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相亲来的三姐夫
蕊的三姐相亲之时已经进了二叔酒厂的下属单位,这无形中也给三姐增添了相亲时的条件筹码。
虽然是临时工,但这个下属单位效率好,发的是计件工资,做多得多,做少得少,由于生意非常的好,工资相当的高。
也可以以说,姐夫除了看上三姐的样貌呀、城市人口呀之类的硬性条件外,或许觉得能在这样效率好的厂子工作更是锦上添花,倍有面。
再加上蕊的三姐是县城家庭的姑娘,也算是一个加分项。
再伟大的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灰姑娘虽然一穷二白,但却隐藏着无与伦比的美貌,方才有了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
如果灰灰姑娘不是因为有隐形的美貌这唯一的优点,什么都没有,能得到王子的亲睐,别扯了,纯粹无稽之谈。
而蕊的三姐和姐夫是相亲的后的爱情,自然更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会事的媒婆在提谈这样的事情前,是要充分的衡量双方的利弊之处,综合平衡后,得出大概率上的差距,再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双方的心,把差距降到极小,才能使双方的相中的概率达到最高,如果都能有钱有貌有才自然更好,但也得和与自己相匹配,势均力敌,方得始终。
这一方可以有这缺那,另一方也可以缺这有那,但归根究底,双方差距不易过大,才能走到一起,并尽可能的向着长长久久的路上奔去。
这也是自然法则,有律可寻的,两相比较,也算相得益彰,蕊的三姐和姐夫这样便算是相亲成功。
姐夫家是农村人,不碍事,只要不到农村去生活,在这个县城里,离自已家依然很近,就象没有嫁出去一样,反而对娘家有全心的照顾,反之,家里也能照看三姐。
这就是,女儿不远嫁的好处。
蕊的三姐以前曾经也同样是个教师的人相过亲,但并没有成功,那个未成功的相亲对象毕业后是分配到了他自己的家乡,还是在农村。
也许,这个相亲对象也想在离家近些的地方生活的缘故吧。
相亲的男方要求蕊的三姐跟着到他农村教书的地方去住,蕊的三姐自然不能够,然后不了了之。
小城市也是城市,小县城的姑娘也是在城市的熏陶下长大的,还真不知道到了农村能怎么生活。
自然一直把会到农村生活的一切可能的因素都排除干净了,那个相亲对象自以为是的认为,他长相不凡,高高大大,五官端正,就能让城市姑娘放下自己一切,追随而去么。
实际上,除了身高和五官,那个相亲对象的气质还是稍微逊色些,主要是看上去在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夹缝上,并没有可能让蕊的三姐放下一切追随而去的绝对动力。
现在的三姐夫自然没有这么愚蠢,不但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甚至于他也并没有回农村去打算。
他单身时都居住在学校的宿舍里,结婚后虽然没有房子,准备租房子住,但也没有因此对双方的相亲成功造成什么阻碍,因为在相亲前就说好了绝对不会回农村去居住的人,媒婆才安排相亲的,这不得不说蕊的姐夫是个有远见的人。
当然蕊的三姐夫工作本来就在县城里,再回农村去工作,怕是脑壳有脓包的人才会干的事,嘻嘻。
相亲的地点是在蕊的家里,媒婆很有诚意,男方也很有诚意。
蕊的全家经过他实实在在非常清楚明了现实的谈吐里,明白了这是个有担当的人,于是全家都表示:这人不错,匹配三姐可以,大了六岁,正好包容三姐的不足,文化人嘛,不会差不到哪里去。
然后,蕊未来的三姐夫经常来家里坐坐,蕊有哥有弟,父母的两个儿子,但大儿子张强不是十八岁考上学校读书后留在了大城市,没有在家么,小儿子又爱东跑西窜的,现在有了未来三姐夫经常来家里,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可以被蕊的父母当半个儿子看待了。
不过,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到后来才知道,蕊的三姐夫确实是有文化极了,教训人是一套一套的。
虽然是相亲相中的,比蕊的三姐大了六岁,是母亲的发小姐妹介绍的,知根知底,不会太离谱。
疼不疼人的不知道,只是看着顺眼,又是有一个相当于铁饭碗吃公粮的公职人员,蕊的母亲便觉得不错,心里上早就代入了很靠谱的潜意识。
蕊的母亲对蕊的三姐说:“找个这么个有文化的可以弥补你欠缺文化的不足,我看这个娃儿看着实在,说话流畅,在学校里是个教导主任,做思想工作的职务,有时候你那脑壳不开窍,他还可以教教你”。
蕊的三姐一听母亲说她脑壳不开窍,脸色沉了沉,抬头看了母亲一眼,没有说什么,低下了头继续切着菜。
就算三姐心里有不满,但常年在母亲的压制下,也不敢反驳,因为母亲说的话确实很有道理继续听着母亲说:“年纪大点好些,有担当,上次那个到是年轻些,让你去农村住,你去吗?太没有见识了。”
蕊的母亲说到这里,蕊的三姐在切菜的手明显的顿了一下,但母亲并不在意,能看得出来,三姐对那个人是有好感的,男生个子高些,看上去自然是要展样点。
只是没有什么用,现实才是硬道理,靠谱的人比什么都强,经过接触后,蕊发现这个未来的三姐夫确实不错。
除了说话的声音大点,喜欢教训人点,言辞上直白点,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点,其余的还好吧。
虽然没有多少浪漫气息,算是个耿直人,但过日子到是个不错的人选,大概经过半年时间相处接触,两家就开始张罗着订婚。
经过蕊父母亲的协商,实际上就只是蕊的母亲一个人说了算,父亲基本以母亲的意见为准,未来三姐夫家的父母亲都是在农村,想讲究什么也是鞭长莫及,索性不管,反正也没有钱管,完全以吃公粮的儿子的意思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