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口齒門
治口齒諸疾證候
夫口乃一身之都門,出入、榮養之要道,節宣微爽,病必生焉。故熱則苦,寒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疸則甘。五味入口,藏於胃,脾行其精華,分布津液於五臟。臟氣偏勝,味必偏應於口。或勞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不可失睡,失睡則愈增。
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又大腸支脈在牙齦,主灌注於牙。大腸壅則齒為之浮,大腸虛則宜露,挾風則攻目,頭面疳則齲脫為痔,皆氣鬱而生。諸證不同,治之各有方。
升麻地黃散 治風氣上攻,牙齒疼痛,齦腫連腮,頰緊急。
王尚書宣子方。
升麻 生乾地黃 地骨皮 青鹽 川芎(各半兩) 皂角(一挺,燒) 細辛(二錢半) 槐角子(半兩,燒)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揩擦齦上,有涎吐了,誤咽不妨。
淡豉散 治牙痛。
曾府判茂昭,說此方最驗。
巴豆(一個,去殼並膜) 淡豆豉(一個)
上同研爛,每用針頭許,以連紙裹,安痛處立止。不可太多,亦不可令侵齦,恐能損肉。
赴筵散 治口瘡,吃物不得者。
五味子(小、嫩者,一兩) 滑石(半兩,研) 黃檗(半兩,蜜塗,炙紫色)
上為末,拌勻,每服半錢許,乾摻瘡上,良久,便可以飯食,俱無妨礙,甚奇。
升麻散 治風蚛牙疼,齒根動搖。
出楊氏方。
升麻 細辛(去葉、土) 蓽茇 胡椒 川芎 川椒 甘松(洗去土) 香白芷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擦患處,良久漱去。若甚者,用沸湯調藥二錢,乘熱盥漱,涎出為度,甚妙。
如神散 治牙痛,不問年遠日近,並皆療之。
出胡氏方。
露蜂房末 椒末 鹽
上三味,每用各抄一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許,乘熱漱,冷即吐出。一服即效,神妙。不可入喉中。
蜂房散 治牙疼風腫。
永嘉朱郎中方。
露蜂房
上不拘多少,次用好醋煎,含,立效。不得咽入喉中。
乳香膏 治蚛牙痛。
錢參政方。
明白礬(枯了) 滴乳香(各等分)
上二味,為細末,熔蠟,量多少和成膏,旋圓,看蚛牙孔子大小填之,其痛立止,神效。
一池散 治口齒諸疾。
華陰細辛(須色白而辛者,去苗) 防風(去蘆,並敘服者) 當歸(洗去土) 川芎 藁本(去土) 地骨皮(洗去□) 白芷 石膏(煅,研) 螺青(研) 青鹽(研)
上十一味等分,細辛倍用,曬乾,為細末,早晚食後常揩牙。若病甚,用藥末三大錢,水一大盞,姜錢五片,雄黑豆五十粒,煎沸,通口漱,甚妙。須是日曬乾,用火焙則走氣也。
細辛散 治五種牙疼,不蛀破處者。
昔有一士人,苦於牙痛,諸藥遍療不止。忽有一道人,授以此方,用之即止。後累用救人,無不取效。
細辛 乾薑 川烏 草烏 蓽茇 吳茱萸(各半兩) 菵草(一兩) 木律(一分)
上為細末,先用鹽湯蘸濕,手點藥揩牙,候良久,藥力敗,用溫水灌漱,齒痛即止。
巴子膏 治風蛀牙,如蟲蛀破者。
張主簿赴官於廣州懷集縣,甚被此疾所苦,吳縣丞以此方教之,即愈。
巴豆(三粒,紙裹,壓去油) 乳香(一錢)
上火上熔乳香成汁,用巴豆不住攪和,候冷取出,圓成膏子。酌量牙齒竅穴大小,將燈上炙,旋圓,納於穴中,痛即止。
綠雲膏 治口瘡臭氣,瘀爛,久而不瘥 。
黃檗(半兩) 螺青(二錢)
上研細,臨臥置一字在舌下,不妨咽津,遲明瘥。
杏粉膏 治口瘡,以涼藥敷之。
杏仁(十粒,去皮、尖) 輕粉(一字)
上研杏仁,細調勻,臨臥敷瘡上,少頃吐之,勿咽。
玉池散 治風蚛牙疼,腫癢動搖,牙齦潰爛,宣露出血,口氣等疾。
地骨皮 香白芷 川升麻 防風 細辛 川芎 槐花 當歸 藁本 甘草
上等分,為末,每用一字許揩牙,或大段痛,即取二錢,水一盞半,黑豆半合,生薑三片,煎至一盞,稍溫漱,候冷吐之,殊效。或用金沸草散,熏漱亦佳。
神仙齒藥方
西嶽蓮花峰神傳
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熟地黃,
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荷葉剪心用)
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細將來使最良
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二聖散 治口瘡,塗足心。
嘉禾老張太醫傳去,屢試得效,其理難曉。
大川烏 吳茱萸
上各半兩,為細末,每用藥末五錢匕,面五錢,以醋調塗兩腳心,油單隔,片帛系定,臨臥用,次日便見效。
蒲黃散 治舌腫。
有一士人沿汴東歸,夜泊村步。其妻撼之,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妻驚起,視之舌腫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摻,比曉復舊。問之,乃蒲黃也。
蒲黃
上為細末,摻之。
聚寶散 治一切風蛀,牙疼不止者。
醫僧慈雲大師方,余少年用之見效。
露蜂房(五兩) 荊芥(三兩)
上為細末,每用五錢,烏梅三個,水二盞,煎一盞半,乘熱呷漱,冷吐出。
耳鼻門
治耳諸病證候
腎雖寄竅於耳,當知耳為聽會,主納五音,外則宮商角徵羽,內則唏噓呵吹呬。內關五臟,外合六淫。故風寒暑濕,使人聾聵耳鳴,憂思喜怒多生內塞,其如勞逸不言喻。復有出血、生膿、聤耳、底耳,或耵聹(上直庚切,下乃項切,)不出飛走投入。諸證既殊,治各有法。
菖蒲散 治耳聾。
西外知宗趙士珩賓老傳授此方,累用有效。
石菖蒲(十兩,一握九節者) 蒼朮(五兩,事治淨)
上二味,銼成塊子,置於缸內,用米泔浸七日,取出,去蒼朮不用,只用菖蒲。於甑上蒸三兩時,取出焙乾,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糯米飲調下,日進三服。或將蒸熟者作指面大塊子,食後置口中,時時嚼動,咽津亦可。
補腎圓 治腎虛耳聾,或勞頓傷氣,中風虛損,腎氣升而不降,致耳內虛鳴。
山茱萸 乾薑(炮) 巴戟 芍藥 澤瀉 桂心 菟絲子(酒浸) 黃耆 遠志(去心) 石斛 當歸 乾地黃 蛇床子 細辛 牡丹皮 人參 甘草 蓯蓉(酒浸) 附子(炮。以上各二兩) 菖蒲(一兩) 防風(一兩半) 茯苓(半兩) 羊腎
上為末,以羊腎研細,酒煮麵糊為圓,如梧子大,食前、鹽酒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紅綿散 治聤耳。
透明白礬(火飛過) 頭色坯子
上等分,研細。先用綿杖子,纏去耳中膿及黃水,令盡。別用綿杖子引藥,或用鵝毛管子輕吹入耳內。入少麝香尤佳。
雄黃丹 治蚰蜒入耳。
雄黃 綠礬 白礬 半夏(各一分)
上件藥,同搗為末,以醋調一字,灌入耳。兼治蜈蚣諸蟲入耳。
菖蒲圓 治耳卒痛,及聾塞不聞聲。
菖蒲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為末,以醋圓,如杏仁大,綿裹內耳中,日二易之。
蠟彈圓 治耳虛聾。
白茯苓(二兩) 山藥(炒,三兩)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 黃蠟(二兩)
上以前三味為末,研勻,熔蠟為丸,如彈子大,鹽湯嚼下。有人止以黃蠟細切,嚼,點好建茶送下,亦效。
麝香散 治聤耳、底耳,耳內膿出。
桑螵蛸(一個,慢火炙及抲分熟存性) 麝香(一字,別研)
上為末,研令勻,每用半字摻耳內。如有膿,先用綿拈,次以藥摻之。
蟬殼散 治聤耳。
蟬殼(半兩,事治淨,火燒存性) 麝香(抄半錢)
上同研如塵,用綿先展耳內膿,令淨,次入藥,拄耳門不得動,追出惡物即愈。
治耳痛。
杏仁炒焦黑,研成膏,以綿裹塞耳中。吳內翰親用之,效。
諸百蟲入耳,用麻油灌之,即效。
諸耳中出血,以龍骨末吹入,即止。
治鼻中諸疾證候
鼻大衄者,由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於經絡,榮於腑臟。若勞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從鼻出者,謂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
鼻齆者,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臭香;若風冷傷於臟腑,而邪氣乘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
鼻生瘡者,鼻是肺之候,肺氣通於鼻,其臟有熱,氣衝於鼻,故生瘡也。
辛夷膏 治腦戶受寒,濃涕結聚,關竅壅閉。
楊氏家藏此方,治鼻塞,無不取效。
辛夷 川芎 香白芷 菵草 通草(已上各一錢) 當歸(洗,焙) 細辛(去粗、土) 肉桂(去粗皮。已上各半兩)
上件細銼,以酒浸一宿(酒不須多),次日以豬、羊腦及豬脂少許,煎成油,入前件酒浸藥,同煎令變色。卻用綿濾去滓,盛瓷器內,每一粒米許,滴入鼻內,須要仰臥,其藥不流出也。
瓜丁散 治齆鼻有息肉,不聞香臭。
富次律曾患此,息肉已垂出鼻外。用此藥敷之,即化為黃水,點滴至盡,不三四日遂愈,後不復作。
瓜丁(即瓜蒂也) 細辛
上二味,等分末之,以綿裹如豆許,塞鼻中,須臾即通。
鼻中息肉,俗謂之鼻痔,治此疾方極多,但此取效耳。
烏尖散 治肺風,面赤鼻赤。
華宮使方。
草烏尖(七個) 大風油(五十文) 真麝香(五十文)
上以草烏尖為末,入麝香研勻,次同大風油,瓷合子盛,於火上調勻。先以生薑擦患處,次用藥擦之,日三兩次,無不效。
又方兼服之,即除根本,同。
何首烏 防風 黑豆(去皮) 藁本 荊芥穗 地骨皮(洗淨。各一兩) 桑白皮 天仙藤 苦參 赤土(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茶清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