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琅琊榜前传之筹谋十二年 > 剧情解析介绍01:十二年大动荡的开始

剧情解析介绍01:十二年大动荡的开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琅琊榜这部小说是00年代的产物了,所以大家看的时候会觉得古早文风很多。

    我是琅琊榜的受害者,至于原因,已经在《我对读者的话》里面写的很清楚了,这本书我将抛开琅琊榜里面的所谓“情义”,而是把各个角色具体带入到五代十国风格的乱世环境中,让大家感受到人性的悲凉。

    本作设定黄巢起义早了几年,而唐朝于880年灭亡,萧选的父亲,当时还是指挥使,率军在汴梁发动起义,建立了萧氏后梁,而非朱温的后梁。

    这个后梁统治下的天下极度凋零和黑暗。最初,景运皇帝(梅长苏在榜1后面有提及过萧选的父亲用的年号是景运)的统治范围仅仅只有河南的那一片区域,有点类似尚未击败徐州刘备的曹操势力范围那样,形势极为危险。

    后来,渝贼崛起,给凤翔军带来了巨大的边防压力。景运皇帝承诺帮助凤翔军,并得到了凤翔军的支持,当时凤翔军还是李茂贞掌管,景运皇帝许以李茂贞一定的利益,并将后来的梁帝萧选布置在了长安,希望萧选能够好好治理长安。

    在五王之乱发生之前,萧选一直希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谋士,但是怎样也找不到,萧选的要求很高,他要求此人有房杜之才、诸葛之志。因此此人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但是萧选遇到了这个人。

    这个人便是程知忌,程知忌初见萧选的时候,向萧选分析了天下的局势,并告知萧选得到凤翔军、河东军支持的必要性,只要萧选能够在长安会试中贿赂主考官,程知忌便能成为状元,还能得到京兆府尹的高职。

    萧选按照程知忌的建议行事,最后程知忌被提拔为状元,领了京兆府尹的职位,而程知忌在长安广积钱粮,又暗箱操作,将凤翔军的牙内指挥使丁羡威提拔了上来,同时又拉拢了一大批凤翔军的将领,因此在景运二十九年(909年)的时候,凤翔军在五王之乱中帮助了萧选,最后登基为帝。

    在李茂贞死后,程知忌和其学生丁羡威成为了凤翔军实际上的幕后掌权人,此时已经是924年。李茂贞死前的五年,即开文十年(919年),西北爆发了和大渝的激烈战斗,由于梁军数量不足,当时负责抵挡渝军的部队有三支:纪城军节度使萧晖、凤翔军节度使丁羡威、泾原节度使林燮(赤焰军)。

    实际上,在这场战争中,出力较大的人并不是林燮,而是萧晖和丁羡威,林燮负责利用山地拖延大渝的军队。当时萧选停留在金陵,正在处理消灭滑国的后事。

    需要注意的是,滑国旧地后来成为了台州江左盟的领土,因为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台州和明州。

    由于渝军在西北对凤翔军和纪城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河东军正隔岸观火,时刻盼着梁军被打败,因此当时忠于萧选的殿前都点检董忠汝将军队布置在河北,防止河东军带着沙陀精锐南下,攻打汴梁,夺取政权。

    也正是此时,南楚的皇帝派出了他的太子马霖攻打江宁,但是朝廷已经无兵可派,在此情形下,程知忌决定让林燮带领三百精骑,昼夜赶路前往江宁给萧选解围。

    马霖是个暗弱爱哭的风流王子,他有点类似于《鹤唳华亭》里面动不动就阴郁而哭的那个男主角,林燮很轻松地击败了他,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林燮能突然赶路数千里来江宁支援。

    马霖成为了阶下囚,就这样,南楚的王位继承人变为了马瑛。而在914年的时候,萧选为了拉进和成德节度使(后河北军队统一改为庆历效节军)谢玉的关系,将自己的妹妹即莅阳长公主嫁给了谢玉,但是为了离间萧梁的内部关系,东海军派出细作不断宣传宁国侯世子是莅阳公主和马霖的私生子的消息。

    谢玉非常爱莅阳公主,他为了莅阳公主甚至轻视了对谢弼的培养,而任用生下来的谢睿为自己的世子。

    在这本书中,谢睿并没有“抱错子”的身世问题,谢玉是亲眼看着莅阳公主产子的。谢玉极其爱护莅阳公主,为了不让莅阳公主怀孕的时候出半点差错,谢玉亲自照顾莅阳公主,直到谢睿生下来为止。

    谢睿生下来后,为了继续拉进和宁国侯的关系,萧选为谢睿赐名“萧景睿”,这也是萧景睿的由来。

    由于虚假的小道消息乱传,谢玉向世人证明了萧景睿的血缘关系,并偷偷命令杀手卓鼎风将马霖暗杀,以此终结流言。

    有意思的是,萧选在大概十多年前俘虏了滑国的玲珑公主,玲珑公主曾经给了萧选一笔私盐收入让他去贿赂江宁和淮南的官员,但是后来玲珑公主又攻打了钱塘军,因此萧选带了数千淮南军灭了滑国。

    抓到了玲珑公主后,因玲珑公主有姿色,萧选没日没夜地强暴她,并死死看住她,防止出现任何自残自尽的行为。在极端的心理痛苦下,玲珑公主生下了萧景桓,而萧景桓也带有脾气暴躁性格贪婪的后遗症。

    大概在904年的时候,萧景禹诞生了,但是萧景禹是一位极其冲动的皇子,和其他皇子不一样,萧景禹一直是在汴梁培养大的,而林燮选择将林殊送到江宁府培养,这样一来,林殊认识了同在江宁学习的萧景琰。

    原本萧选是想把萧景琰培养为一位安邦定国的宗室大臣,可是萧景琰在学习治国之道外,学习了大量的军事谋略,他小小便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这也让萧选对他极为放心,静嫔总是向萧景琰传授最传统的忠君爱国道理,因此萧选在萧景琰十六岁的时候,就把萧景琰定为了濮州靖逆军的节度使,治濮阳,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

    和林殊不一样,林殊是个爱玩的人,在林殊眼里,萧景琰就像是个傻子。

    萧景琰有每天喝够一定数量的水的习惯,他认为这样子可以促进身体的排毒,同时萧景琰非常注重养生和按摩,但是林殊没有这种习惯,因此林殊总是会骂萧景琰是头“水牛”。

    萧景琰和林殊的关系非常好,但是林殊却没想到萧景琰这么做背后的考量。

    这本书中,萧景琰的性格非常复杂,他在那个时候就敏锐地察觉到泾原赤焰镇对朝廷的影响,希望通过和林殊结拜的方式,来压低泾原军对朝廷和凤翔军的压力。

    在924年,即开文十五年的时候,当时的皇太子萧景禹开始不断向萧选提出建议,要求裁撤悬镜司。

    924年的时候,汴河已经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干涸,一部分的物资运不进汴梁,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影响。而此时大梁已经拉拢了大量的节度使,成为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中原中央政权,各地节度使瞒报税收,导致大梁一年内的收入竟然只有六百多万贯。

    当时朝廷有一个监察机构,叫做悬镜司。这个悬镜司是一个复合性很大的官僚机构,这个机构包括了一定数量的密探,他们负责特务政治;也包含了了一定的驿站管理人员、马户。

    有人向萧选建议,裁掉悬镜司,这样子能给朝廷省下大概六十万贯的开支,但是在小说的后面,萧景琰上疏《贫民疏》提到这个数字实际上最多只有三万贯,并暗示萧选裁撤悬镜司是极端错误的做法。

    事实上,这种暗示已经有多个朝中重臣提示出来了,如程知忌、丁羡威、李存勖(设定为李孝源的父亲)、谢玉、董忠汝等,他们的实力足以影响朝野平衡,其中反对声最重的人居然是外家人李存勖。

    萧选告诉萧景禹,他忧国忧民的心是有的,但是悬镜司不能裁,具体原因,萧选的态度是子不能违背父亲,因为萧选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节度使和朝廷重臣的意思,只是会根据字面意思判断看法。

    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很一致:马户非常困难、边境悬镜司的生活也极端困难,而悬镜司的存在是给这些在编人员最后的那一丁点微薄的收入,裁悬镜司,无异于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行为。

    裁掉这些悬镜司后,地方监察能力进一步下降,而裁出来的六十多万贯钱财也会从各地节度使和高官那里拿走,最后,只有梁帝国核心管辖地区的悬镜司裁撤后才能得到收入,这也是为什么裁了全国的悬镜司最后朝廷只能拿到三万贯的原因。

    萧选和萧景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而当时仍然支持太子的萧景琰也敏锐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萧景琰是太子一党的成员,所以根本不能提出反对意见,就算是私底下反对,也不行。

    萧景禹和父亲一样极其固执,此时,关中大旱。

    父子之间的争端持续到了926年的年底,这个时候关中旱灾和雪灾造成了流民和灾民急剧增长的情况,当时萧选为了布施陇右道的一批百姓,命令朝廷急送七千石粮食给丁羡威赈灾。

    但是泾原的灾情极为严重,在此情况下,林燮不听命令,强行抢夺这七千石的粮草,并和萧景禹策划将粮食派发给饥民,造成了丁羡威的强烈反对,就此,赤焰危机正式爆发。

    丁羡威联合了李存勖、谢玉、夏江、张宗珲、高子宜、王时训等数个地方大员集体弹劾林燮,上疏秘密交到了萧选的手里,萧选觉得事态不妙,赤焰军如果再没有军饷和粮食的话,恐怕会哗变造反,便命令谢玉偷偷前往延安府。

    在经过协商后,谢玉得到了纪王萧晖的两万兵马,这两万兵马趁着林燮劫掠大渝的时候回泾原修整,突然杀入泾原。

    原本萧选的意思是只杀林燮等几个高官,但是谢玉心狠手辣,直接将整个泾原赤焰牙兵(赤焰军)全部消灭,但是林殊幸存了下来,而林殊被素老谷主和晏大夫所救,辗转来到廊州岛,此时已经是927年年底,时间过去了一年。

    而丁羡威因谢玉的残暴举措,对谢玉极度不满,开始不断在朝野上攻击谢玉。

    李存勖因为林燮的死而感到愧疚,染病而亡,继承人选为了李孝源。

    而水部司的官员何正先借口在汴梁宫门跪下,他说天下大旱是赤焰军七万冤魂(实际上只有七千)燃烧大地导致的。

    在汴河的节点,曾经帮助萧选的宿州刺史张宗珲和淮南节度使(盱眙军节度使)高子宜疯狂贪墨朝廷治河钱财。

    在南方,钱仲天接任钱塘节度使,开始对钱塘励精图治。

    而江宁私盐泛滥,成为了朝廷重点关注的对象。

    与此同时,由于梁军撤回淮南平息民变,黑帮双刹帮渗透进入台州和明州,开始经营私盐。

    北燕遭到干旱影响,有摩拳擦掌南下的打算。

    霓凰因为未婚夫的死变为了魔怔人,她后来屠杀了一万多被迫加入大渝军队的河西汉人,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是大渝的臣民。

    萧景琰接到命令,前往汴河治河,就此,这充满剧烈动荡的十二年开始了,这场大动荡将会持续到940年梅长苏政变成功为止,期间,这个黑暗且又绝望的时代夺走了华夏大地一百多万人的生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