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天幕直播历史,古人都震惊了 > 第58章 南北问题,懿文太子

第58章 南北问题,懿文太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北伐是我国战争史中的重要议题,提到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涌现出很多先例。朱元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历数之前的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是从北向南统一的。】

    【因为中国独特的地理结构,南北界限清晰。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都是政治经济中心,无论是生产,还是步兵骑兵的培养都更有优势。南方的未开发区域被视为瘴气蛮夷之地。】

    【但自从南朝以来,南方地区的开发越来越深入。宋朝因为领土有限,加快了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地理优势得以展现,到了元明时期,南方地区已经是重要的产粮来源。】

    苻坚目光坚定:“现如今趁着我们北方对东晋有优势,应该抓住机会南下,以免后患。”

    王猛不赞同道:“晋室毕竟继承了正统,现在国内人心不齐,怎能急于一时?”

    【北方长期被游牧民族统治,还有连年的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每次中原士人南迁都把文化带到南方。此消彼长之下,南北文化水平拉开,于洪武三十年爆雷,爆发了南北榜案。】

    几个皇子忍不住神色惊异,洪武三十年,爹都七十岁了吧,精力还这么好?还能处理这种一听就影响很大的案子。

    【洪武三十年的五十一名进士都是南人,北方举子联名上书考官偏私。在经过调查后,为了避免朝中被南人占领,朱元璋用铁血手段处理了涉案人员。此后定下南北取士、即按地域取士的制度。】

    宋濂、刘基等人神色微妙,他们这些浙东士人师承深厚、门生遍布,不分榜取士肯定对他们更有利。但他们敏锐嗅到了案子背后的血腥气,于是按下暂且不表。

    朱元璋沉思,他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既然天幕把这个问题指出来,且这个雷早晚都会爆,不如早做安排。

    【南北的文化不平衡是客观事实,元朝的统治不下州县,任由他们野蛮生长。地主们兼并土地,大儒们门生满天下。南方士人虽然看不起蛮夷,但在明朝建立后却隐有怀念元朝的心态。】

    【作为新的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如何弥合南北、加速国家融合,是明初帝王的一个重要且深远的议题。】

    【老朱无疑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唐后几百年过去,留下的是一个分裂许久的国家,元朝的民族分裂也算。他通过朴素的认知,希望国家能回到汉唐时期的状态,为此他考虑过迁回长安洛阳等旧都。】

    【他还派太子朱标去考察关中和洛阳,朱标回来后不久就生了病,临死前还在关心迁都的事情。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去世。老朱白发人送黑发人,迁都的事也被搁置了。】

    朱元璋一激灵:“标儿啊快传太医!”他不敢想象当时年迈的自己,在大儿子去世后该有多心碎。

    朱标安抚了一下朱元璋:“爹,儿子现在好着呢,天幕说的事情离现在还远。”

    【而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出于对南方文人的亲近,南人又重新占据朝堂。不仅如此,为了缓和朱元璋时期的政策,朱允炆减轻了江浙地主的赋税。】

    朱标一愣:朱允炆?可他的长子是雄英啊?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雄英早逝了。

    朱元璋神色阴沉,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虽然自己最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太子一脉。但从天幕的只言片语中,已经能看出朱允炆的一些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输了,输给了自己的叔叔。作为一个皇帝,连皇位都坐不稳,这是最大的问题。

    【而朱棣登基后,为了摆脱朱允炆和南方文人的势力,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地盘。同时也是为了防备游牧民族的入侵,将国家重心向北推,于是他迁都燕京。从此北京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

    李世民啧啧称奇,看出了经历辽金元后,中原王朝的心态变化。只是这样一来,京城的防御压力就会大大增加。之前讲的土木堡之变,也印证了这个看法。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知子莫若父,他看出了这小子恭敬神色之下,流露出的一丝向往。

    朱元璋笑了一下:“怎么?就这么喜欢守边?不如咱现在就送你去边境?”

    朱棣一本正经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北元残留势力尚在,我若不迁都,北方边境就不得安宁。”

    朱元璋故作生气道:“朕知道!否则朕为什么要分封你们兄弟几个做塞王,不就是为了拱卫边疆吗!”

    老朱并没有真的生气,听到现在,对于大明之后发生的事情,老朱心里已经有了脉络。所以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划,藩王还是不可靠,就算没有燕王造反,也会有别人。

    【懿文太子朱标,被称为地位最稳固的太子。帝王和储君之间总免不了权力之争,越是集权的皇帝,在皇位传承时越容易发生动荡。】

    【那些天生帝王们,作为政治动物,即使再疼爱自己的继承人,在感到权力被侵犯时,总不免流露出冰冷的无情。】

    【而农民和皇帝的形象在朱元璋身上,既割裂又统一。他有暴虐无情的一面,也有重视亲情的一面。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

    【对于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士绅,朱元璋有着一种报复心理。所以他加江浙的税,那里地主最多。】

    【而对于投奔自己的文人,朱元璋一开始尚且能以礼相待,深入接触之后,看出了他们经世学问下,对土地的兼并和对农民的高傲,甚至内心深处看不起朱元璋。所以朱元璋杀起来毫不手软。】

    有书生不满:“读书齐家,购置田产有何不可?我们学习圣贤之道,如何能与大字不识的老农相提并论?”

    同窗嘻嘻笑道:“你连种子都分不清,若不是你那大字不识的老母,日日种地供养你,你哪有机会写那给牛嚼都不嫌浪费的文章?”

    有大儒面色凝重,他们重视自己的德行,发自内心,付诸行动。可后世人竟是如此看待他们,给他们心中的“圣贤之道”造成很大冲击。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好在攻打集庆(南京)。得知消息后,他兴奋地在当地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这是他二十七岁得到的第一个继承人,也是家庭里的大儿子。】

    【朱标刚开蒙,老朱就让宋濂等大儒来教导他,提高他的文化修养。后来还特意告诫他的老师,要多教他实用的为君之道,不能一味的诵读文章。】

    【朱元璋称吴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称帝后就立他为太子。重要的大臣都在东宫领职,算是和太子共用一套班底,对继承人的坚定从未动摇过。】

    很多皇子忍不住酸了,哪怕被确立为继承人,为了不让太子野心膨胀,皇帝总是要打压平衡一下。这么坚定的支持,是他们可望而不可求的。

    赵宗实苦笑,不求官家坚定,只求官家放过自己,不要再摇摆让自己难堪了。

    【我是不喜欢假设历史的,假如谁谁谁继位,讨论起来没意思。除非继任者真的很差,例如赵构、朱祁镇这种。比起对朱标继位的虚无缥缈的想象,还是讨论朱棣的功过更实在些。】

    【对于正常的皇帝来说,改变历史很难变得更好。无论之前怎么样,坐上龙椅就不是他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四面八方的掣肘,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

    朱标抿唇,感受到了对于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总有文人喜欢指点江山,秦皇汉武打成暴君不谈,哪怕是英明如太宗皇帝,也能挑出一堆毛病。但又有几人能做得比他们更好?

    朱元璋对朱标期望很高,但朱标不敢累,只要他活着一天,他就不能放下责任。

    【不谈如果,单就做太子而言,朱标是非常优秀的。后世出于美化滤镜,将其看成文质彬彬、仁慈勤俭的太子。但种种迹象表明,朱标并不是迂腐的圣父,也不是天天为了救人和父亲顶撞,他的政治素养是很高的。】

    【朱标的太子妃是大将常遇春的女儿、蓝玉的外甥女。但洪武十一年,常太子妃生下东宫第三子朱允熥后去世。洪武十五年,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侧妃吕氏被扶正,老二朱允炆一下子就成了嫡长子。】

    朱元璋本想传太医,转念一想算了。需要看太医的人太多,干脆天幕结束后,大家一起都看一看。

    朱标收到嘱咐,补充道:“既然要看,光靠太医恐怕不足以改变命数。不如从民间请来名医,也省得每次都要寻找。”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孙,想保证皇位传承有序,给大明开个好头。但开头就砸了,好在大明皇位继承还算正常,没有陷入什么“靖难循环”里。】

    【但老朱也不傻,他能立朱允炆,说明朱允炆表现挺正常的。朱允炆应该是个孝顺好学的人,虽然不是千古一帝的种子,但看着守成还是没问题的。】

    【就拿削藩的事情举例,老朱问太孙将如何处置藩王,允炆答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条理还是很清晰的,不能一上来就都废掉。首先要怀柔,其次是削地,再不行就换人,实在不行就举兵讨伐。】

    刘启笑道:“有朕削藩作为例子,这明朝的藩王又是皇帝主动封的,想必权势有限,削藩又有何难?”

    【朱允炆是个文人气质的皇帝,有几分聪慧,反而想得太多。被朱元璋压制了几十年的东南文人,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皇帝,他们对朱允炆尽心尽力、百般拥戴。但这种吹捧也是害死建文帝的因素之一。】

    【建文帝继位后大展拳脚,实行改革,史称“建文新政”。建文新政里有可取之处,比如缓和朱元璋统治时期的一些高压政策,总需要有一些仁慈的帝王过渡一下嘛。】

    朱元璋也没生气,这在他的接受范围内。他更想知道,朱允炆是如何丢了皇位的?

    【但也有一些让人观感不好的地方,比如江南地主。有的政策放在王朝中期没问题,但大明刚建国三十年,这才第二个皇帝,就开始放宽土地兼并了?】

    【我们期待的二代帝王,至少应该是锐意进取的。革除朱元璋因局限性而留下的问题,将国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宋朝刚起步就碰到了赵光义,整个王朝都蔫了。虽然朱允炆跃跃欲试,但势头总觉得不太对味。】

    【当然,建文新政最大的问题还得是:他捅大娄子了。他得把政策传下去,才有讨论的空间。皇位都搞没了,这还聊啥啊?】

    建文帝很生气,气自己的心血被这般无视。但他知道天幕说的有道理,成王败寇,自己都输了,话语权还不是落在燕王手里。

    【朱允炆几乎是一继位,就着手开始削藩。齐泰认为,燕王势力最大,应该先削其他几个藩王,尤其是同母的周王,这样才能断其羽翼。】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一愣,他们和太子、燕王、周王都是同母啊,为何只提周王,而不提他们两个?

    (关于朱棣是否为马皇后所生,尚且无确凿证据。明朝笔记小说繁多,且各有政治立场。本文采用亲生的说法,即前五个皇子都是嫡子。)

    【朱棣的三个哥哥,太子已逝,秦王朱樉作恶多端,被人受不了了毒死。朱元璋也很生气,在祭文里骂他屡教不改、死有余辜。晋王朱棡因病去世,走在老朱前面。朱棣变成最长的皇子了。】

    秦王如遭雷劈,被毒死?死得这么草率?他忍不住朝天幕怒吼:“是谁害得本王?你快给本王说出来!”

    朱棣幽幽道:“二哥别喊了,天幕又不理会我们的反应。与其大海捞针找一个不认识的人。不如给自己积点德,你也好多活几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