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小看
九月中旬。
安义山。
“刚刚收到消息,官府的人已经在路上了,正往我们这来呢。”
这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屋子里掀起轩然大波,屋内原本轻松自在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在场的众人纷纷正襟危坐,表情肃穆。
见状,陆丹琦面不改色的微微颔首,示意那位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站出来,向在座的各位详细说明一下目前的情况。
陈巡抚是全省的一把手,负责军政民财等各方面的事务,实际权力很大。
且出于以文驭武的原则,本朝巡抚有提节制军队的权力,并拥有朝廷下发的王命旗牌,有权斩杀不听号令的武将。
眼下陈巡抚虽然忙于边务,但若是真听到什么风声,下个命令即可。
陆丹琦出声问道,“来的是哪方人马?”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吉林省的兵力情况了,眼下本省的兵力构成还是比较复杂的。
原先吉林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军事上主要依靠八旗兵和绿营兵进行戍卫。
据悉,八旗军是朝廷最早的军队编制,里面的士兵全部都是由旗人组成的,而八旗军是朝廷能够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朝廷中前期的国家精锐部队。
只是八旗军虽然是朝廷的中坚力量,但毕竟军队人数有限,而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在此背景下绿营军应运而生。
绿营军的士兵全部都由汉人组成,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是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
但由于生平日久,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战斗力已经明显下降。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军和绿营军由于长期处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的状态,战斗力已经变得很差,完全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也逐步对军事力量进行了多次改编,这便有了地方巡防营、练军等武装。
再到后来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外压力,开始进行军事改革,其中就包括编练新军,大名鼎鼎的北洋六镇也由此诞生,世人称之为北洋新军。
而就在这个时候,吉林省的新军建设也开始逐步推进。
东北建省之后,东三省总督徐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一各省的军队营制。他建立起了五路巡防队,成功地完成了对旧军的重整工作。
不仅如此,徐昌还从北洋新军的第五、六镇中抽调出了一部分军队,分别驻守在东北各地。以此为基础,他开始编练东北新军。
虽然这支新军的规模和实力相对于中央军以及其他一些军事重镇来说可能稍显逊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使东三省的军队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然而,朝廷在经历了庚子事变之后,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力的衰落和国库的空虚。
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国防政策,转而实行“重京畿、轻边防”的策略。
这也意味着,原本用于边境防御的资源将被更多地投向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以确保政权核心的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新军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他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努力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自1900 年起,朝廷开始削减边防的经费支出。
早在1880年,朝廷每年都会拨解 200万作为东北地区的练兵费用,随着经费的削减,这笔款项也被取消了。
要知道,练兵和养兵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耗费资金的事情,正因如此,清末十年间的东北边防建设已经呈现出衰退之势。
目前,尽管吉林省政府也尝试着编练近代化的新军,但进展十分缓慢,与1907年陆军部颁布的练兵计划相比,还差得很远。
此外,吉林机器局甚至在1909 年被改名为“吉林军械专局”,其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主要负责修理枪炮,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的是新军第三镇的。”
“新军第三镇?”
陆丹琦这段时间没少恶补这些个信息,此时一听到这个名字,她的脑海中顿时涌现出关于新军第三镇这支军队的信息。
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 年,东三省总督徐昌到任后,为了维护东北地区的治安秩序,并守卫边疆领土不受侵犯,特意奏调了北洋新军第三镇前往奉天驻防。
这支军队最初只是暂时驻扎在锦州,然而,到了当年的阳历 7 月份,由于需要清剿土匪势力,第三镇所属的一个营率先被派遣至长春驻防。
此后不久,第三镇的大部分兵力也相继调防至吉林省。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镇的司令部及其主力部队均设在长春,其编制涵盖步兵、骑兵以及炮兵等多个兵种。
据闻,他们的营房规模极为宏大壮观,哦,还有他们还拖欠工人的工钱呢。
“没错,来的正是北洋新军第三镇第十一标。”
过了一会儿,见陆丹琦没有再说话,那人便又补充道。
高山等了一会也没听见下文,终是没忍住开口问道,“还有呢?”
他心想,官府不可能只派出这么一点兵力来对付他们吧。
“没有了。”对方的回答简单明了。
高山瞪大了双眼,满脸难以置信地追问道:“就只有这一个标?”
他实在无法理解,难道官府真的如此轻视他们吗?
“对。”
当得知朝廷仅仅只派遣了一标的兵力前来剿灭他们时,不仅高山被气得差点笑出了声,就连屋子里的其他众人也都面露怒色,难以掩饰心中的愤怒情绪,觉得被人小瞧了。
高山更是拍着桌子道,“这朝廷也太小瞧我们了吧。”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语气中更是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在场的其他人也跟着附和道,“是啊,就派这么点人来,也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在场的众人之所以如此义愤填膺,盖因为北洋新军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