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外出采购(上)
到了地方,我才发现“菜市”的时间是卯时之前。
也就是说,5点之前,他们就开始卖菜了。
等到我辰时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收摊走人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大部分院宅里都有开垦出来的小菜地,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市面上卖的也都是些常见的蔬菜。
豌豆倒是很容易买到了,玉米粒见都没见到,竹笋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新鲜,但也可以接受,毕竟运输全靠人力,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长。不像现代,运输很便捷。
番茄在这个时代还没出现。
当时光想着有鸡蛋就差不多,但是完全忽略了番茄酱……回去用麦芽糖、醋和面酱调一个酱汁凑合着用下吧。
火腿肯定是没有的,准备用鸡胸肉代替,黄瓜这个季节还没有,厨房里到是有花生。
哎,不对,怎么感觉自己要做宫保鸡丁呢。
我拎着菜篮子,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刚好看到了街角一家卖小吃的摊位。
店家看起来很像混血儿,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胡人了。
他正在灶台前面忙活,灶台跟韦仪家的差不多,也是黏土烧制的,有点儿像是陶制的感觉;这个人把灶子放在了类似板车一样的带轮子的支架上,看起来可以随走随停;推手上还做了两根垂直的木棍,推起来的时候木棍是离开地面的,放下来的时候,正好和地面成直角,可以支撑起灶台。
我不由得感叹了下祖先的智慧。
这不就是早期的路边摊吗?
现代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都是随时制作,随时售卖。
想着,不自觉就走到了他附近。
他正在用一个足有一尺长的木夹子夹灶子里的东西,我走到他旁边,这才看到灶台也是有玄机的。
在灶台靠近火苗的地方,有一个烧烤架似的平面,看起来像是在里面隔出来一个隔层似的。
他正在夹上面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儿像月饼之类那么厚,直径看起来有十公分左右。
其实我到现在还是懵的,基本上有点儿芝麻的饼都叫做“胡麻饼”;然而唐朝尤爱各种饼,带芝麻的饼最少也有五六种,统统都叫胡麻饼……
他们真的不会混么……
我实在是不能理解。
胡思乱想之际,一个小妇人带着一个小女生过来,询问饼的价格。
这个饼还挺便宜的,只要五个通宝——她们买了三个饼。
其实唐朝应该是最好的时代了,尽管战乱四起;但女生相对上是自由的,可以上街,可以户外活动。
从历史变迁上来看,对女生的“统治”是越来越“变态”的。
就拿服饰来说,唐朝时期,流行“轻、薄、透”,女生多穿长裙配短襦,幼童多为齐腰,成年女子多为高腰或是齐胸;可以露锁骨,甚至可以露点儿胸;歌舞伎有时候为了配合演出,甚至会着短裙(或短裤),短袖,在外面套上轻薄的罩衫。
宋元时期,女生开始裹脚、不能随意出行;女生的衣服也开始越裹越厚,除了脖子和手之外,基本上都不能露出来。
明清时代,脖子都不能露了。
估计也就唐朝能看到女生带着孩子上街买东西了吧。
那个孩子和小妇人手牵手往回走,小女孩咬了一口胡麻饼,我看到,里面是有馅料的,黄黄的,有点儿像是花生酱的样子。
我忽然想起来小时候我妈带我吃的麻团。
我掏了五个通宝买了一个,最外面是一整面的芝麻,捏起来硬硬的,吃起来里面酥脆咸香;好像有放的芝麻碎和盐;最外面看起来还有点儿像是鸡蛋清的样子。
我咬着饼,看着那个小哥忙活。
他把所有的饼都夹了出来,放在铺了一张纸的木质的托盘上,他把旁边的一个瓷盘子上的小圆饼端了过来,用小了两个号的木夹子夹起来一个饼,开始刷一种浅色的稠状液体。
不知道是蜂蜜还是蛋清。
我估计应该是蛋清,如果是蜂蜜的话,应该会有淡淡的甜味才是。
他刷完蛋清,把饼“丢”进了饼旁边的一个盛满了芝麻的托盘里。
饼掉进去之后,“着陆”的那一个面就粘上了芝麻,他拿起勺子,舀了一勺子芝麻浇在了朝上的那一面,然后又换了一个跟刚刚一样的夹子,把沾满了芝麻的饼拿了出来,放在最后的那个同样放着一张纸空托盘上。
重复了几次之后,放芝麻饼的托盘上就排好了十二个饼。
他把饼挨个放进了灶子里。
看到我还没走,他冲我笑了笑,说,居然是一口正宗的“唐普”。
“想拜师?”
“想。”我直接连脑子都没过,就说。
“其实很简单,”他说,照样是嘻嘻哈哈的脸,“不过馅料我不能告诉你,这个属于精髓,其他的就是刷蛋液和粘芝麻,看看就会了。”
原来是怕被人学去,怪不得他都把饼准备好了呢。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了不远处。
他的饼生意很好,几乎每次刚出炉摆出来就卖了个精光。
我穿过拐角,准备回去,这时候才发现,街角旁边有很多卖东西的小摊位。
原来卖菜的和卖吃的不是在一起的啊?!
难怪呢,我刚刚还奇怪,这可是长安!
这个时间点上,整个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没有之一。
我看着吃的就走不动路,我颠儿颠儿跑了过去。
各种小摊位遍布在两边临街店铺左右两旁。
有卖馄饨的,卖小礼品的,卖各种不认识的东西的……
一眼看不到头,我看看这个也觉得应该挺好吃的,看看那个也蛮不错的。
都想尝尝,可是兜兜里就那么43个通宝……
我叹了口气,心想,还是回去准备中午的蛋包饭吧,这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群人围在那里。
看起来,好像是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