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李世民一战擒双王,直接把大唐统一的进度条推进了一大半,也打乱了很多人的计划。】
【在李渊原本的构想中,李世民立功的速度不会这么快,他自认为能控制住几个儿子,可以搞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戏码,天平的砝码依旧握在自己手里。】
【结果李世民这泼天大功一立,李渊一开始是喜不自胜的,但等惊喜的感觉慢慢褪去,这个打下了李唐大半江山的儿子,怎么看怎么碍眼。】
嬴政摇头:“瞻前顾后,左右摇摆。身为一个帝王,不去想着创立更大的事业,反而在这种事情上琢磨不定。”
【李世民与父亲兄弟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人对于权力受到威胁是很敏感的,早在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和刘武周之后,李建成就已经开始忌惮李世民了,因为李建成表现得实在太明显了,当时的太子詹事李纲还多次劝谏他。】
【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李建成也没犯过什么大错,但是相比之下还是平庸了些,他主要是辅佐李渊处理一些政事,要么就是处理一些小型的战役。】
【所以当李世民打跑了刘黑闼,之后刘黑闼在突厥再次造反时,李建成的谋士魏征等人建议他主动征讨来立功,顺便结交山东豪杰。】
刘彻哼笑,现在才想起来要立功,晚了。
刘启静静地看着天幕,这李渊真是犹豫不决,若是不打算换太子,为何还不处理李世民?若是打算换太子,既然秦王大势已成,为什么还不换?
【李建成毕竟是太子,李渊起兵时,他也是参与过一些战役的,手下也有一些能用的人。而且当时允许养私兵,李建成就招募了两千“长安恶少年”,号长林军。之后李渊派李建成和李元吉讨伐刘黑闼,最后他们成功擒获并斩杀此人。】
嬴政点评:“只能说不是庸碌之辈,与李世民相比,还是逊色了些。”对于嬴政来说,这没什么好纠结的,秦国国君历来是能者居之,不太讲究别的东西。
【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激化,齐王李元吉也没少参与。李元吉各方面都不如两个哥哥,于是他就挑唆李建成和李世民对立,自己则渔翁得利。他说:“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只要除掉李世民,太子之位就是自己的了。】
李建成不可置信地看向李元吉:“四弟,你”
对于李元吉的心思不纯,李建成也不是毫无知觉。只是如今被天幕这样点破,李建成还是觉得难堪。
李元吉冷笑:“怎么?太子之位,只有你和二哥做得?凭什么我就做不得?明明我和你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对于他们的矛盾,有人认为是太子和齐王步步相逼,李世民才不得不反击。也有人认为李世民权势滔天,只是碍于名头一直不好动手,现在终于等到了机会,至于太子和齐王对李世民做的那些事都是史书上抹黑的。】
【只能说李世民虽然不是一个小可怜,但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尤其是李渊不是一个傀儡皇帝,李世民有时候难免会受束缚。比如手下的将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被调走给太子差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被调走,去往地方上任。】
【夺嫡之争总归不是风平浪静的。比如李建成让李世民骑一匹烈马,李世民被数次甩下马去,只是因为骑术精湛,没有受重伤。还有建成元吉二人邀请李世民宴饮,在他的酒中下毒,李世民喝下之后,吐血数升。之后李渊得知这件事,只是不咸不淡地说李世民不善酒力,以后不要再找他喝酒了。】
【李世民也想过回到自己的大本营——东都洛阳,但是一旦离开长安,天高皇帝远,李世民手下又能臣武将辈出,朝廷这边就再也无法动他了。于是太子阻止李世民离开,并准备先下手为强。只能说幸好没有离开,不然国家一分为二,又有突厥虎视眈眈,受苦的只是老百姓。】
李世民也是深以为然,他刚刚登基,突厥大军就立刻进犯。虽然现如今突厥已经平定,不再是大唐的肘腋之患。但想起当时的局势,他内心依旧是不能平静。
【太子齐王还贿赂李渊的妃子,吹枕边风说李世民的坏话。李世民在宴会上看到李渊和妃子们亲密相处,想到自己逝去的母亲,不由得落泪。李渊的宠妃却说李世民流泪是因为不喜欢她们,以后李世民不会善待她们,于是李渊很不高兴。】
窦氏忍不住看了一眼李渊:“怎么?二郎思念母亲,你也要不开心?”
李渊忍不住擦汗:“我和二郎是被小人挑拨,更何况天家无情,我们也是被权势迷了眼睛。”
【李世民这边也不是毫无准备,他的属下多次劝谏他早日动手。长孙无忌非常积极,杜如晦也乔装打扮从外地回来,尉迟敬德更是直言,你要是不动手,我们这些人为了保住性命,肯定是要早日离开的,李世民这才下定了决心。】
【尉迟敬德的话也道出了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征讨天下的开国功臣都在李世民手下,但因为李世民名不正言不顺,他们无法得到应有的封赏,甚至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玄武门之变的矛盾,也是李渊手下旧臣和李世民手下开国新功臣之间的矛盾。】
【既是因为李世民战功赫赫、东征西战,也因为李世民强大的个人魅力,所以初唐的名臣武将们纷纷投入李世民麾下,李渊这个皇帝自然当的有些尴尬。】
【李世民的纠结是真的,一方面李世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不乏亲情,李渊也曾经是一个慈父,从李世民感情丰富的性格也能看出来。另一方面兄弟相残、逼父退位实在是大逆不道,尤其是在重视孝道的古代,稍有不好就会被万世唾弃。】
【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是“太白经天”,太白星就是金星,金星凌日象征着有新的皇帝要诞生,而太白出现在秦地的分野,还不止一次。于是李世民当机立断,进宫参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李渊也很吃惊,说:“你应该早点说的。”】
【第二天清晨,太子、齐王奉诏入宫,他们事先已经得到了消息,所以是装备齐全入宫的。李世民已经拉拢了玄武门守将,与心腹众人在玄武门埋伏,这里就是太子等人进宫的必经之路。】
李建成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天幕要讲述自己的结局了吗?虽然他并不对自己的结果抱有什么期望。
【二人来到临湖殿,察觉到气氛不对劲,于是立刻调转马头。李世民呼唤他们,李元吉弯弓搭箭射向李世民,几次都没能射中。李世民一箭射向李建成,正中要害,当场身亡。】
【结果李世民的坐骑却突然受惊,跑到了树林里。李世民被树枝挂住,一时起不来。李元吉想要用弓弦勒死他,这时尉迟敬德赶到,喝止了李元吉,随后一箭射死了李元吉。】
【此时的李渊正在泛舟海池,尉迟敬德穿着盔甲进来,李渊大惊失色,问是谁在作乱。尉迟敬德表示是太子和齐王,已经被李世民拿下。当时李渊身边只有三个人,老朋友裴寂可能没有发表意见,而萧瑀、陈叔达都劝李渊将国事交给李世民。】
【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军国大事都交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火速走完了三请三让的程序,李渊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第二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元吉已经是怒火中烧,恨不得冲上前去对李世民动手,但被周围的大臣们拦下。
李渊则是如坠冰窖,自己身边,究竟有多少臣子投靠了李世民?
【虽然玄武门之变听起来过程很简单,但是背地里是暗潮汹涌。比如玄武门禁军为什么会帮助李世民抵抗太子府府兵,是否和李世民十二卫大将军的职位有关?李世民事先曾给朝中大小官员写信询问意见,而却无人向李渊和太子举报,当时朝中官员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还有最诡异的,为什么李渊在泛舟海池?明明局势已经紧张到太子齐王带着弓箭进宫了,而且李渊召见二人入宫是要问罪的,这个时候跑去钓鱼?所以一些人分析说,李渊这个时候实际已经被李世民控制起来了。】
【无论谁对谁错吧,李世民成为唐朝事实上的掌控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把这件事看作单纯的政治斗争的话,那么李渊和太子齐王都是失败者,而且输得很惨。所以无论他们再有才能、被史书埋没了再多功劳,大唐即将迎来新的时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李建成心如死灰:“成王败寇,不过如此。”后世人何其刻薄,历史的车轮压过自己,他们便将自己抛诸脑后,转头去关注新的时代了。
身旁的李世民却面露向往,似乎已经开始思考在登基之后如何大展身手了。
李渊看着两个儿子,突然发现自己可能是真的老了。也许在后世一些人眼里,自己应该主动退位吧,自己坐在这里就是碍眼,不能耽误大唐迎来新的太阳。
【历史总是充满遗憾的,为什么岳飞不反了完颜构,直接打到金国去?为什么兰陵王高长恭不自立为帝,而是被草率杀害?好在历史在李世民这里没有留下遗憾,他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宫廷政变,官员们终于可以齐心协力专注国事,而不是继续被政治斗争磋磨了。】
岳云忍不住询问父亲:“爹,天幕说的是你和官家吗?”
只见岳飞表情怔怔的,望着天幕,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在李渊禅位之前,李世民就已经开始带着他的贞观班底们接手政务了。毕竟一刻也没有为太子和齐王哀悼,即将赶来战场的是颉利可汗。还有数年的蝗灾、旱灾、水灾,大唐的百姓一直生活在战乱之中,还没有真正得到安稳。】
【好在未来还是有希望的,他们即将迎来的是明君贤后能臣。在未来的二十多年里,他们将会君臣一心,总结出一套新的政府运作逻辑,为后世的帝王树立政治榜样。】
贞观臣子们听得心潮澎湃,但是也忍不住为天幕提到的未来担忧。毕竟依天幕的意思,天灾依旧不会停止。
好在天幕之前讲和熹邓太后时就说过,天灾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本来百姓对于蝗虫非常惧怕,不敢捕杀,甚至专门设庙祭祀蝗神。现在有天幕背书,他们终于可以推行灭蝗的政策了。灭蝗的方法自古就有,只看官府与百姓愿不愿意去做。
【古代人对于唐太宗的崇拜主要是因为他的善于纳谏、重视民生、政治清明,而现代人对于唐太宗的质疑主要是因为他的心口不一和个人私欲。其实这就是李世民的特点所在,那就是作为一个“人皇”而存在。】
【古代人盼望的圣主明君是不存在的,现代人要求的为人民服务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达成的。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李世民有私欲,比如好名声,比如好享乐,但是该如何克制自己的私欲,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帝王,是李世民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商周时期,天子是上天的使者。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更是将皇帝和上天牢牢绑定在一起。但东汉以来,皇帝被毒杀,皇帝成傀儡,皇帝被当街杀死,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天子的权威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但现在的生产力根本不足以迈入下一个体系,封建社会依旧需要一个统治者,那么这个统治者的权威从何而来?李世民见到了隋末百姓的惨状,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力量,从荀子的理论出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出了皇帝的权威来自于百姓,从此,高高在上的天子,落回了人间。】
【太原公子,褐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