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妩媚的人生 > 第536章:林黛玉进贾府的写人技巧

第536章:林黛玉进贾府的写人技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正文 :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里非常有名的一段故事。后来还被编入中学的语文课本。今天,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作者的写人技巧。看有什么高超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这段故事,一开始,是写林黛玉下船后的见闻,正是这些见闻,对林黛玉的心态产生了影响,引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处事箴言:“……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林黛玉为什么“恐被人耻笑了去”?

    前文交代有二。

    一是“尝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有什么不同,作者没说,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这是故意不把话说尽!无形中就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和厚重度。

    二是“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这一点,给出了上一点的部分答案,即“吃穿用度”的“不凡”。

    林黛玉感觉外祖母家的吃穿用度不凡,也就反衬出林黛玉自己家吃穿用度的平凡。这一方面,向我们透露出,林黛玉家里的生活相对是简朴的。否则,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不会引起的林黛玉的格外注意。

    林如海是盐官,是个肥缺,而家里的生活用度平凡,就说明林如海这个人,是个清官。或者说,至少不贪。

    三等仆妇的用度,就能让林黛玉产生这样的心态。还可以反衬出林黛玉即将寄人篱下时心里的那份凄凉。同时,也揭示了林黛玉在经济上的自卑。再有,就是间接的告诉我们,林黛玉是个多么细心和敏感的人。

    这段心理描写,之后就成了林黛玉在贾府里的行为准则。这是作者一开始就送给我们的,解开林黛玉在贾府一切言行举止的钥匙。

    进贾府前,林黛玉还留意到“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非别处可比”。路过宁国府大门,一眼就断定“这是外祖的长房了。”可见,她不仅用心,而且还很细心。

    进院后,只见“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

    这里,作者通过丫头的话,为老太太的出场做铺垫,借以强化贾母想见林黛玉的急迫心情,顺便也承接前文说到,贾母执意要把林黛玉接到身边的思念之情。这样,也为林黛玉进贾府后,能得到贾母几近于贾宝玉一样的待遇,做好了铺垫。

    由此可见,作者不论写人写事儿,都是环环紧扣。

    再看,“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这里,通过贾母急切的动作,心疼的叫声和哭声,来表达贾母的思念,很是感人。这一表达,也为此前,贾母要接林黛玉来住,以及刚进院,就听说贾母的念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这里贾母的哭,多半是为失去女儿贾敏在悲伤,也有一部分,是对林黛玉失去母亲的可怜。

    这样,贾母,一个慈母的形象,就在我们眼前立了起来。由此可见,作者写人物,不是自己给人物贴标签式的,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书写自己。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然后,林黛玉分别拜见外祖母、大舅母、二舅母、珠大嫂子。对这些人,都没有外貌描写。却对后面进来的三个姑娘,分别进行了描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时候,作者的写法,仍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观照周围的世界。

    年轻的姑娘都爱美,他们看到漂亮的女孩,总是不由自主的要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林黛玉也是如此。所以她就格外的会注意那些漂亮女孩儿的脸庞,而不会去注意那些长辈的面貌。

    这三个姑娘都是被贾母特许,没有去上学,专门来陪林黛玉的,估计是贾母怕林黛玉一个女孩子初来乍到,在一群大人中间过分拘谨和孤单。从这里,可以看出贾母的细心周到。

    作者很仔细的写了三个姑娘的容貌,却没有告诉我们名字。再次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再次引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为增加这一效果,还特意强调了一个细节“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仿佛故意用小手指在我们的心上轻轻的挠了一下。让我们的心,跟着这一下,不由自主的波动起来。

    这里,作者在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书写众人时,也不忘通过众人的眼睛来写林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这是作者第一次写林黛玉的外貌。在众人眼里,林黛玉“年纪虽小,举止言谈不俗。”用一个转折句,来说明林黛玉的言谈举止和她的年龄不符。可见林黛玉的小心谨慎,用心用力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历了过多的苦难,更容易使人长大,成熟。

    但这样的成熟和长大却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心。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也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对林黛玉的悲悯。

    还有就是“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林黛玉体弱多病,前文是说过的。此时,再通过众人的眼睛看出来,可见林黛玉的外貌,是自带了病态的。也就是说,这病态就是她容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这病态中,“却有一段风流态度”。这里的“风流”,不是贬义,而是赞许,是指一种让人感觉很美的一种独特气质。这样的林黛玉,自然就是独一无二的了。这就是一种残缺的美,就像断了臂的维纳斯一样。

    接着,通过众人与林黛玉的对话,我们知道了林黛玉的病因,那一句“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让我们忍不住要为她感到心疼,忍不住要对她生出万般的怜爱。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

    这一位的出场,是先声夺人!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石子,打破了沉闷和寂静,周围的一切立刻跟着活泛起来。

    然后,这位衣装艳丽的“丽人”就光芒璀璨的登场了。

    不明情况的林黛玉,立刻就被这人出场的阵势给震住了,秉持着小心翼翼的态度,“连忙起身接见”。生怕得罪了什么不该得罪的大人物。

    此时,我们和林黛玉一样,很着急的想知道这样一位人物究竟何人。

    作者给王熙凤安排这样的出场,既展现了她八面玲珑的性格,又展现了他在贾府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还起到了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这里,通过贾母的口,说出王熙凤的“泼辣”;再通过众姊妹的口,说出“这是琏二嫂子。”最后,由林黛玉的联想,串起王熙凤的过往。小小一段文字,多角度的描述,一个活脱脱的王熙凤,就活灵活现的立在了我们面前。

    在这里,作者描写人物时,方法多变,安排细腻,实在是高妙的很。

    前面,通过众人的眼,描写了林黛玉的气质,但林黛玉究竟长什么样,我们己经期待了很久,还没有看到。

    作者前面让我们看了三个漂亮的,不知名姓的姑娘;又让我们看了似乎比三个姑娘更漂亮艳丽的王熙凤,

    作者此时,再通过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告诉我们林黛玉的长相,就更能衬托出林黛玉的美貌来。我们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作者让王熙凤“仔仔细细”看了以后才说,是大有深意的。王熙凤性格泼辣,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嘴快。可是,一向嘴快的王熙凤,看林黛玉时,为什么嘴就慢了下来?整个贾府,不知有多少个美女,王熙凤又是贾府迎来送往的大管家,又不知见过多少个美女!她仔仔细细的看林黛玉时,多半是在心里拿林黛玉与见过的那些美女作比较,其中多半也包括她自己。最后,以她那双见多识广的眼睛鉴定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可见,林黛玉确实是漂亮的。当然,王熙凤仔细看了以后才说,也不排除她在心里正在斟酌怎么说,才能让贾母高兴,最后说出的话,可能也多多少少会有点水分。

    但这样的结论,被一个见多识广的美女亲口说出来,可性度肯定还是不低的。

    因为,以王熙凤那张巧嘴,就算她不说林黛玉漂亮,只说后面这句:“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也照样可以讨到贾母的欢心。她既然忍不住说了,可见漂亮是一定的。

    王熙凤的这些话,既描述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把她作为贾府大管家的那种巧言善变,展示出来了。这种双重表现的描写手法,很是高超。

    王熙凤的巧言善变,作者在这里也有所展示。在王熙凤夸了林黛玉后,马上又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见贾母不让再提了。忙又转悲为喜。真仿佛一条变色龙似的。接着,就开始关心起林黛玉的衣食住行,继续借贾母疼林黛玉,向贾母示好。将贾母可能关心,又还没说之事,一件件提前处理的妥妥当当。甚至王夫人临时想到,说拿缎子给林黛玉做两件衣裳,她都能马上回话:“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综合以上,我们看出,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故事,作者使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而且个个用的都很精彩!真是让我们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很值得我们学习。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