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汉上第一功(一)
汉口的近代民族工业起步,在清末张之洞亦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商业独秀到工商并重。张之洞先后创办汉阳铁厂(1890)、湖北枪炮厂(1890)、大冶铁矿(1890)、湖北织布局(1890)、汉阳铁厂机器厂(1892)、汉阳铁厂钢轨厂(1893)、湖北缫丝局(1894)、湖北纺纱局(1894)、湖北制麻局(1898)等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注: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30页。)。张之洞的倡办实业,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1897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兴办的汉口燮昌火柴厂,年产火柴1亿盒,是全国最大的火柴厂。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而此时此刻,这个九省通衢,就横亘在经历无数血战的班师凯旋之军的面前,也就横亘在穿越百年而来的李想面前,就等着他踏入!二度进入汉口,属于他的革命大业才正式开始!
“将革命进行到底……将士们的血染红了鄂江,已经有几万人因我而死,将来只怕还要死更多的人,我只求到了最后……我无愧于心。”
汉口发展得如此繁华,其实已经有些近乎于畸形的地步。
武汉三镇的百姓民众,多有扶老携幼,在这几天到大智门外大军屯驻处看热闹的,武汉中人,凡是有份参与这场大典槽办的,个个忙得屁滚尿流。武汉三镇一时间,已经陷入了狂热的躁动当中,不少人更是听说这李大帅的传奇故事,到时候,一定要看看这李大帅是何等样人。是不是身高丈二,腰阔十围,靠人血染紫了身上官袍。
汉口在洋人列为开放口岸之后,举城之民数十万,接近百万,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极大规模的城市。而这一场战事,各地逃难的百姓民众纷纷涌入汉口,这个数字早就破了百万。这个数字,在这个时代,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极其繁华的城市的人口数字了。
想想看,这是何等样的一场大热闹?革命功成,驱除为祸湖北的北洋军,终于从苦难之中解脱,这都是值得热烈庆祝的大事。
晨曦当中,冲散武汉三镇的鄂江潮翻翻滚滚,似乎无边无际的绵亘向远方。这是这个时代最为伟大的河流,她边上的武昌是革命的首义之地。在这个国家其他地方夜间一片黑暗的时候,就是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燃烧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
西方列强凭借种种政治特权和经济、技术优势,纷纷来汉开设洋行,创办工厂。既倾销洋货,又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运销国外,同时直接生产商品占领中国市场。沿江租界地区先后有8国商人建立银行,开办汇兑、信贷、储蓄存款、买卖货币、发行钞票等业务。这些外国银行80建立于清末时期,少数建于民国前期,1920年达到18家。最早在汉开设银行的是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它于1863年率先来汉在英租界设立分行,随之英国又开设汇隆、汇丰、丽如、利生银行共5家。美国有花旗、友华、万国银行3家,日本有正金、住友、汉口银行3家,还有德、俄、比利时、意大利、法国等国开办了德胜、清华、华比、义品、东方汇理银行等。在众多的外国银行中,历史悠久,业务最活跃,势力最大,作用最突出的要算汇丰银行。
梅迪最后还是扁扁嘴说道,低低的嘟囔了一声,轻的几乎让人听不见。“你的话,像个老头!”
天色渐渐的明亮起来,军营当中喧闹,也渐渐的停歇下来。革命军所处的军营当中,又恢复了一向整肃的样子。
北洋军前脚刚走,李大帅的革命大军,已然班师凯旋,屯驻城外。李大帅以汉口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照会汉口十一国领事,邀请工商学各界名流,在大智门外观大军耀威献捷,百姓民众,亦准而沿途围观。李想献捷,就是献给武汉百姓民众。献捷之后,更是全城狂欢。
他曾充满感情地对管家小妹梅迪说:“武汉之价值,今日才真正体会到。这里地处长江、汉水交会口,平汉、粤汉铁路必经此地。可以说是中部地区的水陆交通抠纽,‘九省通衢’名不虚传。向东、直通苏皖浙,是我们日后国民革命的桥头堡。向北,它又依傍中原大地,是我们发起全面反攻的前沿阵地。可以说,控制武汉,足以控制东西、威震南北!”
长江,曾经孕育了世界瞩目的文明,却在近代变得如此的黯然失色,在这片国人荣誉侵染的土地上,洋人可以随意的侮辱,可以横行霸道,租界就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耻辱印记……
在汉口城北大智门外,挤挤挨挨的都是人头攒动。
同时,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自强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1905年,仅留日学生就达1700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一如端方在光绪三十年(1904)所奏:“近日中外教育家,往往因过鄂看视学堂,半皆许为完备。比较别省所立,未有逾于此者。”(注:《光绪朝东华录》五,第5165页。)如此看来,武昌能成为首义之地,并非侥幸!
随着外国银行越开越多,汉口成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中心,它们使外商洋行获得资金融通的便利,经营超过其本身营运资金许多倍的业务。1902年汉口进出口货物共值100321万两白银,1910年增加到152199万两白银,汉口外汇行情完全由外国银行操纵。汉口海关关税也由英国汇丰银行控制,英国以汇丰银行为海关金库。
李想回首看看梅迪,晨曦映照在他脸上,越发显得他眉目英挺,经历血与火的淬炼,脸上本来南方人柔和的轮廓,仿佛都象是刀刻出来的。管家小妹的脸腾的一下红霞飞跃。
李想一人一骑,身边仅仅跟着管家小妹梅迪,萧然出营。在晨曦当中,来到一个可以看见汉口繁华的地方,两人并辔而立,久久无语。终于,又回到了汉口……
李想没有回身,只是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出乎梅迪意料的答案:“我想汤家小姐。”
1863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惊异号”进入汉口港,开辟沪汉航线后(注: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英、法、德、日等国的轮船公司也以汉口为中心,开辟长江航线,经营轮运。1905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又开辟了汉口至神户、大阪的直达航线,使汉口港成为国际港。至清末,由汉口驶向国外的轮船,已可直达德国的汉堡、不来梅,荷兰的鹿特丹,埃及的塞得港,法国的马赛,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意大利的热诺瓦等。而1875年招商局在汉口设立轮船公司,则标志着民族轮船运输业在汉口的立足。
人事变迁,世异时移。黄兴顶着常败将军的帽子回到上海,黎元洪又做回他的傀儡都督,而他,再也不是那个被人随意欺辱的对象!
回想武汉三镇的辉煌历史,纵然如此,武汉三镇从未真正打动过穿越百年而来李想的心。李想气吞万里如虎,他要的是全中国。今天,他却突然觉得,武汉三镇成了他手中一块明珠宝地……
李想久久注视着这个印着中华民族的荣誉和耻辱的地方,心朝起伏。时间长河中自己百年回身,再经历了这么多波折血战,出生入死,仿佛用尽了一生,才走到此处。对于任何一个有华夏情节的人,能在洋人面前耀武扬威,这也是一种荣耀。
不知道为什么,梅迪觉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有种东西,太过遥远,太过宏大,仿佛一百年的时光,都在此刻披在李想的肩上。
汉口开埠之前,尚无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1861年英国汇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开外国银行在汉口开设分行之先河。此后以迄张之洞督鄂前,先后有英国麦加利银行(1863)、英国汇丰银行(1866)、英国有利银行(1866)、法国法兰西银行(1876)、英国丽如银行(1877)、英国阿加刺银行(1880)等在汉口开设分行。张之洞督鄂期间,随着汉口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除了传统的英国银行外,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道胜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等也纷纷来汉设立分行。同时,中国通商银行(1897)、中国银行(1905)、大清银行(1906)、浙江兴业银行(1906)等也在汉口开业。这些现代性的金融机构与传统的钱庄、票号、钱铺等民间金融机构共同构筑起武汉的金融大厦,成为武汉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注:另据已有的研究,20世纪初,武汉的金融业进入兴盛时期,至1925年,武汉的本国银行发展为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汉口自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在这里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设有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汉口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位,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其影响力位列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外国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租界实行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另一套制度,成为国中之国。
管家小妹在李想身后低声道:“大帅,沉吟至今,想的是什么?是担心接下来献捷的事情么?”
在此来到汉口,李想竟然有一种虚幻的感觉。
一百年太久!
梅迪一怔,李想从来未曾说过他的男女情事,却在这个时候提起她立刻发现大八卦似的竖起耳朵仔细听着,李想却闭嘴了。
辛亥年,十月廿七。晨曦微露。
哪怕就是自己,也早就改变。已经和那个城管李想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了。那小学的懵懂,初中的初知人事,高中的青涩,大学的胡闹,出社会的挣扎奋斗,仿佛都是一场已经有些褪色的梦境。
在这个时期的汉口,无论是直接贸易还是间接贸易,1904年已突破1亿两大关。以致有人声称:“汉口商务在光绪三十一二年间(1905、1906),其茂盛较之京沪犹驾而上之。”(注:《民立报》,1911年3月4日。)武汉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此一时期外商的大举进入也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1892年在汉的洋行数为45个,人数为374人,1901年洋行数为76个,人数为990人,1905年洋行数达到114个,人数达到2151人。除洋行外,还有许多外国商号。1905年,汉口洋行和外国商号最多时达250家,其中日商居首,有74家,英商57家,德商54家,美商22家,法商20家,俄商8家,丹商5家,比商、印商各3家,瑞商2家,葡商、菲商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