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把它滋醒
城里可不比乡下,不管种粮食种菜出门就是土地。
城里人吃菜只能买,再加上这年头粮食紧缺,除过主产蔬菜的地方或者产量大的蔬菜种类,能种地农户们就不种菜,顶多在田间地头种一小垄自己家吃,黄瓜还真是个紧俏紧俏货。
不光贵,还没处买。
现在虽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但由于物资匮乏,其实这一方针早在四九年就已经被提出,时至今日进入初步形成阶段。
供需端出现问题,这也是老百姓手里没钱,哪怕手里有钱,有些东西也买不到。
住户们安抚着自家哭闹的小崽子,心里暗骂李勋勤就是个害人精,吃黄瓜在家里不能吃吗,非得当着孩子们的面吃。
现场一片混乱。
刘海中脸色已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
要是眼神能杀人,李勋勤现在早就被枪毙八百回。
“二大爷,你这收音机是不是坏的?怎么半天了都不吱声?”傻柱说话时用手拍了拍收音机的外壳。
众所周知,不管什么机器,只要坏了,拍拍就能再用一阵。
刘海中怒道:“干嘛呢,把收音机拍坏了你赔得起吗?”
傻柱往后一跳,面露警惕之色,“做人要讲良心,这原本就是个坏的,二大爷你可别硬往我身上赖啊!”
“坏个屁,一看你就不懂,这个收音机要出声音,肯定得先接收信号,想想那广播站离咱得多远,信号跑过来不得等一会?”
刘海中强行解释道。
其实他心里也打鼓,跟车间主任借收音机的时候还试听来着,明明是可以发出声音的,怎么到自己这儿就没动静了。
李勋勤听得实在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
他的情绪发挥非常稳定,一般情况下再好笑的话都不太可能会笑出来,除非对方蠢得可爱。
刘海中胖乎乎的双手握成沙煲大的拳头,怒不可遏。
“李勋勤,我忍你很久了,无组织无纪律,你刚才笑什么?”
“我笑了吗?”
“你笑了。”
“我没笑!”
“你明明笑了,我都看见了!”
“停,二大爷,你老跟我纠结笑没笑的问题干啥,不是要放新闻给住户们听吗,您那收音机是不是睡着了?”
最后的话直接把一众人逗乐了。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跟着起哄。
“二大爷,我估摸着您那收音机昨天播的英吉利文太多,白天睡觉,晚上精神,现在正补觉呢。”
“我有个好办法,二大爷不行,我牺牲牺牲,一泡尿给它滋醒!”许大茂灵机一动提议道。
“二大爷怎么不行了?许大茂你不会说话多说点!”
“实话,上次傻柱喝……咳咳,这玩意儿真挺提神的!”
许大茂虽然想要掩饰,但却忘记脸上还带着得意的表情。
而他这句话明显触到了某些人的逆鳞。
“孙贼!”
“爷爷这次非得把你三条腿都打断!”
傻柱手里的瓜子往地上一扔,直接一个蛮牛冲撞。
许大茂就跟小鸡崽子一样被顶飞出去。
还没等众人阻止。
傻柱空中一记接化发,把许大茂连招带走,又是一个过肩摔激起漫天灰尘。
“住手,住手啊!”
刘海中连忙趴到四方桌上,紧紧护住怀里的收音机。
这可是他五块钱一天借来的,要是摔坏至少得赔好几百。
易中海也不再旁观,轻咳了一声先吸引众人的注意力,才喊道:“柱子,要是还当我是一大爷,就赶紧停手,整天打打闹闹的像什么样。”
傻柱平时对一大爷还挺尊重的,主要是看许大茂现在躺地下已经起不来了,才堪堪停住手。
他虽然叫傻柱,但又不是真的傻,真把许大茂三条腿打断,许家人恐怕就要报警了。
易中海见傻柱果然住手,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许大茂,你以后说话也注意点,明知道打不过何雨柱还是要挑衅。”
这些话看似不偏不倚,两个人都教训了一顿。
可在许富贵听来明显有拉偏架的嫌疑。
他将儿子扶起的同时,对易中海的行为也感到不满。
“老刘,反正你收音机也出不了声,我看今天就散了吧。”
易中海本来就对刘海中瞒着自己留一手有些生气,此刻自然落井下石。
同时也想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自己的参与,他能成不了事儿。
李勋勤看出来易中海的打算。
身为四合院调和剂,他并不想让对方太过称心如意,这不利于大院三个大爷之间的平……啊不,团结。
“我以为大爷们都见多识广,应该会用收音机的,小孩都知道,这电器不插电它就不运作,不调频更不可能听到广播。”
他在刘海中懵逼的表情下把收音机从手提包里完全提出来,就见一条黑线垂下。
这个收音机正面有三个旋钮,旁边还有一张山峦青松图,按照后世的话来说,非常具有复古风。
李勋勤看见收音机全貌眼前一亮,顿时打算收藏一台。
紧接着,在易中海和一大妈同样懵逼的表情中把收音机提进易家,倒不是他舍不得电费,谁让全院大会老是在中院开,离易家最近呢。
住户们也都跟在他身后。
刘海中心里纠结万分,既想收音机出声,又不想李勋勤出风头。
易家住的中院东厢房被人群挤得满满当当。
经过一番调试。
收音机终于响了。
只不过里面响起的却是一首歌曲,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过。
“好像是喀秋莎?”
“咱们的收音机还能收到老大哥的广播?”
“厉害了,二大爷,你说老大哥广播站的信号传过来得跑多久?骑马恐怕都得好几天吧。”
有人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调侃刘海中。
刘二胖脸都气绿了。
又调试了一下。
收音机里传出广播员抑扬顿挫的声音。
“近日,教员在周爷爷的陪同下视察津市……”
“治淮视察团到治淮工地慰问第一线人员,并送上由教员亲手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
“全国工农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去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80亿米元……”
“领袖同意了重工业部在华北地区新建一座大型钢厂的建议,我国第一个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即将落户武城!”
最后一条新闻引起不少人的重视。
毕竟四合院不少住户都是轧钢厂员工,对于钢铁企业的嗅觉明显要敏感很多。
果不其然。
第二天。
轧钢厂就前一天广播里的新闻做出重大的人事变动,更是引起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