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干
单纯从土地资源来说,陈家沟的条件,其实要比绝大多数西部偏远山区好上很多。
起码,这里不缺土地。
陈力大致算过一笔账,若是将所有的梯田、旱田、沟坝地、河滩地和荒滩加起来,陈家沟的社员,每人最少占有土地十三亩。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刨去梯田、荒滩和一部分实在没办法浇水的旱田,只要能充分利用马莲河的水资源,花不了多少代价,便可让陈家沟每一个社员,拥有五亩左右的水浇地。
这个数字,就算放在全国范围,恐怕除了东北、西北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都算是得天独厚了。
马莲河东岸的那一大片土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足足有三千多亩。
不过,在陈家沟人眼里,却从来都不是什么‘良田’。
根本原因,就是那片土地地势略高,根本无法利用马莲河的水来灌溉。
故而,长期以来,那一大片土地上,便只能种植一些旱田作物,比如谷子、糜子、胡麻、扁豆等,产量很低,遇到大旱之年,基本绝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如今,听说要在马莲河上游修建橡皮坝,开挖沟渠,引水浇地……听着就带劲啊。
不过,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耀祖大哥,开挖沟渠引水,自然是好事,可是,中间隔着好几段乱石滩和荒地,下面两三米,全是板石啊。”
社员们登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陈耀祖始终保持沉默,吧嗒吧嗒的抽着烟锅子,直到大家不再嚷嚷,他才淡淡说道:“为了填饱肚子,全体社员,就苦干几天吧。”
完了,他还告诉社员们,为了开挖沟渠引水,公社会调来几十袋硝铵,让社员们自己炒药炸水渠……
……
陈家沟的‘生产自救’行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
丈量土地,私分猪饲料地,开完社员大会的当天晚上就完成了。
那一夜,马莲河东岸,灯火通明。
有些好事者,专门砍来一些风倒树,在那片贫瘠土地上,点起了十几堆篝火。
红彤彤的,烧红了大半片天空。
几百口子人,老的,小的,男的,女的,一声不响的跟在队长陈耀祖几人身后,眼睛都不带眨的,就盯着几名‘村干部’手里的步弓、准绳,生怕出一点差错。
对于如何分田,陈家沟的一帮老头老太太,都很有经验。
就譬如,某几家亲房户的关系比较好,他们的田地,往往就会被划分到一起,好在今后的耕种秋收中,能够做到‘互帮互助’,这个门道,在乡下人口中,又叫‘结对子’。
再譬如,因为牵扯到土地的肥瘦、平陡、远近,还不能影响到其他人走路。
这个时候,分田的人便会挑选一溜最瘦、最贫瘠的土地,将其规划成田间通道,修成路,以此来保证,每一户人家的田地里,都能让耕牛牲口、架子车、马车、乃至拖拉机通行。
大伯陈耀祖,听从了陈力和杜主任的建议,干脆将两条田间通道,留下了足足八米宽的空间。
有的社员们舍不得让土地变成路,想要减缩路面的宽度,结果,让陈耀祖一脚就给踢了個狗吃屎。
陈队长说,路修窄了,若是以后咱们生产队搞来几台28拖拉机,走不成咋弄?
社员们没吭声。
但从他们甚为不屑的眼神中,约略能够猜到,大家对陈家沟能够置办购买拖拉机的事情,基本没什么信心。
当晚分到了猪饲料地,次日一大早,便有社员悄咪咪跑到自家田地里干活,因为没牲口没工具,那些人竟然在用洋镐、铁锨翻地……
自然而然的,这些干活儿太积极的社员,被陈耀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然后,全生产队的人,被迅速分成四组。
一组为基建队,全挑的是身体壮实的男人,在公社杜主任的带领下,去马莲河的上游,挖沟开渠引水去了。
二组为狩猎队,原有的巡逻队民兵,加上陈力的五个叔叔,开始没日没夜的进行狩猎。
野猪,黄羊,野兔,獐兔,山鸡,方圆几十里的山林、沟壑,提供了一大批‘野味’,被统一腌制成干肉,储藏起来,算是缓解了口粮危机。
三组为技术组,挑选了一些念过书的、心灵手巧的年轻人,在农技站两位同志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农业技术知识。
他们这一组人,眼下主要负责土壤分析,种子挑选,以及后续的一些技术活儿。
一个小小的生产队,能够组建一个‘技术组’,这肯定得益于在此蹲点的公社头头杜立群。
杜主任给县上打了一个申请报告,抽调了几个农技方面的年轻人,火速来到陈家沟,跟着他一起蹲点。
至于剩下的老弱病残,妇孺孩童,以及苦水中学、苦水小学的学生,则组成了一个很特殊的小组:陈家沟抗旱救灾互助组。
名字挺长,还怪怪的,让陈家沟人两三天没摸着头脑。
只不过,随着他们的具体工作逐步展开,大家却一下子就回过味儿了:‘这不就是一个经济创收组嘛!’
姓资的尾巴,都懂都懂。
文老师是组长,挑选了一批年轻小媳妇、半大小子和一部分苦水中学的学生,负责采挖中药材;
陈新田媳妇上过初中,识字,就当了第一副组长,带着村里一些婆娘搞养殖。
猪,羊,鸡,鸭,鹅……只要能弄来幼崽鸡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养起来再说。
此外,在陈力的建议和指导下,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挖一个三四米的大坑,让狩猎队的套了一些野兔,公母搭配好丢在坑里,让它们自行繁殖。
野兔的繁殖能力很强,只要每天往里面丢一些青草,偶尔撒一些糠皮、麸皮和鸡蛋皮碎末搅拌的‘土法饲料’,便能迅速成群、成窝……
……
办完一应的报名手续后,本打算早早返校的陈力,也不得不多留了三天。
这三天里,他没日没夜的忙碌,不仅为陈家沟的生产自救行动,做出了一份十分详尽的‘规划’,还与文老师一起,带领村里的婆娘孩子们,翻山越岭的采挖中药材。
采挖是形式。
教会大家辨认中药材,教会他们采挖药材的手法,才是真正的目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陈家沟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位于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南面有崇山峻岭,有密林,西面和北面有荒滩、沙化丘陵等,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个十分特别的‘野生中药材’生长带。
红芪、当归、大黄、半夏、柴胡、天麻、山茱萸、黄连、秦艽、羌活、五味子、细辛、防风、金银花、何首乌、淫洋藿……
几十种中药材,曾经是李家咀、陈家沟人的主要‘经济作物’,只须略加引导,便能增加不少收入。
所以,早在两三个月前,陈力就已经做好了打算,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便是种植、购销中药材。
成为陈家沟的第一个万元户,这是他原本的计划之一。
只不过,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加上陈耀荣、陈抗美父子的‘塌方’,阴差阳错的,竟然让这一计划提前,这也让他挺无奈。
毕竟,个人成为万元户,与村集体成为万元户,这根本就是两回事好吧……
如今的他,在陈家沟也算有了一官半职:陈家沟抗旱救灾互助组、副组长。
他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便是对外联系,想办法将陈家沟的‘土特产’卖出去。
或者,想办法换回来一些生产资料和粮食,也可以。
所以,陈力回到红宁县城后,第一件事,便是找班主任老胡‘销假’,说明了自己迟归的原因。
第二件事,便是跑了一趟县工商、打投、市管、供销社、县医院、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