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双马镫
只是临走的时候邢媚骑着一匹马拦住去路,让邢阳犯了难,无助的看向旁边还在嘱咐邢阳在西凉事宜的诸葛亮,前些天接触邢媚并没有看到邢媚骑马,而今天突然骑出来,明显就是早有预谋,没给邢阳准备时间。
诸葛亮则是突然撇过头去和姜维说话,好像根本没注意到邢媚一样。而邢媚就一脸奸计得逞的样子,就在马上注视邢阳。
“媚儿,你这双马镫哪来的?”
邢阳还在思考怎么敷衍邢媚,结果看到邢媚是双脚踩在马镫上的,此时的马镫只有一侧用于上马的单边马镫。因为用的高桥鞍比原始马鞍要高,要借助马镫上马,而且也没普及多少年,因为高桥鞍也是最近才被北方制作出来加强骑兵用的,马镫是随着高桥鞍出现的,自然是普及的更少。
双马镫这件事邢阳早忘了,因为继承了邢道荣记忆,直接掌握了骑术,就没注意到马镫这件事,而且他当时在零陵是曹操的人,是接触过高桥鞍和单马镫的,后面在刘备底下当差,自然就忽视了。
而高桥鞍这个东西,也都是将领在用,骑兵是普及不上那么多的,造价可不便宜,而这些将领大部分都和邢阳一样,先学会的骑马,再接触的高桥鞍。
“找诸葛夫人做的,两边都有马镫骑着多稳当。”
邢媚回答,是邢媚觉得骑马稳定太难,而有一边有马镫,邢媚就总想踩着保持平衡,就想到两边也能做一个当个稳定的工具,找到黄月英做一个,黄月英也是动手能力强,很快就给邢媚安排上了,邢媚借助双马镫在关银屏和赵襄的教导下很快也就学会了骑术,这才能骑出来。
“内人造的?”
诸葛亮随着邢阳的声音也是看向邢媚脚下,果真是踩着双马镫,这段时间也是忙的没顾上家,都没听到黄月英说这件事,才有这个疑惑。
很快诸葛亮就想到了可以在骑兵上普及,拉着邢阳直奔汉中王府。
“别走啊,兄长你说好带着媚儿的。”
邢媚看到诸葛亮一言不合就把邢阳拉走,忍不住在后面说,也是两腿一夹,纵马去追,却被城卫拦下,因为城内不得纵马,邢媚能骑马是因为他们是在马舍的,邢阳是来取马去西凉,被邢媚拦住了。
留下姜维,杨彤,古武,古文留在原地,八目相对,不知所措。
杨彤就是杨绛五子,都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但那是龙有九个老婆,看杨绛五子的样貌,邢阳严重怀疑杨绛是个猛男,能和野兽裸身互博的那种,而杨彤就是杨绛和蛇互博的产物。
杨彤还是那般蛇腰细腿,声细如婴,但是舞的一手好刀牌,而且婴声环耳,绵软有力,是昏君标配,邢阳收为亲卫,本意和祝融对舞,在军中无事可以解闷,只是现在只能看杨彤单舞了。
邢媚被拦下,只得下马,再去追已经没了身影,此时诸葛亮和邢阳已经换成邢阳拉着诸葛亮跑了。
“呼呼道荣,到了,别跑了,别跑了,呼”
诸葛亮实在跑不动,挣脱邢阳大手,毫无顾忌的坐在地上,大口的喘着粗气。
“没追来,那孔明你歇会,我先偷偷溜出城,孔明记得别人媚儿追来,还有让姜维他们跟来。”
邢阳四处张望邢媚没追来后,就和诸葛亮说下计划。
“这么急,先面见主公,将马镫之事说明,你在西凉也有益处。”
诸葛亮则是说出他刚刚拉着邢阳走的原因,这么急着催邢阳去西凉也是因为此时瘟疫结束,是该用兵的时候了,荆州和益州虽然受难,但是远没有中原受影响大,趁曹操还在恢复重建,感觉用兵抢回长安和荆州,主要还是南阳郡,襄阳和雍州长安,能抢回洛阳更好,此战两处用兵,主要战争目标就是南阳郡和长安。
“那将姜维留着,等你部署好让姜维带话就好,我必须走了。”
邢阳还是决定先走。
“好,西凉确实需要你坐镇,子龙在凉州多是练兵,你的部曲子龙还是没那么好掌控的。”
诸葛亮想了想也是同意,随后刘备也是会亲自去的,将主战场放在雍州,减轻关羽方面压力,还有东吴在合肥进攻,三个大集团军级别的进攻,完全能动摇曹操的根基,打的曹操首尾难顾。
而且此时刘备有了大量异族雇佣兵,益州和汉中休养生息,完全能拉起一支十几万的大军,在凉州,雍州一线能布置。虽然汉中之路难行,但架不住刘备一直在准备,凉州也已经放了不少粮食了。
又有赵云和庞统在凉州,一直修缮汉中到凉州的路,方便了运粮。
邢阳随后和诸葛亮告别,从另一个方向出门,去兵营利用身份要了两匹战马赶去西凉。
出门赶了一天路发现没带钱,沿途郡县还都是新人,不认识,能证明身份的信物还在姜维手上,只能和郡县长官说自己是上将军邢阳。
如此高官,郡县觉得也没人敢冒充,但是出于职业本能,还是只能给邢阳安排一个驿馆控制一下,然后去成都求证,所幸成都离地很近,郡县派人很快就能到达。
邢阳住上没事,在此处转转,看看王子脚下,百姓的生活如何。
却发现百姓生活依旧贫穷,刘备为了发动战争也是加了税赋的,只是因为诸葛亮发明农具,教民种植,改善民生,加上刘璋留下的益州比较完整,此地百姓还是有积蓄的,倒是不至于活不下去。
只是此地还是依旧阶层明显,贫富差距明显,被变卖的奴仆或小孩跪在地上供富人挑选,还有街边乞讨者,是四肢不全之人,不知是战争留下还是野兽所伤,正在祈求着路过之人赏口饭吃。
邢阳府中的奴仆其实都是这么买的,总有儿女生多了养活不起的人会变卖孩子,至于为什么养活不起,可能和政策有关吧,一直养得起变成突然养不起,谁又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