习和写作,有空就找老工人聊天,了解建矿初期元老们的奋斗史,轮休日就泡在图书阅览室,寻找有关资料,积累素材。大家不知道他找这些做什么,没想到他用较少的笔墨竟然再现了开矿之初的情景,让新来的职工先睹为快。
根子妙笔生花,从人们寻找铜草开始,探索石子山的秘密,展现建矿之初的历史画卷。那时山上铜草依依……
一条弯曲的小道,一潭碧绿的湘水,伸过来流过去,永远环绕着这江边丛山。树林深处一家小院孤零零地横在水塘边,似一只跳井的青蛙,蹬腿鼓腮。
山对着山,树对着树,一边青绿一边宁静。春来了,万物复苏。小鸟在林子里放歌,水牛在使劲地拉犁。满山茶花吸引着成群的蜜蜂前来采花,松针青青,杉木展枝直挺,青山秀水,景色非凡。
如此秀丽的山水,往古千年,不曾有人留下一段赞美的诗章,建造一座祭神的古刹或是一座森林公园,却对山上的棵棵小草倍加珍重,有其名曰“铜草”。铜草依依,越长越多,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铜草”含铜,每棵一毫克,神奇的发现!怪不得百年前在这一带就有人“动土”了。霞山岭、载培塘、黄泥塘各处挖出了十多个大窟窿。废石堆里孔雀石、兰铜矿隐约可见,大概地下真的有铜吧!
也许谁也没有料到,约在七千万年前这里就有浅灰色含铜沙岩,在地下巨厚红色沙岩构造中沉积着数十层。浅色层自南西向北东按缓倾斜的趋势埋入地底。只是经受了漫长地质时代的侵蚀剥落,埋藏较浅的部分露出地表才为人们所发现。
资料显示,自1956至1959年先后有三家勘探队来这里探宝。他们定点钻孔,对岩心进行放射性测量。最终还是217队有眼力,把矿址定在东家冲。国家冶金部,省冶金厅立即作出了先建一座日采选能力50吨的小选厂,再续建一座日采选能力为150吨的采选厂计划,拨款50万元由当地县委负责筹建。县工交办从已停办的三个小铜矿抽调技职员工组成小分队决定于1960年2月正式进山开发。
1960年2月24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却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开辟了东家冲的新纪元。小分队举起向科学进军,向荒山要宝的大旗,一群血气方刚的男女青年,背着背包,踏着荒草,劈荆斩棘,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东家冲。一个古朴低矮的农家院落,依山映水,面山而立,正中一排茅草房,左侧有羊圈,右侧是牛栏,门前有口水塘,四周柴草丛生,僻静得别有一番景象。
带队的干部名叫刘和金,他是辽宁人,三十多岁年纪,中等身材,参加过抗美援朝,身着一套褪了色的旧军装,为人随和,有一身拓荒者的素质。进山之前,他似乎全身积聚着力量,激情和冲劲混在一起。丢下背包,提着锄头径直朝山上跑去,开山队员们带有特有的新奇感和使命感,随着无声的命令,一溜烟跑到了开矿地点日星皂。
和煦的阳光洒满树枝,透过茂密的樟叶掉在草地上,给人以亲切的感觉。铜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来摆去,莫非它也在欢迎开拓者的到来。
一杆大旗插在松软的地表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艳艳的。刘队长的脸被映得通红:“同志们,我们脚下踩着丰富的矿藏,别看它是平凡的石头,其实它是我们的国宝,是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工业原料,今天我们来了,我们就是这个矿山的第一代矿工,这是我们的光荣和自豪,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打好这第一口井,争取早日建矿向县委报喜!”刘队长的话音刚落,开山队员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鞭炮放了一挂又一挂,整个山庄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一阵大火把荆棘柴草烧得噼噼啪啪直响。“场地出来了!场地出来了!”队员们欢呼着,跳跃着,全仁师傅对着图纸,一锄找准了井口中心点。开矿第一锄,铜矿破土动工的元老。这对小全师傅来说,当时绝对没想到自己的一锄具有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