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理想年代 > 第三百一十九章 舌战惜阴堂(一)

第三百一十九章 舌战惜阴堂(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篇文章从其内容看,是写于袁世凯尚未到北京之前。袁是11月13日到北京的,此文写作的最晚日期当在10日左右。《民立报》和《神州日报》,当时都是革命党人在上海所掌握的报纸,在从10月28日到11月10日左右,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竟然发表了这么多鼓吹争取袁世凯做第一任大总统的言论,这就说明了当时在革命党人中确实存在着一种认为争取袁世凯反正、举袁为总统对革命最为有利的心理状态。

    所有人都看出这个粗野的李大帅就是没有教养的兵痞子,但是孙中山却没有这样看。他眉头深锁的说道:“得知武昌起义爆发后,我也曾认为此次成功实属万幸……如果湖广总督瑞澂不逃,第八镇统制张彪不走,黎元洪不任湖北都督,那么,清军各级指挥官就不会四处远飙,满廷封疆大吏不会纷纷独立,地方政府仍然可以控制局势。因此,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南方已有十三省独立,如今想来,确实有恍如隔世之感,却也担心武昌起义的成功太过迅速,国人还未能知晓我党人前赴后继之人及共和之价值,革命政权将面对满清遗留下之恶劣军阀、贪污官僚及土豪地痞等,如果不能迅速将此等余毒铲除,遗害民国之种种祸患未有穷期……”孙中山说到这里忽然展颜一笑,“但是,无论是战还是和,无论是庆幸还是忧虑,新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李想最后得出个结论道:“这说明:早在武昌革命爆发前,英国政府就希望袁世凯出来秉政了。弄清楚了英国政府的这种意愿,你们对于《每日镜》、《伦敦晚报》等英国报纸竟然无中生有地做出上述那种宣传也就不会感到惊异了。”

    李想显是不能容忍孙中山就这默认赵凤昌的歪理,冷笑道:“就算发生南北战争,至少在革命问题上,这是我们与袁世凯意志上的抗衡,这更是对中国革命最基本的考验,也是告诉袁世凯,牺牲的热血,我们随时准备着!即使如你们这样退一万步来的设想,不推‘袁’的后果就是这一战非打不可,而且很大可能出现波兰人那样的羞辱,我们有没有意志来承受这个东西?我承认你们这种设想是有现实意义的。就好比你和你的妻子逛公园,歹徒用刀逼着你抢走你们的钱财,你忍耐下来了。然而歹徒并未罢休,他示意你滚蛋,并胁迫你的妻子朝密林里走。这时,你明知反抗只能徒增流血――然而,仁义的情怀令你反抗了,并且喋血了。凡夫俗子是很难将此认同为一种智慧的,但殊不知流血也是一种威慑!流血会让歹徒的淫兴消退,流血会使妻子激起勇敢的心,她可能因此逃脱厄运,或以自尊的悲壮的心消除自己的耻辱感。流血将在未来岁月中向歹徒复仇,它将在命运上对作恶的人以压迫。所以我们应以坦荡正大的强力纠正南方部分势力的迷航时,应扭过头逼视洋鬼子的眼睛喝出这样一声:你敢?!”

    孙中山容色一变,冷哼一声,道:“外国报纸之说毫无根据,当时我尚在美国,根本没有已选袁世凯为第一总统这回事,英国的一些报纸如此公开宣传,纯属造谣。”

    赵凤昌不依不饶的说道:“继上述短评以后,公开出来鼓吹袁世凯可做大总统的还有旅居欧、美的一些华侨和留学生。”

    旅美芝加哥华侨电。“各报馆鉴:项城宜于汉族总统,勿任满洲利用以延虏祚。如果甘为满奴,誓为三百九五兆人寸磔此汉奸,以谢同胞,旅美学商全体一致。旅美芝加哥华侨公电。”

    李想花巨资成立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外报界巨头战斗,也只是吹出一个革命传奇英雄李大帅,这个英雄还常被别的报纸冠以疯子之名,它还无力扭转中华大地吹起的推“袁”风潮!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全国同胞公鉴: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优养废帝后,不可迟疑失时。……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即为满人计,亦宜如此。……华侨泣血布各报。”

    赵凤昌在堆满书卷报纸书架上随手一抽,抽出一叠《神州日报》丢给李想,李想一看,1911年11月2日的报上刊登了伦敦华侨、留德学生和芝加哥旅美学、商全体等三封鼓吹争取袁世凯做总统的电报。这三封电报是:

    李想血管都快气爆炸了,偏又找不到反驳的话,袁世凯都已经被中外报纸吹成民心所向的一代伟人了。这也从侧面应证了李想一句话:英雄就是靠吹出来的!

    赵凤昌强闻博记,直接找来证据揭革命党人的短。

    《民立报》是在中国享有最大侵略权益的英国报纸。

    李想的论据在百年之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在这个时代,绝对值得所有人深思。

    孙中山亲自辟谣可说合情合理,可是他之前确实有过袁世凯虽不可信,“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的言论,现在跳出来回避总嫌不够说服力。

    留德学生电。“各报馆鉴:主张自开国民会议,废满帝建共和,袁助民党中外欢迎,已电资政院。留德学生。”

    “……英国在中国是拥有最大侵略权益的帝国主义。它在中国的贸易总额,包括香港在内超过其他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贸易的总和。而被革命风潮席卷了的长江流域,恰好又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它的在华投资3/4在这个地区。因此,英国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急于希望局势能够尽快地恢复平静。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被革命打乱了的旧秩序迅速地得到回复呢?直接出兵干涉么?”

    李想做了个询问的动作,又自问自答:“根据欧洲形势判断,它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利的,因为这样做,就意味着向中国人民宣战,而现在的欧洲已经是个炸药桶,为了防范崛起的德意志,他在本土抽调不出多少兵力,微薄的兵力除了会危害到它的臣民在华的生命和财产,根本扭转救不了满廷。所以与中国的战争开打,得便宜的不是英国,而是紧邻中国的俄国和日本。

    李想气得涨红了脸,破口大骂道:“马勒戈壁!娘西皮的!这还不都是黎元洪这个肥仔和武昌的一群软蛋搞出来的!”

    在袁世凯隐居垣上村的时候,有外国报纸报道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与日本公使加藤讨论中国的局势时就说:我认为,中国有一个更好的政府是可取的。目前的内阁是软弱的,优柔寡断的。这个内阁以不现实的政策将自己推向深渊。它的活动可能给自己招致国内革命。很可惜,袁世凯及其拥护者,如唐绍仪等人,没有担任国家公职。”

    孙中山脸上现出愤慨之色,却一时找不出话来辩驳。

    大家正以为赵凤昌无词以对时,赵凤昌微微一笑道:“李大帅的话当然深有道理,但着眼点仍是建立在无数流血牺牲之上,岂知这样的牺牲最是不智,最是无谓!而借袁之力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最为有利,可以兵不血刃建立共和之目的,这又何乐而不为?何况武昌举义不久,英文报纸《民立报》即以《欧洲关于中国革命之电报》为题的新闻报道中说:《每日镜》、《伦敦晚报》及其他各报宣言孙先生已选袁世凯为第一总统。此间舆论极赞成袁世凯联合革命党,并望孙勿念旧日之恨,袁当有以助其成功,云云。”

    孙中山和胡汉民心中赞好,此子确是不同凡响,这口才不输于汪精卫。

    其后,该报又于11月15日,以社论形式发表的沈朵山、孙星如二人来稿——《新国家建设之谋划》(续)一文说:“仆等之愚,以谓今日满汉相持,其向背足为中外所重者,当推袁世凯。……为今之计,惟有联合已告独立各省,公举夙负名望之人为代表,造袁往请,更宜乘袁氏未北行之前,倍道而行,如袁行至北庭则事又多一周折矣。且今日无论袁之人格与共和政府相容与否,顾彼为名誉计,一时必自感受。吾中华民国能纳袁氏则可杜外人干涉,速满族之灭亡,免生灵之涂炭,目前之至计最要法著也。”

    李想心叫不好,孙中山之前是因为身在海外,不知国内局势的情况下确实说过一些不恰当的话,但是情况已因时而变。

    李想心中暗骂,谁都知道孙中山一直奉行太平天国的举义策略,这赵凤昌如此一针见血去揭孙中山的疮疤,实在过份了点。还有同盟会党人最害怕的就是革命战争的延长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所以他们看到帝国主义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才认为举袁可以“杜外人之干涉”,迅速地成立他们渴望已久的民主共和国。

    “英国报纸之所以如此宣传,决非偶然,而是急切地推出它在中国的新的代理人以维护其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免遭革命损害的表现。”急切的李想已经不管不顾自己所用的词汇是多么的新颖,也不管不顾他们明白多少,只是搜肠刮肚的寻找关于当时英国针对辛亥革命的资料。

    赵凤昌乃巧辩之士,知道这条无法辩驳,但是可以选择避重就轻,他哈哈笑道:“我记得武昌党人在《民立报》以《敬告袁项城》为题的短评说:今幸天诱其衷,清廷属治兵柄,此诚千载一时之嘉会也。人心归汉,公不宜妄自菲薄,致辜物望。虽今日世界不能容有子孙帝王万世之观念,但以渺然之躬,代表四万万众,为第一期之大政长,与环球总统、君主相周旋于玉帛坛坫之上,抑最快意也。公其勉之。《民立报》发表上述短评的时候,袁尚在彰德,这说明袁尚未出山,革命党人就以第一期之大政长相勉了。”

    赵凤昌一声长笑,把孙中山和各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后,才胸有成竹地道:“当然,孙先生。但我们亦不得不去假定,如果不进行南北议和,而是因共和政体之实,导致以清室和袁世凯为一方,与南京共和政府一方之间发生南北战争,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不过,如从袁世凯公开反对共和、且均持君主立宪以及暗杀革命党人吴禄贞的行为来看,战争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恐怕难料。战事久拖,民不聊生是一回事,还会如太平天国一样引来外人干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冒出兵干涉的风险,又能使被革命打乱了的旧秩序迅速地得到恢复呢?这在英国政府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袁世凯出来收拾局面。这是因为它认为,袁世凯在当时的中国是最有能力维护旧秩序的强有力的人物。事实上,庚子之役,袁世凯在山东的措置,甚得洋鬼子称道。迨任北洋大臣及外务部尚书,对内推行新政,对外联好英、美,声誉日隆。罢黜之后,清政府每况愈下,英、美对清室已不存何希望,但不愿革命党得势,希望袁世凯再出秉政。

    李想和孙中山抢着把报纸看完,冷汗刷刷的流下来。

    在《再告袁世凯》中说:“满人知其覆亡在即,乃师以往诸酋之故智,令公视师,欲公出为曾国藩第二,殊不知时事既移,曾氏已为天下所唾骂。今日为中国前途计,为万民生命计,乃至为公个人计、声誉计、身家性命计,惟有联合鄂军,卷旗北向,以如虎之新军,扫黄龙之残局,然后黄袍加身,为中国共和国初开幕之第一任大总统,则国人感公,外人慕公。天下岂有到手之华盛顿弃而不为,而甘心效法梅特涅者?”

    《神州日报》在刊载了上述三封电报后,又分别于11月4日和6日,先后用《忠告袁世凯与东南各督抚官吏》、《再告袁世凯》为题,发表了两篇社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