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开始步入大学
子轩因为高考没发挥好,所以志愿填报也就简单填完了,回到家中的他还是闷闷不乐。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那份决定他未来四年命运的录取通知书。对于他来说,高考与中考之间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录取机制上。
在中考时,即使考上了心仪的高中,还要经过一场严格的面试。那场面试,仿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面试的学生被划分为正取生和特招生。正取生自然无需多言,而特招生,虽然也踏入了高中的大门,但每学期却需要额外支付500元的费用。子轩便是那特招生中的一员,那额外的费用,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和他的家人心头,让他在高中三年里始终背负着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幸运的是,他顺利通过了高考的洗礼,最终收到了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和焦虑都化为了欣喜和自豪。然而,欣喜之余,他和父母也面临着更为现实的问题——学费和生活费。
大学的学费相较于高中而言,无疑是更为高昂的。而且,大学的学费支付方式也与高中不同,不再是每个学期交一次,而是需要一次性支付整个学年的费用。子轩的录取通知书上清晰地写着,他一年的学费是5500元,再加上宿舍费、书本费等其他杂费,整体费用已经相当可观。
他的父母清楚地记得,高中时子轩一个学期的总费用大约在3000元左右,一年下来就是6000元左右。然而,那仅仅是高中的费用。大学虽然一年也是六千多元,但这只是学费和住宿费,还没有算上伙食费和生活费。他们知道,接下来的一年将会是非常艰难的一年。
为了筹集子轩的学费和生活费,他的父母不得不提前开始准备。那一年的六月,家中的十几亩水稻收割完毕,他们毫不犹豫地决定将水稻卖掉,换取的资金几乎全部用于子轩的学费。那一刻,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艰辛,但同时也为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2004年9月8日,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开学的喜悦和期待。这天,是大学开学的日子,对于即将踏入新生活的子轩来说,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清晨,子轩和他的父亲带着满心的激动和期待,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来到了市里的汽车站。他们即将乘坐大巴前往桂林,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汽车缓缓启动,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驶上了前往桂林的道路。
大巴在公路上疾驰,窗外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他们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一边聊着对未来的期待和规划。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巴终于抵达了桂林。尽管路途遥远,但他们的心情却愈发兴奋。
下车后,他们立刻前往公交车站,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学校。上车后,子轩和父亲选择了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的风景在眼前飞快地掠过,他们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美丽和繁华。
大约半个小时后,公交车到达了学校门口。此时已是下午三点半左右,校园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新生和家长们的身影,他们忙碌地办理着入学手续。在师兄师姐的引导下,子轩和父亲很快就完成了所有手续。
接下来是前往宿舍安顿行李。子轩的宿舍是一个八人间,上下铺的设计让他感觉有些亲切,和高中时的宿舍有些相似。他迅速找到自己的床位开始整理行李和床铺。此时,他注意到下铺的同学是来自贵港市的。由于桂平市属于贵港市管理,他们算是同一个地级市的同乡。那位同学独自前来报到,子轩便主动与他攀谈起来。
忙碌了许久后,一切终于安顿妥当。此时已经快六点了,子轩和父亲决定出去吃晚饭。他们来到附近的一家桂林米粉店点了两碗米粉。这是子轩第一次尝试桂林米粉这种特色美食,他觉得这种米粉口感独特、味道鲜美极了。
晚饭后,他们回到宿舍休息。由于晚上没有从桂林返回桂平的车次,父亲只能在学校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去。考虑到要省钱和父亲没有住过酒店,他们决定一起睡在上铺。虽然有些拥挤但还好两人都比较瘦小,所以并没有感到不适。
第二天早上,子轩早早地起床,和父亲在学校食堂吃完早餐,然后送父亲到汽车站坐车回家。目送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人群中后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思念涌上心头。
送完父亲后子轩独自乘坐公交车返回学校一路上他思绪万千既有对家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回到学校后他开始在校园里闲逛想要尽快熟悉这个新的环境并结交新的朋友。
子轩所在的校区是东校区占地面积约600多亩虽然不算大但风景优美、设施齐全。他漫步在校园里感受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带给他的新奇和惊喜。不时地他还会遇到一些同样是新生的同学大家互相交流着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这一天对于子轩来说注定是难忘的它不仅标志着他开始了新的生活阶段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子轩的大学生活,就像一部充满曲折与趣味的青春电影,悄然拉开了序幕。大一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面孔,他如同一只害羞的小鹿,谨慎而腼腆。高中时期的内向性格,似乎并没有因为步入大学而有所改变,他依旧不太擅长主动与同学交流。
然而,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下铺的吴小新。两人因为同住一个宿舍,又恰好是同一个城市的老乡,所以很快就熟络起来。他们的友谊如同那床上下铺的默契,坚实而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轩和吴小新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他们发现晚上自习课后,去学校的微机房上网成了一项消遣活动。在那个时代,互联网还算是新鲜事物,qq聊天更是流行于年轻人之间。他们常常在微机房里,与远方的同学或网友畅聊心事,分享生活。
有一天晚上,吴小新兴奋地告诉子轩,他认识了一个数学系的女网友。两人在网络上聊得火热,虽然未曾谋面,但已心生好感。那晚,吴小新提到那个女网友正好也在微机房里,穿着一件白色外套。因为时间仓促且尚未深入了解,两人便没有相约见面。
子轩心中暗自留意,不久后他果然在机房里看到了一个穿着白色外套的女生背影。他以为那就是吴小新的女网友,心中还默默为好友高兴。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次早操时,子轩终于看到了那个女生的正脸。她微胖的脸庞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让子轩不禁心生好感。他兴奋地告诉吴小新,自己终于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女网友。
然而,世事难料。一天傍晚,吴小新回到宿舍,带着一丝尴尬的笑容告诉子轩,他们其实认错人了。他的女网友并非他们所见的那个女孩,而是一个与那认错的女孩相识但却从未注意到的女生。更巧的是,他们认错的那个女孩与他女网友居然是同一个宿舍的室友。原来,女同学们之间经常一起逛街购物,挑选相似的衣服和饰品,所以难免会出现撞衫的情况。
这个误会虽然让子轩和吴小新感到有些尴尬,但也为他们的友谊增添了一份趣事。吴小新与他的女网友同学后来真的确认了恋爱关系,而子轩则继续独自前行。然而,这段有趣的经历却成为了他们大学时代难以忘怀的回忆。
子轩,一个看似内向却内心情感丰富的年轻人,他的高中和大一大二时期都没有踏入恋爱的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异性没有好感。相反,他的心中深藏着一份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某些女生的默默喜欢。
高中的时候,子轩就有了一个暗恋的对象,那是其他班的女生,她有着淡雅的气质和朴素的打扮,这种风格深深地吸引了他。然而,由于自己的自卑心理,他始终没有勇气向她表白。这种单方面的喜欢,直到高中毕业都未曾得到任何回应。
进入大学后,子轩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下对爱情的憧憬。大一时,他鼓起勇气,给高中时暗恋的女生发了一封情书,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遗憾的是,由于那个女生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并且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她并没有给子轩任何回应。这次经历让子轩更加确定,自己的内向和自卑成了他追求爱情的绊脚石。
大一第二个学期,在公共自选课上,子轩又遇到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女生。她是英语系的,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静静地听课。子轩很喜欢她那种恬静的气质,但他也明白,自己只能远远地看着她,因为她对他而言是那样遥不可及。整个学期下来,他甚至没有勇气去询问她的名字。
大二时,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子轩遇到了一个艺术系的女生。她是那样与众不同,吸引了他所有的目光。子轩通过申请名单知道了她的名字,但他依然只是默默地关注着她。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她和一个男生手牵手走在一起,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他明白,自己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在大学里,子轩申请了三年助学贷款,每年6000元,三年共计18万元。这些钱为他解决了大部分学费问题,使得他能够专注于学业。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还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在学校超市里做营业员。虽然生活艰辛,但子轩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大一和大三学年,他都成功获得了二等奖学金和校友奖学金,大一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而大四学年更是拿了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这些荣誉和奖励成为了他前进道路上的动力。
尽管子轩在大一大二里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谈过恋爱,但他并不后悔。他明白自己内心的自卑和穷困是他追求爱情的障碍,但他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依然会关注那些打扮朴素、气质淡雅的女生,因为她们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
和子轩一同考进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的,还有他高中时期的同班同学,包括三位优秀的女同学:邓小艾、黎婷婷和李丽霞。
邓小艾,一个来自罗袖镇的女孩,她的坚韧和毅力让她从乡镇中学脱颖而出,成功考入了浔高。她身上总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在高中时期,邓小艾虽然与同学们交往不多,但她那独特的个性和坚定的眼神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黎婷婷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桂平城区女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通信学院。黎婷婷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是班级中的活跃分子。在高中时期,她就展现出了对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这也让她在大学中选择了与之相关的专业。
李丽霞同样是桂平城区的佼佼者,她考入了数学系。李丽霞的思维敏捷,逻辑严密,对于数学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情。她和小新女朋友不仅同班,还同住一个宿舍。
而子轩则选择了电子工程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他的大学专业。虽然他与这三位女同学在高中时期并不算熟络,但他们都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里闪闪发光,成为了班级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在不同的院系学习,但他们的友谊却像高中的教室一样,始终连接着彼此。
高中时期,子轩和这三位女同学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他更多的是沉浸在书本和实验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而她们也各自忙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互相了解。因此,尽管他们是同班同学,但彼此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入。来到大学,他们平时也不怎么联系,就是路上碰到有时互相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