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四子的才情风华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乃明代声名卓着的画家、书法家、诗人。1470 年生于苏州府吴县,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他家境尚可,父亲唐广德本为读书人,因科举不利转而经商,在阊门皋桥堍开“唐记酒店”,店内布置典雅,字画众多,文人雅士常来饮酒聚会,夜晚亦有商贾停船谈天说地。
唐伯虎自幼聪慧,入塾苦读,成化二十二年(1486 年),16 岁的他参加秀才考试,勇夺第一,成为苏州府府学附生。
19 岁时,唐伯虎与徐氏成婚,婚后约六年,徐氏病逝,期间育有一子。唐伯虎 25 岁时,母亲、儿子、妹妹相继离世。
弘治十一年(1498 年),29 岁的唐伯虎参加乡试,高中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 年),唐伯虎满怀信心赴京参加会试。
会试前夕,他在客栈刻苦温习,期待金榜题名。考后不久传出会试主考官程敏政泄题的传闻,唐伯虎因与江阴才子徐经不慎言及考试,被人诬告舞弊。此事引发朝廷震动,明孝宗下令严查,虽未找到唐伯虎直接参与舞弊的确凿证据,但其会试成绩被取消,还被打入大牢。
约 10 个月后出狱,唐伯虎被判终身不得入仕。回到苏州,他遭人白眼嘲笑,妻子也离他而去,生活窘迫,只能以卖画为生。
此时31 岁的唐伯虎开启“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和浙江七省,历时10个月。这一路上,山河美景触动他心,激发豪情,却也深知生活凄苦,遂投入读书卖画。
彼时的唐伯虎,因科场舞弊案遭受重挫,仕途无望,妻子离去,内心满是愁苦,终日在欢场中寻求片刻的慰藉。正德二年(1507年),唐伯虎与官妓沈九娘相识。
沈九娘对才华横溢的唐伯虎心生倾慕,勇敢地向他表达了愿结连理的心意。那时情绪低落的唐伯虎并未将此放在心上。
直到一次,唐伯虎落魄街边卖画,所得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就在这艰难时刻,沈九娘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接济他。这份真挚的情谊深深感动了唐伯虎,让他看到了沈九娘的真心。
正德四年(1509年),31岁的沈九娘被唐伯虎赎出并结婚,二人终成眷属,过上了一段虽清苦却相濡以沫的生活。次年生育一女名“桃笙”。
婚后,因苏州水灾,唐伯虎卖画艰难,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沈九娘卖艺苦苦支撑。正德十一年(1516年),沈九娘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此时唐伯虎47岁。
唐伯虎的绘画世界丰富多彩,山水画如诗意的画卷,人物画似灵动的诗篇,花鸟写意画则宛如大自然的欢歌。其花鸟画并非传统院画的工整艳丽,亦有别于沈周的浑厚、文徽明的秀雅,独有一种活泼潇洒、生机盎然且真实可感的韵味。
王世贞曾在《跋唐伯虎写生册》中感慨:世人皆言徐熙画风之野逸,胜过黄筌富贵艳丽之格,品格高下,一望便知。而在这吴中人才辈出之地,画坛翘楚当数沈周先生,唐伯虎亦堪称紧随其后的一流高手。
艺术价值极高。那画面中,构图简约清朗,仿佛是为观者打开了一扇通向宁静与美好的窗。层次分明,疏密有致,恰似一首精心谱写的乐章。用笔清隽,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刚柔相济之美尽显其中。墨色淋漓多变,和泽有神,如灵动的精灵在纸面跳跃。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丽,超凡脱俗,宛如梦幻之境,令人心驰神往。
这些画作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它们是明代社会风貌与文化氛围的生动写照,宛如时光的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唐伯虎的画作犹如珍贵的明珠,其价值不仅在于市场价格的高昂。
唐伯虎的山水画,或展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或描绘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亦有亭榭园林和文人逸士的悠闲生活。其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丰富多样,画风雄浑与潇洒兼具。他全心投入艺术创作,字画渐受关注喜爱,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别具一格。
唐伯虎的生活十分凄苦,晚年更是穷困潦倒,病魔缠身,作画力不从心,依靠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的接济度日。
好友王宠也时常接济,并与他艺术交流切磋。唐伯虎的女儿嫁给王宠之子王阳,女儿出嫁后,唐伯虎便皈依佛门,号“六如居士”。“六如居士”这一称号来自《金刚经》的最后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唐伯虎性傲清高,坚持“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嘉靖二年十二月(1524 年 1 月)初二,唐伯虎病逝,享年 54 岁,去世时家徒四壁,后事由祝枝山帮忙处理,葬于桃花庵附近。
唐伯虎的画作当时受部分人喜爱追捧,《仕女图》系列等。其诗画着作不同年龄段均有出色作品,早期代表作如《对竹图》,中年历经波折后有《秋风纨扇图》等。他着有《六如居士集》,后人将其着作辑录为《唐伯虎集》《六如居士全集》等。其现存绘画作品约 16 幅,书法作品(含画中有题字的、及其跋)共计 54 幅。
2013年9月19日,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一场拍卖活动,当天一幅唐伯虎的《庐山观瀑图》以59亿美元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36亿元。
202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展出了唐伯虎行书《落花诗册》,该博物馆对这幅作品给出了13亿美元的估价,折合人民币近100亿元,而唐寅的《庐山观瀑图》价格远超同时代的文徵明,其一幅立轴《庐山观瀑图》以3亿美元起拍,经过120轮叫价,最终以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成交。
“吴中四才子”,唐伯虎以诗、书、画闻名;祝枝山擅长诗文与书法,其狂草备受赞誉;文征明则是诗、文、书、画无一不绝,被称为“四绝”。而徐祯卿以诗歌见长。
祝允明(1461 年 -1527 年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相奇特,他常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是明代着名书法家。
他科举仕途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 年)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其子祝续在前一科中进士后,他便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于正德九年(1514 年),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 年),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枝山(祝允明)卒于嘉靖五年(1526年),享年六十七岁。
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漫。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明代顾璘评价他的书学“自《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罔不得其结构。若羲、献真行,怀素狂草,尤臻笔妙。一朝书品,不知合置谁左” 。王世贞则称“吴中如徐博士昌谷诗,祝京兆希哲书,沈山人启南画,足称国朝三绝”。他擅长诗文,专攻书法,尤以草书成就最高,当时有“唐画祝字”的说法。
文徵明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出生,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部)一个仕宦之家。其家世可追溯至汉代成都太守文翁,家族在祖父文洪之前多为武官,自文洪起开始业儒重文,并形成推崇文章气节的家风。
文徵明三岁时便随家去了温州,他开蒙极晚。七岁才能站立,母亲祁氏逝世,他由外祖母、母舅等抚养。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十一岁的文徵明方能清晰开口说话,随后被送到私塾学习。两年后,他开始显露出聪明才智,热爱古文,有时一日能记诵数百千言。十六岁时,文徵明从父亲任所返回苏州居住,因其出色的古文功底,结识了比他大十多岁的祝允明和与他同辈的唐寅,还跟随都穆学诗。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十九岁的文徵明进入苏州官学读书,成为一名诸生。这年年中,他首次参加苏州的岁试,却因书法不佳被宗师列为三等,受此刺激,他开始精研书法,临摹大量前辈墨迹。
在科考主流为八股文的背景下,他与祝允明、都穆、唐寅、杭濂等共同倡导古文辞,时常一起交流探讨书中疑义。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文徵明前往滁州看望父亲文林,并结识了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后拜其为师学习书法。李应祯看出他在书法上的潜力,将自己的心得和笔法传授给他,并告诫他书法不可死随古人,要避免“聪达者病于新巧”和“笃古者泥于规模”这两种倾向,这番教导对文徵明影响深远。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通过父亲的关系,文徵明得以拜史鉴、赵宽二位硕儒为师,在高师指导下,他的诗文更加规矩有法。同年,受父母之命,二十三岁的文徵明娶昆山县吴愈第三女为妻,两年后二人育有一子,取名重金(早夭)。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文徵明遵从父命跟随吴宽学习,吴宽传授他作古文的方法,并常在公卿间赞许他的才华。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跟沈周学画,沈周对他器重喜爱,评价颇高。
这年秋天,文徵明首次前往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未能中举。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因博古善议论,熟知元、明朝旧事,文徵明与祝允明、唐寅、徐桢卿一同被称为“吴中四才子”。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文徵明第二次赴南京应试,同行者有顾兰、唐寅,但放榜时只有他未考中,很幸运没有受牵连。次年,唐寅因徐经科场案牵累下狱10个月,罢黜为吏后回到家乡,和妻子矛盾重重,妻子离他而去。唐寅不久出游,将家事托付给文徵明。
六月,父亲文林病逝于温州,文徵明携医前往,却在抵达时父亲已去世三日。他拒绝了众人筹集为父亲办丧的财物,亲自将父亲灵柩运送回家乡。此后两年,他在为父亲守丧和读书中度过。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继母命他与长兄分家析居,由于不擅经营,文徵明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生活的不如意让他倍感悲凉,作《风木图》及诗以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唐寅归家后心态大变,任达自放,纸醉金迷。文徵明多次规劝他不可颓废,却几乎导致二人失和。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四月,文徵明参与修撰的《姑苏志》告成。同年,沈周将自己临摹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赠给他。次年,其兄文徵静遇到难事,文徵明千方百计为兄解难,数月时间废寝忘食,终得保全。
秋季,文徵明第四次应试应天,再度落榜,隐居乡里的他经朋友引荐,与比自己小二十四岁的王宠相识并结为忘年交。几人常一同游玩、吟诗作画,享受平静生活。
吴宽、李应祯和沈周三位老师均已离世,顿感寂寞。他在病中完成了对沈周文稿的整理,并写就《沈先生行状》一文。
文徵明重筑停云馆以躲避喧嚣,并在观音庵中生活两月。正德十一年他第七次应试落榜,二十余载为应试奔波却一无所获,作《失解东归口占》绝句:“七试无成只自怜,东归还逐下江船。向来罪业无人识,虚占时名二十年。”加上正德十四年和嘉靖元年的两次应试,文徵明九次应试应天府,皆未中举。屡试不第使他的性情思想发生较大转变,书文诗画艺术则愈加成熟。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尚书李充嗣巡抚吴中时,将文徵明推荐入朝。已五十四岁的文徵明此时才开启政治仕途,文徵明获授九品翰林院待诏,参与《武宗实录》的编纂。
嘉靖三年,因“大礼之争”事件,编修王思等十七人被杖打致死,杨慎等被流放戍边。文徵明因跌伤左臂门籍不在列,才幸免于此。
当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字画者众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嘉靖五年,经过三次上书乞归,他终获批准离开京城,却因潞河冰封受阻。直至次年春天冰河解冻后,才与黄佐一同乘舟南下回乡。
回到故里后的文徵明,终日与翰墨为伴,借书画自娱,还修建了玉馨山房,以艺文会友,享受隐居生活。这一时期,他少了繁杂琐事的困扰,心无旁骛,潜心于书画创作,迎来了书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文徵明依然精力充沛。他与常州知府张大轮游宜兴张公洞,为白悦作《洛原草堂图》并题记。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春天,陆师道来访,二人汲泉品茗,文徵明以诗画记录。三月,他又与汤珍、王宠游竹堂寺,并为寺僧性空作水墨写意十二段。秋天,华夏携书画至苏州,文徵明为跋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袁生帖》、颜真卿《刘中使帖》及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
文徵明为祝允明草书《赤壁赋》、米元晖《湘江烟霭图》作跋的同时,也完成了行书《千字文》的书写。
苏州天池、虎丘等地举行茶叶品评盛会,文徵明因病未能参加,但好友特地送来几种好茶让他品评,他感到十分快乐,品茶时联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出于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诗兴大发,追和了十首并作于图上。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三月,春雨连绵,文徵明斋居无事,随意写墨兰满卷。五月十六日,他在自己书写的小楷《千字文》后加了一段小字:“时年六十有七。”此为文徵明书画纪年。
文徵明七十岁,他与汤珍、王谷祥、陆师道、彭年等人共游石湖,各有诗作,彭年撰写诗叙,文徵明作《石湖图》。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二月二十日,文徵明逝世,享年九十岁,私谥“贞献先生”。
徐祯卿,常熟人,后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 年),自幼便有师父指导学习识字与书法,被誉为四大才子中的一绝。
徐祯卿天性聪颖,学文于吴宽,文学才华横溢,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出色。他早期诗作模仿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风格,16 岁时着有《新倩集》。弘治八年(1495 年),17 随的他入长洲县学。尽管才华出众,但他早年在科举之路上却屡次受挫,曾因读《离骚》有感而作《叹叹集》。
弘治十八年(1505 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他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徐祯卿终于高中进士,因其貌丑,未能进入翰林,而改授大理左寺副。
在京城,徐祯卿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开始追求汉魏和盛唐的诗风,成为“弘治十才子”之一,并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称为“前七子”。
正德五年(1510 年),因一次失囚事件,他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后期的徐祯卿信仰道教,研习养生。
徐祯卿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情韵动人,其绝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广为传颂。他还着有《迪功集》,《谈艺录》重在阐述“前七子”文学复古的论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正德六年(1511 年),年仅 33 岁的徐祯卿卒于京师,是吴中四才子中最早过世且享寿最短的。他的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祯卿被誉为继高启之后的“吴中诗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