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突击强化
赵楚天才性的向赵强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为关宁军的兵民来一个统一户籍注册,即为他们制定名牌,但只有自由民与下士以上的士兵才可以持有,贱兵与辅兵之类的苦役则不能持有,这样就可以让名牌成为各族士兵与百姓的身份象征,让他们有优越感,如此时间一长,他们想不变成汉人也难。
赵强的这一建议让赵强立即想到了后世的“身份证”,于是马上行文民曹开始办理关宁军境内各族百姓的“身份证”,正式名为户卡,以竹牌制作,上面标名持牌人姓名、出生年月,所住地址,民族一项内一律标以“汉”。并责令汉化领导小组开始为各族士兵和百姓改汉名,以“赵钱孙李”等汉族大姓来为他们统一命名,今后,军内升迁,军功颁授,百姓的口粮供给及一应支配均以汉名为正式档案报备,凡无汉名者一律不得享受关宁军的任何福利供给。
为了使如此高强度的汉化工作不引起军内异族军官与士兵们的反感,陈昂同时建议由民曹组织在关宁军治下各地开展类似汉人庙会一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仅是从语言和文字上来强制改变异族,更要让他们对汉族的文化产生认同。对此,赵强一一准予,并立即拟就公文责人送往雅克思,要求魏季马上着手,一旦自己回到雅克思,各项工作就要运转起来。
汉化领导小组分军民两个办事处,组长陈昂统筹安排整个工作,郭璞负责关宁军汉化工作,赵楚则负责自由民与贱民的汉化工作。汉化领导小组直接对赵强负责,关宁军总制府军民两曹及各师团均无权过问。
现在就禁绝各族士兵与百姓说本民族的语言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鼓励诱导他们放弃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在这方面,陈昂等人与赵强想到一起去了,即以利益诱惑之。在人口基数不过数万的关宁军治内,此方案是绝对行得通的,因为附于关宁军的各族不是被强制收编就是因为恐吓而入,各族之间并没有共通点,单个民族的逆反化很难起到什么作用,只能接受汉化。当然,必要的惩罚是完全少不了的,在陈昂等人的设想中,如果遇到顽固不化的族群,则必须杀一儆百,用他们的脑袋来震摄那些对汉化不满的部族。
让魏季在城内收拾一处办公地点后,赵强便让陈昂他们立即开始工作,一应所需找魏季要,魏季那边办理不了的直接找自己就可以。然后便迫不及待的叫人把邓肯他们请过来,当然,他没有忘记自己费尽心思绑来的戴梓,让人将他连同那把连环铳一起带过来,另外把两个老工匠也请过来。
根据赵强的建议,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关宁军的汉化工作,将在三天后开展为期一月的“突击强化教学”,即由汉化领导小组负责,各师团、民曹各司配合,用新购入的各式教材进行高强度培训。
同样,在各中队分包汉化培训工作的组员在到期后未能完成任务者,也一律降级处理,合格者则记大功一次,准予晋级。百姓方面也照此办理,不过合格优秀者的奖励就变成了油盐酱醋、粮食和肉类食物的供给,优秀者还可以得到布料等物品。
高强度培训的具体措施即以中队为分包单位,每中队进驻三名汉化员,规定三月之内该中队内所有非汉族士兵必须每人掌握五百个汉字,即一天教会五个。时间到后,中队内部交流必须做到使用汉语,各项文字能够熟练使用汉字。军官的指标在相应翻倍,到期未达考核标准者,一律降级使用,士兵也亦如此。考核优秀者则晋级使用,并赐以“荣誉汉军”勋章。
汉化领导小组是赵强对由陈昂等人负责的关宁军同化小组的专称,组长由陈昂担任,副组长为郭璞、赵楚,巡视专员为陆清,其余人全部为组员。编制为三百人,除了南下买来的这十三个读书人,其余人选由赵强身边的汉军护卫和关宁军内精通汉语的各族士兵充任。会说汉话,会写汉字是进入汉化领导小组的强制条件,二者缺一不行。
对于从关内采购的那些儒家书籍,赵强是有些不太满意的,但时间来不及让他编一些更适合的教材,好在只是为了强化汉语汉字的认知,所以倒也不着急在思想上进行改观。赵强的意思是等关宁军的汉化工作完成后,再将汉化领导小组的职能进行调整,陈昂这些文人必须从现在的身份转变为自己在军中权威形象和思想的代言人,由他们进行关宁军的意识形态灌输任务。
雅思克也已彻底建好,医院和学校都已入驻,总制府的军民两曹也已入城办公,赵强临走前交待的各项工作魏季都办得不错。夸赞了魏季几句后,赵强将陈昂等人介绍给他,告诉他“汉化领导小组”的重要意义,魏季在接到大帅来信后就意识到了汉化工作的必要性,因此对于陈昂等顾炎武的弟子表示了热烈欢迎。另外,他告诉赵强,去年前往澳门的邓肯和严钱等人已经回来,他们不仅带回来大量的西洋火器,还带来了几个佛郎机商人。
陈昂请示赵强,对那些罗刹兵是不是也要照此办理,赵强的回复是免了,这些罗刹兵不纳入汉化范围内。虽然汉俄混血儿体质可以,但赵强却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不同意任何非父系的汉化工作。在他的计划当中,这些俄国士兵只是即将到来对清战事中的炮灰而已,从来就不是什么关宁军的一员。
在回到首义城后,汉化领导小组的大体工作都已确定,停留一天后,赵强便带着车队和亲卫在骑兵师团的护卫下返回雅克思。一到雅克思,魏季便向赵强汇报了过冬情况。整个冬天里,各地的情况都很稳定,从清军手中劫回来的粮食很大程度缓解了粮食不足的问题,但是仍有数百年老体弱者没有熬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