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天幕直播历史,古人都震惊了 > 第28章 长孙无忌,房遗爱谋反案

第28章 长孙无忌,房遗爱谋反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治和长孙无忌的矛盾,本质上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是皇帝集权的加强。李世民在位时期,更亲近朝中大臣,而对宗室加以限制。所以贞观朝的储位竞争中,主要就是围绕李承乾、李泰、李治等人展开的,其他宗室没有什么存在感。】

    【李世民对于大臣的亲近,是因为他们是帮助李世民登基的主力军,在平定天下和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信任他们,所以他的公主也大多嫁给了臣子家里。这些驸马们既是功臣之子又是皇亲国戚,于是纷纷投身进轰轰烈烈的储位之争中。】

    不少臣子开始汗流浃背了,该不会是自己的不孝子孙,也参与到谋反案之中了吧。

    【而李唐宗室的人一般更亲近李渊和李建成,李渊对宗室的政策很宽松,大肆分封诸王。少数几个和李世民亲近的宗室,如李道宗、李道玄、李神通等人,都是久经沙场且有军功在身的,与李世民有着革命友情。】

    【可以看出,有能力的宗室更能得到李世民的青睐和重用,比如淮阳王李道玄作战勇猛,先后与李世民共同讨伐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后来被刘黑闼擒住杀害,李世民知道后伤心不已,为之流涕。】

    【李世民不喜欢宗室里的米虫,觉得他们什么都不干,还能享受天下的供养。于是把他们送到各州郡去干活,不过虽然他让宗室出任地方官员,但是那些人没有什么实权,权力主要还是掌握在长史手中。】

    朱元璋联想到了自己的宗室政策,让自己的儿子去拱卫边防,保卫大明的同时又限制他们的权力,避免宗室势大。所以老四最后究竟是靠着什么登基的呢?老四的上位对于宗室政策又会有什么影响?

    曹丕面容平静,经历过继承人之争的他对于宗室没有什么信任,一直采取的都是打压宗室的政策。

    【综上所述,贞观朝的臣子和李世民形成了亲密的政治同盟。李世民能够自我约束、虚心纳谏,而那些臣子们与他既有同袍之泽又有从龙之功,他们是不同于任一朝代的君臣关系。李世民对于大臣的倚重,并没有削弱他的权力,反而使他的权力更加稳固,从而完成了唐初朝堂的平稳过渡。】

    李世民察觉到问题了,即使稚奴是他的亲儿子,他也不可能像自己一样和官员自然相处。更何况自己留下的是自己的臣子,一朝天子一朝臣,辅政大臣做不了稚奴的“自己人”。

    【李世民当然有为李治考虑过,他给李治留下了三个人,其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很得他信任,长孙无忌更是李治的亲舅舅。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二人都是支持晋王李治的,李世民对于这个安排很放心。】

    【李世民留下的第三人则是武将李世勣,当时其他武将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世勣年纪小些,只有四十多岁。这个年龄辅佐李治正合适。】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他原本是李密的手下,因为不肯背弃旧主而被李渊欣赏,赐姓李。李世民认为他是个忠贞之人,于是任命他为太子詹事。之后又将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好让李治登基后提拔他,加恩之后好任用他。】

    嬴政觉得李世民对儿子的滤镜太深了,考虑得有点多。李治继位时已经二十二岁了,都被立为太子了,总不可能是个傻子。给新帝留下些可用之人没错,但是辅政大臣就有些多余了。

    嬴政转念一想,当时朝中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李治这个皇帝之位自然是稳当的。李世民不放心的还是大唐的江山,就像自己也不放心把大秦交给自己儿子,所以李世民潜意识里限制了李治的权力。

    【李治也遵循李世民的叮嘱,登基后一个月,拜李世勣为洛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因为李治对父亲的崇拜,他要求所有名字中带“世”和“民”的人都要避讳,所以对“世”“民”的避讳都是李治之后开始的。而李世勣则改名李勣。】

    李世民忍不住了:“朕登基之初就已下令,世民二字实属常见,只要不连续出现,就无须避讳。”

    他看向襁褓中的幼子,想说的话咽了回去。如果可以,他还是希望高明能够顺利继位,大唐的皇位继承最好不要再起波澜了。

    【在李世民眼中,长孙无忌这个妻舅“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是个谨慎小心的人。有一次,李世民要求臣子指出自己的不足,而长孙无忌却说李世民没有什么缺点。】

    刘彻表示,这算什么,霍光出入宫廷小心谨慎,近身侍奉自己二十多年,未曾犯过一错。但这不影响他辅政之后独揽大权,甚至能够废立皇帝。

    【李治继位之初,非常信任倚重李世民留给他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为了避嫌推辞了尚书令,之后依旧被拜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长孙无忌成为官员之首,以及实际意义上的话事人。李治对于长孙无忌的谏言也无不嘉奖采纳,】

    【作为年轻的新君,李治也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幸的是,他继位一年之中,晋州前后地震了五次。李治原本的封号就是晋王,可以说是无妄之灾,他不得不和大臣商议对策。更憋屈的是,他发现自己在朝政上被约束了。】

    【也许是因为轻视“仁懦”的李治,也许是执掌大权后心态失衡了,长孙无忌开始在朝中恃威弄权,排除异己。】

    【比如他的盟友褚遂良犯了错,只是被贬为同州刺史,一年之后重新担任吏部尚书。而李勣却很突然地向李治请辞,想要让出尚书左仆射的职位。朝中的暗流涌动,李治都看在眼里。】

    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兄长的性格我是最了解的,自古外戚专权对政事多有不利,陛下你要仔细考虑啊。”

    长孙无忌也主动向李世民请罪,他也没想到未来竟会变成这样,现在的他只觉得惶恐。

    李世民自然不想责罚他:“朕怎么能为了将来的事而处罚你呢?况且做出这个安排的人是我,是我没有考虑周全稚奴的想法。”

    【彻底点燃这对君臣以及舅甥之间矛盾的,是永徽四年的房遗爱谋反案。这个案件牵扯人数众多,长孙无忌也借着查案的机会,大肆排除异己。】

    房玄龄脑袋里“嗡”的一声,当场就跪下了:“陛下,臣教子无方,还请陛下责罚。”

    其他大臣也很紧张,天幕说牵扯人数众多,难保没有自家不孝子的事,只能心里绷着一根弦。

    【前面说过,贞观朝的宗室大多没有什么存在感。太上皇李渊退位之后,给李世民添了三十多个弟弟妹妹,到了高宗初年,这些宗室也渐渐发展起来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房遗爱谋反案是太子谋反案的后续。当初太子谋反被告发,同党皆被清理。而与太子相争的魏王李泰虽然失去了继承权,但是他的党羽还在朝中。】

    【官员们为了挣更大的功劳,选择支持不同的皇子。撺掇太子造反的侯君集和杜荷因此被处斩。】

    侯君集如遭雷劈,涕泗横流。他主动请罪道:“陛下,臣犯下滔天大错,不敢祈求陛下原谅。只是臣现在是绝对没有不轨之心的,还望陛下明察!”

    【很多官二代都是驸马。为了获得更大政治资本,纷纷投身进入贞观朝的储位之争中。比如支持李承乾的杜荷,就是杜如晦的儿子、城阳公主的驸马。】

    【好在城阳公主没有受到牵连,杜荷死后,便改嫁薛瓘。与之后的房遗爱谋反案形成对比。】

    杜如晦早有心理准备,直接就跪下请罪。杜荷是他的独子,自己身体不好疏于教导,杜荷也不是个省心的性格。

    【而驸马房遗爱和柴令武,则选择支持魏王李泰。房遗爱是房玄龄的二儿子,娶了大名鼎鼎的高阳公主。柴令武是平阳昭公主和柴绍的儿子,自己又娶了巴陵公主。】

    【废太子之后,对于储君的人选,李世民纠结了很久。他曾跟长孙无忌说过,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但因为长孙无忌强烈反对、据理力争,这件事最后没成。】

    【李世民是否真的想立李恪,或者只是和妻舅随便讨论讨论,这件事目前依旧有争议。】

    【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而且要立吴王恪为什么要和长孙无忌商议?想想也知道长孙无忌不可能支持李恪的,他肯定是支持立嫡子的。除此之外就没有欲立吴王恪的记载了,后来李世民要立李治的想法也不是很坚定,中间纠结了好一阵子。】

    【永徽四年,房玄龄长子房遗直向李治举报弟弟房遗爱和弟妹高阳公主,说他们“罪盈恶稳,恐累臣私门”,于是李治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

    【为什么老大要举报老二一家?因为高阳公主不满意自己丈夫不是继承人,之前曾请求过李世民,想让房遗爱继承爵位,却被太宗拒绝了。高阳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李治登基后,夫妻俩决定干一票大的!支持荆王李元景造反!】

    【涉案的除了房遗爱,还有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以及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这次造反事件中,很多都是魏王李泰的党羽。而支持立李治为太子的人中,以长孙无忌为例,他原本是支持太子李承乾的,太子被废后才支持李治。】

    【所以长孙无忌靠着这次审理案件的机会排除异己。主流观点认为:这个案件定罪范围不应该这么大,处罚也有些重了。】

    【最终,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自尽,驸马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处斩。】

    【长孙无忌判处他们自尽之前,李治哭着说:“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他想要请求为李元景和李恪免去一死。《李恪墓志》也证明这件事确实发生过。】

    刘恒目光悠远,连宗室子弟也可以随意株连,李治对于长孙无忌的忍耐已经到限度了。亲舅舅又如何?刘恒想到了自己的舅舅薄昭。

    【高阳公主最后的罪名是亲近道士和尚,想要加害于皇帝,而不是与李元景等人谋反。吴王李恪更被认为是无辜的,是长孙无忌为了消灭政敌,强行牵扯其中的。】

    【新唐书中评价“噫,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宋祁认为害死吴王李恪一事使长孙无忌名声尽毁。而那个被褚遂良害死的刘洎也是李泰党的核心人物。】

    【不恰当地说,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些太子党,趁机清除李泰的党羽,巧合的是,房遗爱谋反案爆发于李泰去世几个月之后。彼时李泰党羽对于李治没有什么威胁,所以长孙无忌所作所为出于私心。】

    【在这一案件中,李治认识到了长孙无忌的权势之大,朝中大臣万众一心,李唐宗室在他们面前没有反抗的余地,反而又被趁机清除不少。】

    李世民一惊,早在高明和青雀相争时,矛盾就已经埋下了,而若要追究造成朝廷分裂的始作俑者,自己也是难辞其咎。

    看到下面一群请罪的官员,李世民揉了揉额头,让他们都起来,并表示不会追究未来之事,也不会让这些再发生。

    【而李治与长孙无忌对抗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废王立武”。李治想要废掉出身太原王氏的皇后,而立从感业寺接回来的武昭仪为皇后。同时趁机打压朝中大臣,拉拢新兴官员和支持自己的官员。】

    李世民:感业寺不是皇家寺庙吗?什么叫从感业寺“接回”武昭仪?

    刘彻跟一旁的卫青吐槽:“朕记得之前那杨贵妃也是从道观里接回来的吧,难不成这李唐皇帝有什么特殊癖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