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注释
导论
1 黑格尔指的是谢林和谢林派自然哲学家,如埃申迈耶尔(akaeschenmayer)、里特尔(jwritter)、特雷维拉努斯(grtreviranus)、奥铿(loken)、施特芬斯(hsteffens)等人。————第1页
2 克利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德国唯心论哲学家,莱布尼茨哲学的继承人。他的自然哲学观念,见他的著作《关于自然作用的理性思想》(哈雷1723年)和《关于人类、动物和植物诸部分的理性思想》(法兰克福1725年)。————第4页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2 ,982b;参看吴寿彭译本,北京1962年,第5页。————第4页
4 普罗丢斯(prote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海神,他变化无穷,被视为创造世界的本原的象征。德国自然哲学家往往把千变万化的自然比作普罗丢斯。————第5页
5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第334——360行;参看罗念生译本,北京1961年,第16——17页。————第7页
6 《讽喻短诗》是歌德和席勒针对当时尼古拉为首的文学流派所写的短嘲诗集。黑格尔涉及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题目为《目的论者》。它是讽刺施托尔贝格(flstolberg)宣扬的目的论的。————第8页
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Δ 2,1013a;参看中译本,第84页。————第8页
8 原文为insichsein,来自拉丁文in se esse,意思是“在自身内的存在”;黑格尔的这个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见《形而上学》,z 3,1029a;参看中译本,第127页。与insichsein相对立的概念是aussersichsein,来自拉丁文in alio esse,本书译为“己外存在”,意思是“在自身外的存在”;参看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1954年,第84——98节。————第12页
9 伊西斯(isis)是埃及神话中的一位女神,母性和丰收、生命和健康和护佑者。————第13页
10 约翰·格奥尔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 1730——1788),德国宗教哲学家,非理性主义者。黑格尔援引的这句话出自哈曼写给康德的一封信(1759年12月底)。————第14页
11 歌德:《浮士德》,第i部分,第1938——1941行;参看郭沫若译本,第i卷,上海1954年,第89页。黑格尔在引证时对原来的诗句有所改动。————第16页
12 阿尔布雷希特·冯·哈勒尔(albrecht von haller 1708——1777)在《人类德行之虚伪》(1732年)中断言,“没有一个创造性的精神能深入自然的内在本质”,因而必须安于对外壳的认识。歌德写了《无庸置疑》(1820年)这首诗批评他的谬误,强调自然界里一切都是统一的,不能把它分为不可认识的内核和可以认识的外壳。原诗入歌德《论形态学》第i卷第3分册,斯图加特与图宾根1820年,第304页。恩格斯的有关评论,见《自然辩证法》,曹葆华等译,北京1955年,第201页。————第17页
13 原话见《旧约》,“创世记”,第2章,第23——24节。————第19页
14 柏拉图:《蒂迈欧篇》,34c——35b。————第19页
15 费洛(philo纪元前20——纪元后50),犹太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释经家。他把逻各斯视为上帝最高的和最完善的创造。黑格尔对他的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ii卷,贺麟等译,北京1962年,第162页以下。————第20页
16 尤里奥·凯撒·梵尼尼(giulio cesare vanini 1584——1619),意大利哲学家,泛神论者,把神看作无限存在,在自然界里作为神圣的力量起作用。黑格尔对他的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ii卷,中译本,第366页以下。————第25页
17 雅可布·波墨(jacob bφhme 1575——1624),德国唯心论哲学家,泛神论者,主张上帝和自然同一。黑格尔对他的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iv卷,第31页以下。————第27页
18 黑格尔批评的是施特芬斯的说法。————第30页
19 在古代主张进化说的先驱是阿那克西曼德;黑格尔谈到流射说时,主要是指印度古代《世尊歌》中发挥的思想。在18世纪欧洲生物学发展史中,法国让·巴帕梯斯特·罗比耐(jean baptiste robi 1735——1820)主张,生物的变化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若尔日·布丰(georges buffon 1707——1788)主张,生物的变化是一种从复杂到简单的退化过程。黑格尔认为流射说与进化说都有片面性,而竭力维护歌德的变形说,主张在发展过程中进化与退化是结合在一起的。————第30页
20 “自然界里无飞跃”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法国雅克·蒂索(jacques tissot)的著作《对生命的真正探讨》(里昂1613年,傅尼尔本,第247页),后来见于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序言”(巴黎1704年,参看《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洪谦等译,北京1975年,第509页)和林奈的《植物哲学》(斯德哥尔摩1751年,第27页)。————第32页
21 威廉·特劳哥特·克鲁格(wilhelm traugott krug 1770——1842),德国唯心论哲学家,后康德主义者。黑格尔对他的批判,见《通常的人类理智是怎样看待哲学的————评克鲁格先生的著作》,原载《哲学评论杂志》,1802年,第i卷,第1期。————第33页
22 恩格斯关于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划分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10页。————第36页
23 “力能”原文为potenz,来自拉丁文potentia,意思为力量、能力、势力,表示自身能够如何,或能使他物如何。黑格尔的力能概念导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διναμις 概念。柏拉图用这个概念表示物质体现理念的消极能力;亚里士多德用它表示事物使自身或他物运动变化的动因、能力。我国过去把这个希腊文译为潜在、潜能、力能等等。鉴于黑格尔思想的来源,本书也将potenz译为“力能”。————第38页
第一篇 力学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i部分第1节;参看蓝公武译本,北京1965年,第49页以下。————第41页
2 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附说”ii中说:“绝对空间按其本性,与任何外在对象无关,永远保持不变,并且不动。”黑格尔批评了他把空间形式与物质运动割裂开的观点。————第42页
3 莱布尼茨认为空间绝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依赖于单子关系的秩序。见《人类理智新论》第ii部分第13章第17节以及他同克拉尔克(sclarke)的有关通信。————第43页
4 黑格尔这个论断不对。康德最初考虑过怎样解释物理空间的三维性问题。他在《关于真正度量活力的想法》(1746年)中提出了空间三维性与万有引力相联系的假设,指出“三维性的产生显然是由于现实世界的物体在相互发生作用时,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黑格尔对此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反之,恩格斯则在《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48页)中提到康德的这一富有成果的思想。————第43页
5 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以半径相等规定圆,黑格尔认为这个定义不完善,完善的圆定义是笛卡尔在其《几何学》中给出的。————第47页
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i部分第2节;参看中译本,第55页以下。————第48页
7 原文为chronos。黑格尔这里所说的显然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时间之神,而不是农耕收获之神。由于名字同音,奥菲士教徒往往把两者混淆起来。————第49页
8 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附说”i中说,“绝对的、真实的及数学的时间,按其自身并按其本性来说,在均匀地流逝着,与任何外在对象无关。这种时间也可以称为延续。”黑格尔批评了他把时间形式与物质运动割裂开的观点。————第50页
9 恩格斯对黑格尔这一观点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37页。————第58页
10 关于芝诺的运动悖论,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中译本,第272页以下)作了详细分析,强调指出运动的本质在于时空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恩格斯关于这一矛盾的论述,见《反杜林论》,吴黎平译,北京1960年,第123页。————第59页
11 见牛顿《光学》(伦敦1730年),第iii卷,第1部分,质疑28与31。————第60页
12 恩格斯对黑格尔关于吸引和排斥的辩证法观点的评述,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04页。————第62页
13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1974年,第185页以下。————第62页
14 见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的基本定律”。————第66页
15 这里批评的是牛顿。————第66页
16 牛顿派本杰明·洛宾斯(benjamin robins 1707——1751)研究了空气对炮弹的阻力,见他的论文集《炮学新原理》(伦敦1742年)。————第75页
17 路易-本杰明·弗兰开尔(louis-benjamin francoeur 1773——1849),法国数学家、力学家和地学家。————第76页
18 即v=gt。见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莱顿1638年),定理i,命题i。————第79页
19 约瑟夫·路易·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813),法国著名数学家。他在其《解析函数论》(巴黎1797年)中不用极限概念,而用代数方法建立微分学。黑格尔引证的这一章的标题是“论力学的对象·关于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关于直线、空间、速度和加速力的关系”。————第79页
20 即s= 1 2 gt2 。见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定理ii,命题ii。————第80页
21 弗列得里克·威廉·赫谢耳(friedrich william herschel 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他在其《论天空的结构》(柯尼斯堡1791年)中,遵照康德的设想,把自己观察到的两千个星云分为四大类,即不规则星云、星团、盘状星云和球形星云,以显示一种天体演化程序。————第85页
22 约翰·开普勒(johann kepler 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1)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对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绕太阳运动周期t的平方与椭圆轨道的长半轴α 的立方成正比,即t2 /α 3 =常数,此常数对各行星都相同,与行星的性质无关。前两条定律是在1602——1606年发现的,发表于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中;第三条定律是在1618年发现的,发表于1619年出版的《宇宙和谐》中。牛顿根据开普勒定律,进一步研究了致使各行星作轨道运动的作用力,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力的方向是沿两物体的连线方向,力的大小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gm1 m2 /r2 1,2 ,g为引力常数。————第89页
23 见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i卷,命题lxv,定理25;第iii卷,命题xiii,定理13。————第91页
24 第谷·戴·布拉赫(tycho de brache 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曾对行星运动作了大量精确观测,试图把太阳中心说和地球中心说结合起来。他的工作成果为开普勒提出自己的行星运动定律提供了经验材料。————第96页
25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推翻了地球中心说,建立了太阳中心说,认为地球和别的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但他仍然认为行星运动的轨道是圆形的,而运动是偏离圆心的。见《天体运动论》(纽伦堡1543年),第v卷,第4章。————第96页
26 开普勒在《宇宙和谐》(林茨1619年)里谈了他自己研究天体运动的经过。————第98页
27 黑格尔讲月亮无自转是不对的,因为月亮围绕自己的轴心转动,其周期等于月亮围绕地球中心转动的周期,即273昼夜。————第108页
28 安东尼·富克鲁阿(antoine fourcroy 1755——1809),法国化学家,热质说批判者。黑格尔转述的意思出自富克鲁阿在其《化学知识体系》(巴黎1800年)里关于消化过程所作的分析。————第110页
29 天体演化学至今还不能解释星距定律。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153页)中摘录了黑格尔的原话。————第111页
30 毕达哥拉斯首先企图用五个几何体,即四面体、正六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构成天体演化的基础。柏拉图在其《蒂迈欧篇》里论述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开普勒曾经研读柏拉图的这一著作,在其《宇宙神秘》(图宾根1596年)中借助于那五个立方体来论证星距定律。————第111页
31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天文学家力求按照波德数列0,3,6,12,48,96,192,去填补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空隙。1801年皮亚齐(gpiazzi 1746——1826)发现谷神星;1802年奥伯斯(holbers 1758——1840)发现武女星。天后星和灶神星分别发现于1804年和1807年。————第111页
第二篇 物理学
1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中从力学领域到物理领域的过渡相当于逻辑中从存在到本质的过渡。参看黑格尔《小逻辑》第112节,北京1954年,第250页以下。————第117页
2 关于光的论述,黑格尔在许多方面与谢林观点一致(参看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耶纳1799年)。在黑格尔看来,光是与有重量的物质对立的东西,借助于光的作用,有重量的物质变为可见的。如同自我设定非我,以便显现和扬弃自我本身一样,光也按其本性进行反射,把自身显现为一种他物,反映实在中的观念东西和观念中的实在东西。光在物质领域中的意义犹如自我在精神领域里的意义。————第118页
3 黑格尔重复了瑞士气象学家让·安得累·戴吕克(jean andré deluc 1727——1817)的观念。戴吕克在其《关于气象学的新观念》(柏林1788年)中认为,阳光本身并不热,只有阳光在物体内部与物质结合为热质,我们才有热的感觉。————第123页
4 雅克·亚历山大·弗朗索瓦·阿利克斯(jacques alexandre françois allix 1776——1836),拿破仑帝国的将军,后来寓居德国,从事科学研究。黑格尔这里援引的是他的《宇宙论,运动的初始原因及其根本结果》(巴黎1818年)。————第124页
5 牛顿提出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一种具有完全弹性的球形微粒大量地聚集成的,这些微粒以极大的速度作直线运动,只有在媒质发生变更时,才有速度的变化(见牛顿:《光学》,伦敦1704年)。黑格尔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间断性的片面假设。————第126页
6 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一种特殊的弹性物质————光以太————中进行的弹性机械波动(见他的《论光》,莱顿1690年)。黑格尔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连续性的片面假设。————第127页
7 埃梯恩·路易丝·马吕斯(étiene louis malus 1775——1812),法国物理学家,发现双折射的两束光线的相对强度与晶体的位置有关,从而发现光的偏振现象。见《关于结晶物质中光的双折射的理论》(巴黎1810年)。————第133页
8 原文为entoptisch,是黑格尔提出、歌德采纳的一个术语,用以标明光偏振时所得的光色。1817年7月20日黑格尔给歌德的信中写道:“使我欣慰的是您保存了这个名称,那是我仿照希腊文epoptisch想出来的”。————第133页
9 约翰·路德维希·海谋(johnn ludwig heim 1741——1819),德国地质学家。黑格尔这里援引的是他的《论昔日地球表面与今日月球表面的相似性》,原载《地学与天文学通讯月刊》,第vi卷,哥达1802年。————第136页
10 爱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 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1705年发现第一颗彗星轨道,预言其周期为75年,后来这颗彗星分别出现于1758年、1835年和1910年。————第139页
11 黑格尔用他的思辨方法,把“普遍性(a)——特殊性(b)——个别性(e)”这个三段式硬套到一切现实事物上,认为太阳、行星和彗星也构成这类三段式。————第140页
12 约翰·埃勒特·波德(johann ehlert bode 1747——1826),德国天文学家,柏林天文台台长,太阳与行星距离规律的发现者之一,这条规律的表达式为 4+3•2h 10 ,其中h可依次代入0,1,2,3等量值。————第141页
13 开普勒的这个思想是在其《宇宙和谐》第iii卷里详加阐述的。拉普拉斯认为,“开普勒借助于音乐和谐的规律,解释过太阳系的秩序。很明显,甚至从他成熟的著作来看,他都受了这些虚幻思辨的很大影响,以致他把它们视为天文学的生命和灵魂”。(《宇宙体系解说》,巴黎1796年,第ii卷,第263页)————第141页
14 见牛顿《光学》,第i卷,第ii部分,命题iii与vi;第ii卷,第i部分,观测14,第iii部分,命题xvi,第iv部分,观测5和8。————第142页
15 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恩格斯有过评述,参看《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00页。————第142页
16 亨利克·施特芬斯(henrik steffens 1773——1845),德国自然科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关于这种类比,可参看谢林《对我们的行星体系的特殊形成和内在关系的考察》(1802年,入《谢林全集》施劳特版,补编,第i卷)和施特芬斯《地球内在自然史论丛》(夫赖堡1801年)。————第143页
17 特奥弗拉斯图斯·博巴斯特·冯·帕拉采尔苏斯(theophrastus bombast von paracelsus 1490——1541),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他在其《论三种根本元素》(日内瓦1658年)中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三种元素————水银(或液体)、硫磺(或油)和食盐————组成的;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已在本书§316 “说明”有正确陈述。因此,这里的文字有问题。————第144页
18 与当时的化学家相反,黑格尔认为化学元素概念并不表现物质的质的特点,而是把物质性状归结为纯粹量的东西。他试图找到物质的质的特征,他的四元素说可以解释为对各种物质状态的质的描述。————第144页
19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纪元前492——纪元前432),古希腊哲学家,按照他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借“爱”与“恨”,由四种元素(火、气、水、土)构成的。黑格尔对他的详细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北京1956年,第317页以下。————第145页
20 让·巴帕梯斯特·毕奥(jean baptiste biot 1774——1862),法国物理学家。黑格尔引证的这部书是1816年在巴黎出版的。毕奥在书中吸收了盖-吕萨克根据大量实验所作出的结论,即气体体积随温度增高而膨胀。————第150页
21 黑格尔把火与水当作两种对立的元素,认为物体在火里是能燃烧的,在水里则不然。这种对立是不合乎科学的,因为在水里也能发生燃烧过程,例如钾、钠等等在水里的燃烧。————第153页
22 见亚里士多德:《天论》,268b。————第159页
23 弗利德里希·阿贝尔特·卡尔·格临(friedrich albert karl gren 1760——1798),德国化学家与医学家。黑格尔这里引证的书名应为《自然学说大纲》(哈雷1797年,第3版)。瑞士物理学家索修尔(hbde saussure 1740——1799)的看法,见他所著《论湿度测量法》(纳沙特尔1783年)。————第160页
24 格奥尔格·克利斯托夫·李希滕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 1742——1799),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语言学家和艺术评论家。柏林科学院以英国胡顿(jhutton 1726——1797)和瑞士戴吕克关于雨的成因的辩论结果为题,悬赏征文。齐留斯(jdozylius 1764——1820)写出《对戴吕克先生的雨论的检验》(柏林1795年),获得了悬赏。李希滕贝格随后写出《捍卫温度计与戴吕克雨论》(哥廷根1800年),批驳了胡顿的分解论,为戴吕克的转化论进行了辩护。————第160页
25 约翰·威廉·里特尔(johann wilhelm ritter 1776——1810),德国自然科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1801年发现紫外线。黑格尔提到的实验,见《伽法尼电详解》(耶纳1800——1805年),第ii卷,第1——54页。黑格尔与里特尔一起,反对卡文迪什于1781年已经确立的水的化学组成的定义,而认为水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它的正极变为氢,负极变为氧。参看1807年1月11日谢林致黑格尔的信和同年2月23日黑格尔回谢林的信。————第161页
26 亚历山大·冯·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德国自然科学家,曾与盖-吕萨克一起,对空气进行化学分析。黑格尔这里提到的研究结果,原载吉尔贝特(gilbert)编《物理学年鉴》第xx卷,第38——95页(哈雷1805年)。————第162页
27 威廉·爱德华·帕里(william edward parry 1790——1855),英国海军将领,对北极作过考察和研究。————第164页
28 英国科学家吕克·霍瓦德(luke howard 1772——1864)在其《论云的形态变化》(伦敦1803年)里详细地描述了云的各个类型。歌德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曾受过霍瓦德的影响。参看歌德:《按照霍瓦德的观点来看云的形态》,入《论自然科学》第i卷,第3分册(1820年)。————第168页
29 提图·李维(titus livius纪元前59——纪元后17),古罗马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记载过陨石雨。————第169页
30 黑格尔认为,与研究那种在自身之外寻求统一中心的物质的普遍个体性物理学相反,特殊个体性物理学研究在自身之内具有统一中心的物质,具体地说,即研究这种物质的纯粹量的关系(比重)、各个物质部分的关系的特殊方式(内聚性)和各个物质部分的这种关系本身(声音和热)。————第171页
31 见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第二章“动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里加1786年)。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上卷,北京1974年,第236页以下)已经讨论过康德的动力学观点。恩格斯关于康德动力学观点的评述,参看《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48页以下。————第175页
32 谢林:《全部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的体系》(1804年手稿),第147节:“磁作为运动的形式,相当于作为己内设定的形式的绝对内聚性。换句话说,积极地、生动地加以直观的绝对内聚性本身就是磁”。(《谢林全集》,施劳特版,补编,第ii卷,第252页)————第180页
33 黑格尔的声音说与物理学关于声音是物质微粒振动的学说相吻合。依照黑格尔的看法,如果说弹性是对物质微粒的外在性和独立性的否定,那么声音则是否定之否定,因为在振动中物质微粒同时保持着自己的凝聚性,不离开自己在振动物体中间的地位,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振动在时间上形成某种连续性,因而黑格尔认为声音是物质空间性向物质时间性的转化。————第188页
34 黑格尔关于金属发声,水和空气只能传声的说法,是与当时的物理学实验背道而驰的。————第191页
35 恩斯特·弗劳伦斯·弗里得里希·克拉尼(ernst florens friedrich chladni 1756——1827),德国物理学家,声学家。黑格尔这里提到的实验结果,见克拉尼的《声学》(莱比锡1802年),第107——108页。————第192页
36 毕奥:《物理学研究》,第ii卷,第4页。————第193页
37 朱赛佩·塔尔忒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他的《音乐论》(帕多瓦1754年)里说,他是在1714年发现这些不同的组合律音的。————第194页
38 关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律音与数量比例的一致性的问题,黑格尔曾作过详细叙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北京1956年,第238页以下。————第195页
39 在黑格尔看来,对称是可见的和谐,乐音是可闻的和谐。关于音乐与建筑的对比,参看黑格尔:《美学》,第i卷,朱光潜译,北京1958年,第99页以下。————第195页
40 格奥尔格·约瑟夫·弗格勒尔(georg joseph vogler 1749——1814),天主教神甫,德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从1786年到1789年在彼得堡和斯德哥尔摩工作期间,致力于制造一种自动风琴。成功以后,周游欧洲各地,进行了表演。————第202页
41 见里特尔:《一位青年物理学家的遗著残篇》,海德堡1810年,第ii卷,第225——269页。————第203页
42 约翰·巴帕梯斯特·冯·斯皮克思(johann baptist von spix 1781——1826),德国动物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菲力普·冯·马齐乌斯(karl friedrich philipp von martius 1794——1868),德国植物学家。他们二人参加了巴伐利亚政府组织的巴西远征(1817——1820),回国后写出了这部游记(三卷本,慕尼黑,1823——1831)。————第206页
43 原名本杰明·汤普森(benjamin thompson 1753——1814),受封爵号伦福德(rumford),从美国移居欧洲的科学家,在慕尼黑钻造炮膛时,发现热是金属分子的机械运动,从而支持了热的唯动说。黑格尔援引的这项实验,见伦福德1798年向英国皇家学会宣读的论文:《关于摩擦所生的热的起源的探讨》,入《伦福德全集》(四卷本,波斯顿1870——1875年),第i卷,第471——493页。————第207页
44 马尔克·奥古斯特·皮克泰特(marc auguste pictet 1752——1825),瑞士自然科学家。黑格尔提到的这项实验,可参看皮克泰特《物理学实验》(日内瓦1790年),第82页。————第208页
45 例如,荷兰物理学家彼得·范·马森布罗克(peter van musschenbroek 1692——1761)在其《自然哲学导论》(莱顿1762年)里认为,金属在被火煅烧时,重量有所增加,因此热是有重量的物质。后来随着化学的发展,热质又被认为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物质,例如,格临在他的《化学全书》(哈雷1787年)里认为,热质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物质,潜伏在物质里,燃烧时释放出来。————第209页
46 黑格尔还没有把热量和温度区分开;但这种区分早在1760年就已经由布拉克(jblack 1728——1799)作出。热量被理解为物体热能的总量,温度被理解为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第212页
47 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与研究那种在自身之内寻求统一中心的物质的特殊个体性物理学相反,总体个体性物理学研究设定起概念总体的物质,在这种物质中,重力中心已不再是物质所寻求的主观性,而是物质所固有的主观性。————第218页
48 黑格尔把总体个体性的发展划分为磁、电和化学过程这三个阶段,是对谢林的所谓“物质的构造”的继承和发展。参看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第iii章第iii节d和《先验唯心论体系》(北京1977年)第iii章第ii节c。————第219页
49 雅可布·尼古拉·莫勒尔(jacob nicolai mφller 1777——1862),挪威科学家,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援引的这篇文章是他在谢林的影响下写的,题为《论摩擦生热》。————第223页
50 耶雷米亚斯·本杰明·里希特(jeremias benjamin richter 1762——1807),德国化学家。黑格尔在这里引证的是他的《论提炼钴和镍的最可靠的方法》,原载盖隆编《新化学杂志》第xx卷(柏林1804年)。————第230页
51 安顿·布鲁格曼(anton brugmans 1732——1789),荷兰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他研究磁性时得出了这个结论。见他的《对磁性物质的哲学探讨》(弗兰耐开尔1765年)。————第232页
52 詹·汉德里克·范·施文登(jan hendrik van swinden 1746——1823),荷兰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他继续了布鲁格曼的磁性研究工作。见他的《对磁现象的数学理论探讨》(莱比锡1772年)。————第232页
53 在18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家们孤立地看待磁 、电和化学作用。19世纪初叶,戴维用实验证明化学亲和力可以归因于电(1801年),格罗杜斯发现盐类在水溶液中产生电离的现象(1805年),柏采留斯提出“二元电化基团”说(1812年),奥斯忒揭示出电和磁的相互作用(1819年),安培提出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定律(1822年),在这种情况下,认为磁、电和化学作用有同一性的观点就逐渐取得了胜利。黑格尔肯定了自然科学的这一重大进步,同时也指明它又跳到另一极端,忽视这些现象的差别。————第234页
54 保罗·爱尔曼(paul erman 1764——1851),德国物理学家,柏林大学教授。关于他用这套装置做的实验,见《关于奥斯忒先生发现的电磁现象的物理关系的概括说明》(柏林1821年),第7——36页。————第237页
55 原文为“im durchgang der bl!tter,dhin der kerngestalt”。前一概念是韦尔纳在其《论化石的外部标志》(莱比锡1774年)里提出来的,意思为“层理”或“叶片脉路”,用以表明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后一概念是奥伊在其《晶体结构理论》(巴黎1784年)时提出的,意思为“核心形态”或“解理核心”,也是用来解释晶体结构的。黑格尔在这里把韦尔纳与奥伊的概念等同起来了。————第241页
56 阿伯拉哈姆·哥特劳伯·韦尔纳(abraham gottlob werner 1750——1817),德国矿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岩石水成论创始人。————第244页
57 阿贝·勒内-朱斯特·奥伊(abbé rené-just hauy 1743——1822),法国矿物学家,结晶学奠基人。————第245页
58 雅可布·波墨以泛神论观点进一步发挥了帕拉采尔苏斯的这一学说。见他的《神圣本质的三条原则》(1619年)、《人的三重生活》(1620年)、《事物的征象》(1621年)和《伟大的神秘》(1623年)。————第246页
59 克里斯托夫·弗里得里希·路德维希·舒尔茨(christoph friedrich ludwig schultz 1781——1834),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柏林大学总监。曾对颜色理论发生兴趣,写过三篇文章。黑格尔这里援引的是他的《论生理学颜色现象》(1821年脱稿),歌德把它刊印于自己的《论自然科学》,第ii卷,第1分册。————第253页
60 维尔布洛德·斯涅尔(willebrord snell 1580——1626),荷兰数学家与物理学家,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折射定律。笛卡尔1638年在其《方法谈》“折光学”中从微粒说推出这条定律时,引用了斯涅尔的手稿。————第263页
61 光的双折射是丹麦物理学家巴赛林(ebartholin 1625——1698)于1669年发现光线通过方解石时产生的现象。惠更斯和牛顿研究过这种现象。在黑格尔时代,它是物理学中的难题之一,为马吕斯和菲涅耳(ajfresnel 1788——1827)进一步加以探讨。————第266页
62 见黑格尔1821年2月24日给歌德的信。————第267页
63 亚里士多德认为,光是体现于物质中的隐得来希,颜色是一种形式(光)与物质(暗)的统一。歌德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白色是原始现象,一切颜色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亮与暗综合而成的,颜色的性质依物体的驳杂成分和混浊程度而定。他同牛顿的争论是颜色视觉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场争论中,黑格尔站在歌德一边,反对牛顿的理论。恩格斯评论说,“黑格尔从纯粹的思想构成了关于光和色的理论,并且这样一来就堕入了普通市侩体验的最粗鄙的经验 里去了(虽然也还有一些道理,因为这一点当时还没有弄清楚),例如,他举出画家的色彩混合来反对牛顿。”(《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44页)————第269页
64 原文为“epoptisch”,歌德颜色学中的一个术语,用以说明接触透镜或振动薄片时因干扰而产生的有色圆圈。歌德关于这类颜色的定义,见他的《论颜色学》(图宾根1808年),第430节。————第271页
65 见牛顿:《光学》,第ii卷,第2部分,观察14。————第273页
66 毕奥试图把牛顿所说的光微粒的冲动解释为分子的转动或振荡,认为分子从右向左转动时,就出现紫色和蓝色光线,从左向右转动时,就出现红色光线。参看《物理学研究》(巴黎1816年),第iv卷,第499——542页。————第275页
67 牛顿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要使颜色学成为一门精确数学化的科学。他用两种方法测量颜色:(1)在棱镜光谱中确定色带宽度;(2)确定相互接触的透镜之间空气层的厚度。黑格尔嘲笑牛顿在颜色学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这是不对的。————第283页
68 光的衍射是意大利格里马第(fmgrimaldi 1613——1663)发现的。牛顿虽然在其《光学》里讨论过衍射问题,然而衍射理论是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1773——1829)和菲涅耳制定的。————第288页
69 原文为“paroptisch”,歌德颜色学中的一个术语,用以表示衍射产生的光谱颜色,有时也表示色散与反射产生的颜色。歌德关于这类颜色的定义,见他的《论颜色学》第391节。————第294页
70 见谢林《四种贵金属》(1802年),入《谢林全集》,施劳特版,补编,第i卷,第565——574页。————第297页
71 原诗见席勒:《大钟歌》,第v章,第167行以下。————第300页
72 黑格尔把电理解为一种在自身有对立关系的物质状态,就像反对声质说、热质说一样,反对把电理解为某种特殊物质。恩格斯关于黑格尔这一思想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88页。————第305页
73 克劳特·路易·伯叟莱(claude louis berthollet 1748——1822),法国化学家。在黑格尔援引的这部书里,伯叟莱认为“热质”与“电流质”是类似的,他试图证明它们的效应为什么常常是相同的。————第309页
74 18世纪末曾经流行过各种电质说。德国自然科学家卡尔斯滕(wjgkarsten 1732——1787)在其《通用自然知识指南》(哈雷1783年),第497节中认为,正电是充满火的纯气,负电是与弱酸结合起来的热质。黑格尔这里指的可能是戴吕克在其《关于气象学的新观念》(柏林1787年)中所坚持的“电流质”论。————第311页
75 格奥尔格·弗里得里希·鲍勒(georg friedrich pohl 1788——1849),德国数学家与物理学家,黑格尔派自然哲学家。————第316页
76 约翰·萨莫尔·特劳哥特·盖勒尔(johann samuel traugott gehler 1751——1795),德国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他所编的《物理学辞典》原来共四卷(莱比锡1787——1795年),后来由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学教授孟克(gwmuncke 1772——1847)加以增订,改为十一卷(莱比锡1825——1845年)。————第316页
77 汉斯·克利斯梯安·奥斯忒(hans christian oersted 1777——1851),丹麦物理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1819年发现电流能使磁针偏转,磁铁能使电流偏转,开始揭示了电和磁的相互关系。————第317页
78 见谢林:《动力学过程或物理学范畴的一般演绎》,原载《思辨物理学杂志》(耶纳与莱比锡1800年),第i卷,第1——2期。————第318页
79 里特尔认为,日蚀会使伏打电堆的功率减低。见《1804年2月11日日蚀时对电流的观察》,入里特尔:《物理学与化学论文集》(莱比锡1806年),第iii卷,第308——319页。————第327页
80 奥地利化学家温特尔(jjwinterl 1732——1809)认为,物质本身是不活动的,只有借助于两个相互对立的本原,才能变为活动的,而这两个本原的结合,又需要借助于某种媒介物质。他使用“物合”(synsomation,来自希腊文συν〔综合〕+σωμα〔物体〕)一词,来表示这个结合过程。参看他的学生舒斯特尔(jschuster 1777——1839)所著《温特尔的二元化学体系》(柏林1807年),第i卷,第447——450页。————第328页
81 温特尔曾经宣称,他发现了一种叫作andronia的物质,它是与氢结合成蛋白质的东西。后经富克鲁阿、伏凯林和伯叟莱鉴定,证明这种东西主要是由硅酸组成的。————第328页
82 这个故事出自威特鲁维(vitruvius)的《建筑体系论》,说希隆把金交给金匠做王冠,金匠用银偷换了重量相等的金,后来阿基米德根据浮沉原理进行鉴定,算出了王冠中金与银的比例。黑格尔的说法与历史的记载有出入。————第329页
83 让·达赛(jean d’arcet 1725——1801),法国化学家,曾用铋、铅和锡配制成十四种不同的合金,黑格尔这里提到的是其中的第十种。————第330页
84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黑格尔还没有完全从古代炼金术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他否认物质是由化学原子组成的,而把当时业已发现的许多化学元素归结为可以套用他的公式的三种元素:无差别的元素、对立的元素和个体性的元素。————第331页
85 约翰·巴托洛毛斯·特罗姆斯多夫(johann bartholom!us tromms-dorff 1770——1837),德国化学家。黑格尔这里援引的论述,见他的《化学大全》(埃尔富特1805——1820年),第iv卷,第235页。————第332页
86 路易·贝尔纳·吉顿·戴·莫尔沃(louis bernard guiton de morveau 1737——1816),法国化学家,燃素说的拥护者。他的这一假设是在他与戴索迈(cbdesormes 1777——1862)合写的文章《论两种固体碱的分解与组合》(入《国立研究院回忆录》,1802年,第iii卷,第321——336页)中提出的。————第332页
87 安都昂·罗朗·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1743——1794),法国化学家,确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参看他的《论金属在封闭容器中的煅烧过程》(巴黎1774年)和《关于燃素的回顾》(巴黎1783年)。————第333页
88 黑格尔把化学过程的进展分为两个方面,即化合与分解。他的所谓化合,是指过程从无差别的东西(氮、金属)出发,出现对立的东西(氧和氢、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而达到中性物质(盐);他的所谓分解,是指过程从中性物质出发,出现分解的东西,而回到无差别的东西。————第335页
89 延斯·雅各布·柏采留斯(jφns jacob berzelius 1779——1848),瑞典化学家,电化学理论创立人。他分析过两千多种化合物,以氧为标准,测定了四十多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他认为所有元素都含有正电极和负电极,但电量与强度不相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等而相互吸引,进行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的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对他的化学理论所做的评论,见《逻辑学》上卷,北京1975年,第392页以下。————第343页
90 黑格尔指的是谢林的公式主义。见谢林《动力学过程的一般演绎》第60——62节。————第343页
91 黑格尔在这里指的是19世纪初关于伏打电堆里电的起源的争论。他既没有附和化学论,也没有附和接触论。关于这场争论,可参看恩格斯的评述,《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94页以下。————第345页
92 这个问题是特劳姆斯多夫在其《化学大全》第iv卷,第117——119页讨论的。————第347页
93 见施特芬斯:《论矿物学和矿物学研究》(阿尔托纳1797年),第135——143页。————第348页
94 见里特尔:《物理学和化学论文集》(莱比锡1806年),第iii卷,第269页————第348页
95 见洪堡特:《关于刺激肌肉和神经纤维的实验》(柏林1797年),第i卷,第471——478页。————第349页
96 约翰·萨劳莫·克里斯多夫·施魏格尔(johann salomo christoph schweigger 1779——1857),德国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他的这一实验旨在证明温度的差异能引起电的差异。见他的《电流的结合》,原载《化学、物理学和矿物学杂志》,第vii卷第537页以下,第ix卷第316页以下。————第349页
97 威廉·海德·渥拉斯顿(william hyde wollaston 1766——1828),英国医生和自然科学家。黑格尔援引的是他的《关于化学生产与电力作用的实验》,原载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报告录》,1801年,第427——434页。————第349页
98 胡弗里·戴维(humphry davy 1778——1829),英国化学家,研究过用大量物质对组成电池的问题,由化学论转向接触论。黑格尔这里提到的实验,见戴维从1801年到1802年在《尼科尔森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特罗姆斯多夫在其《化学大全》第v卷第68页曾加以摘引。————第350页
99 季奥伐尼·阿尔迪尼(giovanni aldini 1762——1834),意大利物理学家,坚持伽伐尼的学说,反对伏打的接触论。黑格尔在这里援引的是他的《论伽伐尼电的理论和实验》(巴黎1804年),第i卷,第53——55页。————第350页
100 洪堡特:《关于刺激肌肉和神经纤维的实验》,第i卷,第78——79页。————第351页
101 伏打:《论各类不同的导电物质的接触所引起的电》,载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报告录》,1800年,第402页以下。————第351页
102 里特尔:《物理学和化学论文集》,第ii卷,第270页。————第352页
103 里特尔:《物理学和化学论文集》,第ii卷,第126——141页。————第354页
104 这句话是黑格尔从舒斯特尔的《温特尔的二元化学体系》转引的。————第357页
105 施特芬斯:《自然哲学的根本特征》(柏林1806年),第117页。————第361页
106 约翰·舒斯特尔:《温特尔的二元化学体系》,第i卷,第415——417页。————第361页
107 约翰·舒斯特尔:《温特尔的二元化学体系》,第i卷,第412——413页。————第361页
108 里希特于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了中和当量表。见他的《化学分析法基础》(布雷斯劳与希尔施贝格1792——1794年)第i卷。————第362页
109 黑格尔这里援引的是吉顿·莫尔沃给《方法论百科全书》写的“亲合力”辞条。见该书(巴黎1786年)第i卷第1部分,第535——613页。————第362页
110 弗兰茨·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 1758——1828),奥地利医生与人体解剖学家,骨相学创始人。黑格尔曾批评过他的学说里的糟粕,指出用颅骨断定人的性格和才能是荒谬的。参看《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1962年,第204页以下。————第365页
111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英国化学家与物理学家,现代化学理论的奠基人。黑格尔这里提到的道尔顿的结论,见《化学哲学新体系》(曼彻斯特1808——1827年),第i卷,第141——144页、第211——220页。黑格尔不了解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开辟了化学发展的新时代的伟大意义。————第365页
112 见戴维1806年11月20日的演讲:《论电的某些化学作用》。————第366页
113 黑格尔重复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把火与时间等同起来。参看《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北京1956年,第205页。————第370页
114 参看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122。《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1957年,第29页。————第376页
第三篇 有机物理学
1 自然界之划分为矿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起源于亚里士多德,17世纪贝斯勒(mrbesler 1607——1661)和寇尼希(ekφnig 1658——1731)曾加以传播。18世纪,林奈在其《自然体系》(莱顿1735年)中,林克在其《论自然界的发展阶梯》(罗斯托克与莱比锡1794年)中,也接受了这种三分法。在黑格尔的时代,生物学观点在地质学里居于支配地位,因此,他在采纳这种三分法时,把矿物界理解为生命过程的死骸或地质有机体。————第377页
2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ii部分,命题xlv和xlvi;贺麟译本,北京1959年,第78——79页。————第379页
3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3——67节;韦卓民译本,北京1964年,第12——31页。————第380页
4 原文为geognosie,来自希腊文γεω (γn )〔地,地球〕+γνσις 〔知识,学问〕。这个词在地质学家富克赛尔(jcfüchsel 1722——1773)和韦尔纳的著作中表示研究地球构造、地球演化的科学。————第386页
5 在18世纪末,关于岩石的起源火成论和水成论的争论达到了最激烈的程度。火成论观点的集大成者是英国地质学家詹姆士·赫顿(james hutton 1726——1797);他在他的《地球理论》(爱丁堡1795年)里详细说明了这一观点。水成论观点的集大成者是德国地质学家亚伯拉罕·哥特劳伯·韦尔纳(1749——1817),他在其《关于矿脉形成的新理论》(夫赖堡1791年)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第386页
6 见《马太福音》第xxiv章第35节,《马可福音》第xiii章第31节,《彼得后书》第iii章第4——10节,《启示录》第xxi章第1节。————第387页
7 约翰·哥特弗里德·埃贝尔(johann gottfried ebel 1764——1830),瑞士医生。他在《论地球的构造》(苏黎世1808年)中把地球视为一个巨大的伏打电堆,认为埋藏到地层里的一切形成物都曾经由此获得自己的生气。————第387页
8 见《伏尔泰全集》(巴黎1828年),第xlii卷,第227——244页。————第388页
9 密纳发即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丘必特即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她是宙斯和美蒂斯的女儿。在她出生以前,她的父亲已吞掉她的母亲,所以她从父亲的头部生出来。————第392页
10 原文为oryktognosie,来自希腊文ορυκτóς 〔采掘〕+γνσις 〔知识〕。这个词在18世纪表示研究化石的科学,后来被赖尔提出的“古生物学”所代替,就不再加以使用了。————第395页
11 见韦尔纳:《关于矿脉形成的新理论》,第2节。————第396页
12 施特芬斯关于原始岩层内的对立的论述,见他的《地球构造学和地质学论文集》(汉堡1810年),第205页。————第397页
13 埃贝尔:《论地球的构造》,第i卷,第63——64页。————第398页
14 黑格尔这里评论的是德国地质学家海谋的《图林根森林山脉的地质学描述》(三卷本,迈宁根1796——1812年)。————第399页
15 卡尔·格奥尔格·封·洛默尔(karl georg von raumer 1783——1865),德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和自然史学家。————第401页
16 弗里得里希·威廉·亨里希·冯·特莱布拉(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von trebra 1740——1819),德国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对哈尔茨山的地质、动植物化石作过重要考察,著有《岩层内部所见》(莱比锡1786年)、《采矿学》(莱比锡1789——1790年)。黑格尔引证的见解,见《岩层内部所见》,法文版,第246页。————第402页
17 施特芬斯:《自然哲学的根本特点》,第115——116页。————第404页
18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泰利士、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卢克莱修都主张生物是从非生命物质自然地产生出来的。在16世纪到18世纪,培根、笛卡尔和布丰都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苍蝇、蚊子和微生物都可以自然发生。从1668年雷蒂(fredi 1626——1698)做出否定自然发生的实验开始,自然发生说每况愈下,物种产生说占了上风。恩格斯关于自然发生说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51页以下。————第407页
19 “一切生命来自卵”这句话,一般认为出自哈维(wharvey 1578——1657)的《关于生物发生的实验》(伦敦1651年)。这部著作的卷首插画描绘了宙斯手里拿着的一颗蛋产生出一切生物,并附有“ex ovo omnia”〔一切来自卵〕的题词。————第410页
20 阿戴尔贝特·封·夏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 1781——1838),德国小说家、诗人和植物学家。1815年10月23日他与埃施绍尔茨(jfveschscholtz 1793——1831)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发现这种海樽。关于这一发现的说明,见他的《环球旅行记》(柏林1819年)。————第411页
21 卡尔·阿斯蒙德·鲁道勒菲(karl asmund rudolphi 1771——1832),德国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医学家,著有《生理学原理》(英译本,伦敦1825年)、《植物解剖学》(柏林1807年)等。————第413页
22 见谢林:《论世界灵魂》(1798年),入《谢林全集》,施劳特版,第i卷,第637页。————第421页
23 卡尔·亨里利·舒尔茨(karl heinrich schultz 1798——1871),德国植物学家和医学家。————第423页
24 见谢林:《自然哲学观念》(1797年),入《谢林全集》,施劳特版,补编,第i卷,第174——175页。————第424页
25 卡尔·路德维希·维尔德诺夫(karl ludwig willdenow 1765——1812),德国植物学家和分类学家,他的《草木学大纲》(柏林1792年第1版)当时流行甚广。————第425页
26 哥特弗里德·莱因霍尔德·特雷维拉努斯(gottfried reinhold treviranus 1776——1837),德国生物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著有《生物学或关于活自然界的哲学》(六卷本,哥廷根1802——1822年)和《有机生命的现象和规律》(两卷本,不来梅1831——1833年),坚持有机界进化的观念。————第427页
27 特雷维拉努斯这里援引的是德国医生胡弗兰德(chwhufeland 1762——1836)的论文《论岩黄蓍的运动和电对这种植物的影响》,原载《物理学和自然史新知识杂志》(哥达1790年),第vi卷第3号。————第427页
28 奥古斯特·皮朗·戴·康道勒(auguste pyrame de candolle 1778——1841),瑞士植物学家、形态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他在他的《植物学基本理论》(1813年)和《植物自然系统》(1817年)里认为,植物的亲缘关系不能用比较器官的功能的方法加以研究,而应该用比较器官的形态和发展的方法加以探讨,从而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做了准备。黑格尔提到的实验,见他在《物理学杂志》第lii卷上发表的文章。————第428页
29 西格门德·黑尔姆施泰德(siegmund hermbs!dt 1760——1833),德国化学家、药物学家。关于他的这项研究,见《论活植物冬季生热的能力》,原载《博物学最新发现杂志》(柏林1808年),第ii卷,第316——319页。————第428页
30 特雷维拉努斯提到的这项实验,见意大利自然科学家芬塔纳(ffontana 1730——1805)在《国外医学和外科学文献新杂志》(爱尔兰根1806年,第v卷,第2号)上发表的文章。————第429页
31 弗里得里希·卡西米尔·梅迪库斯(friedrich kasimir medicus 1736——1808),德国医学家和植物学家。他所作的这项观察,见他的《植物生理学论文集》(莱比锡1803年),第i卷,第29页。————第430页
32 亨利希·弗里得里希·林克(heinrich friedrich link 1767——1851),德国化学家、植物学家和康德派自然哲学家。他的《论自然界发展的阶梯》(莱比锡与罗斯托克1794年)涉及黑格尔《自然哲学》采纳的许多观念。他在《论自然哲学》(1806年)和《自然与哲学》(1811年)里,继续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许多哲学问题。他在晚年所写的《健全理性的哲学》(1850年),把经验归纳法视为掌握哲学真理的唯一可靠方法。————第431页
33 法国植物学家米尔贝尔(chfbde mirbel 1776——1854)在其《自然通史与植物专史》(巴黎1802年,第i卷,第263——264页)讲到法国植物学家德斯丰泰因(rldesfontaines 1750——1833)所做的这项实验。————第431页
34 原书名为《解释植物变形的尝试》(哥达1790年),后来以《植物的变形》为题,收入《论形态学》(斯图加特与图宾根1817年)。————第432页
35 德国植物学家罗特(awroth 1757——1834)关于仙莱属的定义,见他的《略论隐花水生植物研究》(汉诺威1797年),第33——36页。————第433页
36 奥贝尔·杜·佩蒂-图阿尔斯(aubert du petit-thouars 1758——1831),法国植物学家,他的著作资料丰富,但缺乏系统整理。在他的时代人们对年轮和新木质部的认识很差,他的解释带有想象性质。————第435页
37 关于这种繁殖方式,见德国医生阿格利科拉(gaagricola 1672——1738)的著作《有关乔木、灌木和花草的通用繁殖方法的试验》(累根斯堡1716年)和美国园艺家巴尔内斯(thbarnes生卒年代不详)的著作《果树与开花灌木的新繁殖法》(伦敦1758年)。————第436页
38 奥古斯丁·曼迪洛拉(augostino mandirola ——1661),意大利植物学家、园艺家。他用叶片繁殖柠檬、柑橘,见他所著《意大利花园与橘园》(纽伦堡1670年),第iii卷,第5章。————第437页
39 弗里得里希·约瑟夫·舍尔维(friedrich joseph schelver 1778——1832),德国植物学家、医生和自然哲学家。————第441页
40 赫尔曼·弗里德利希·奥滕里特(hermann friedrich autenrieth 1799——1874),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家。————第444页
41 这个比喻出自《一千零一夜》。————第450页
42 瑞典自然科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aeus 1707——1778),在他的《自然体系》里提出植物的人工分类体系。他把植物界分为24纲。前23纲属于显花植物,其划分是以雄蕊和雌蕊的特征为基础;第24纲为隐花植物。法国植物学家安都因·劳伦·戴·裕苏(antoine laurent de jussieu 1748——1836)在他的《处于自然状态的植物序列》(1789年)里提出植物的自然分类体系。他以胚胎的基本部分————胚层————为主要标志,把植物界分为15个纲,100个科。他描述了两万种植物,以有无子叶为基础,把15个纲合并为三大类:无子叶、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第452页
43 见舒尔茨:《活植物自然界》(柏林1823年),第i卷,第508——526页。————第455页
44 林克这里援引的是德国植物学家施普伦格尔(kpjsprengel 1766——1833)的《植物知识入门》(哈雷1802年),第88页。————第456页
45 罗伦茨·奥铿(lorenz oken 1779——1851),德国自然科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1816——1848年主编《伊西斯》杂志,1822年在莱比锡组织了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年会。他在他的代表著作《自然哲学教程》(耶纳1809——1811年)里试图系统地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但他的逻辑是浅薄的。————第457页
46 波纳文图拉·科尔蒂(bonaventura corti 1729——1813),意大利植物学家,摩德纳植物园园长。————第460页
47 乔梵尼·巴梯斯塔·阿米契(giovanni battista amici 1786——1863),意大利物理学家、植物学家,佛罗伦萨天文台长。————第460页
48 林克援引的试验,见德国林学家迈耶尔(fchfmeyer 1777——1854)所著《对植物发展、发育和生长的客观阐述》(莱比锡1808年),第49——50页。————第463页
49 林克援引的试验,见瑞士生物学家索修尔(nthde saussure 1767——1845)所著《植物的化学研究》(巴黎1804年),第104、109页。索修尔研究过二氧化碳的循环,研究过气与水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第474页
50 荷兰自然科学家黑尔蒙特(jbvhelmont 1577——1644)的实验,见他所著《医学初步》(阿姆斯特丹1652年),第xviii卷,第30节。————第476页
51 法国植物生理学家杜阿梅尔(hlduhamel 1700——1782)的实验,见他所著《论树木生理、苗木解剖和植物经济》(巴黎1758年),第ii卷,第198页。————第476页
52 德国生物化学家施拉德尔(jchkschrader 1762——1826)的实验,见他为柏林皇家科学院所写的悬赏征文,入《两篇论述各种谷物里的土质的真正性质和产生过程的得奖论文》(柏林1800年),第27——28页。————第476页
53 从17世纪末开始,植物学家通过实验证实植物有性别。维尔德诺夫这里提到的德国植物学家、柏林植物园园长格列迪奇(jggleditsch 1714——1786)的实验,见《皇家科学院沿革与艺术作品》(柏林1749年),第103——108页。德国植物学家卡尔斯鲁厄御园总监克勒洛伊特(jgkφlreuter 1733——1806)的实验,见他所著《关于植物性别的若干实验和观察的临时报导》(莱比锡1761——1766年)。关于德国园艺家埃克莱本(hjeckleben ——1778)在彼得堡所做的实验,可参看斯托尔平斯基《园艺家埃克莱本与圣彼得堡的第一个园艺学校》,1914年俄文版,第v卷,第409——435页。————第483页
54 拉扎罗·斯巴兰让尼(lazaro spallanzani 1729——1799),意大利自然科学家,在血液循环、消化过程、生殖生理方面有一系列发现。林克援引的实验,见他的重要著作《论动物和植物的产生》(摩德纳1780年),第iii卷,第305页。————第484页
55 尤利乌斯·邦台德拉(julius pontedra 1688——1757),意大利植物学家,支持马尔丕基(mmalpighi 1628——1694)的观点,否认植物有性别。————第488页
56 约翰·鲍欣(johann bauhin 1541——1613),瑞士医生、植物学家,曾经用了50年时间编辑他的巨著《植物通史》(伊佛东1619年)。舍尔维援引的是这部植物学全书论述无花果树的段落(第i卷,第135页)。————第489页
57 伽尤斯·普利尼(caius plinius 23——79),古罗马学者,著37卷本《博物学》。————第489页
58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灵魂的营养能力、吃食能力、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认为植物只具有第一种能力,动物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种能力,人则另有思维能力。见《论灵魂》ii,414a——414b。————第498页
59 关于感受性、应激性和再生这三种有机体功能,黑格尔继承和发展了谢林的观点。参看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第iii章,第2节。————第501页
60 约翰·亨利希·奥滕里特(johann heinrich autenrieth 1772——1835),德国医学家、生理学家。他在他的《生理学手册》(三卷本,图宾根1801——1802年)里试图摆脱谢林自然哲学对生理学的影响,竭力强调实验是这门科学发展的基础。————第506页
61 奥铿在耶纳大学的就职演讲:《论头盖骨的意义》(耶纳1807年)。————第508页
62 昂泰勒姆·巴尔塔萨·里舍尔兰德(anthelme balthasar richerand 1779——1840),法国医学家、生理学家。他的《生理学新原理》(巴黎1801年)流行甚广,出过十三版,有十七种外文译本。————第511页
63 马里·弗朗索瓦·格扎维埃·毕夏(marie françois xavier bichat 1771——1802),法国医学家、生理学家,组织学创始人。————第511页
64 德国物理学家爱尔曼发表在《物理学年鉴》上的这篇文章,题为《关于肌肉收缩的若干说明》,是批评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奈(william croone 1633——1684)的。————第513页
65 见舒尔茨:《活植物自然界》,第i卷,第534页。————第517页
66 黑格尔这里反对的是法国生理学家毕夏在其《普通解剖学》(四卷本,巴黎1801年)中所代表的观点。————第517页
67 萨木尔·托玛斯·封·索梅林(samuel thomas von sφmmerring 1755——1830),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黑格尔的引文出自他的《论人体构造》(五卷本,美茵河畔法兰克福1791——1796年),第iv卷,第83页。————第519页
68 见毕夏:《关于生和死的生理学探讨》,第1章,第7——8页。————第523页
69 毕夏在这里援引的论证,见瑞士生理学家阿尔布雷希特·封·哈勒尔(albrecht von haller 1708——1777)所著《人体生理学基础》(八卷本,洛桑1757——1766年),第iii卷。————第526页
70 约翰·阿劳伊斯·布鲁毛艾尔(johannes alois blumauer 1755——1798),奥地利诗人、讽刺家。黑格尔援引的故事,见《布鲁毛艾尔全集》(柯尼格斯堡1827年),第i卷,第137页。————第530页
71 朱利安·让·赛沙·莱卡勒瓦(julien jean césar legallois 1770——1814),法国医学家、生理学家。他认为脊髓与脑对心脏活动、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具有决定作用。他的主要著作为《论生命原则》(巴黎1812年)。————第531页
72 舒尔茨:《论生理学的视觉现象与颜色现象》,原载施魏格尔编:《化学与物理学杂志》,第xvi卷,第121——157页(纽伦堡1816年)。————第538页
73 伊格纳茨·鲍勒·维他利斯·特罗克斯勒(ignaz paul vitalis troxler 1780——1866),瑞士医学家与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批评的是他在谢林影响下写出的著作:《病理学与医疗学基础观念》(耶纳1803年)、《有机物理学研究》(耶纳1804年)和《医学理论纲要》(维也纳1805年)。————第543页
74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ii卷,第1章。————第545页
75 歌德援引的事实,见德国自然科学家福尔斯特的《环球旅行记》(伦敦,1778年),第184——185页。————第548页
76 见斯巴兰让尼:《论动物和植物的产生》,第i卷。黑格尔使用的是让·瑟纳比(jean senebier)的法文译本,书名改为《关于人和各种动物的消化过程的实验》(日内瓦1783年)。————第553页
77 皮耳士·斯密(pierce smith 1774——1796),英国动物学家。德国生物学家普法夫(chhpfaff 1773——1852)与社勒(pscheel 1773——1811)报导的是他的《鸟眼结构观察》,原载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报告录》,1795年,第ii卷,第263——269页。————第560页
78 柏采留斯:《人粪组成研究》,原载盖隆(afgehlen)编《新普通化学杂志》,1806年,第vi卷,第509——541页。————第566页
79 路易-尼古拉·伏凯林(louis-nicolas vauquelin 1763——1829),法国化学家,富克鲁阿的合作者。特雷维拉努斯援引的是他的《鸡粪实验研究》(载《化学年鉴》,1799年,第xxix卷,第1——26页)和他与富克鲁阿合写的《论海鸟粪》(载泰劳彻编:《哲学杂志》,1806年,第112——115页)。————第567页
80 约翰·弗里德利希·布鲁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 1752——1840),德国解剖学家、人类学家。黑格尔这里提到的观点,见他的《发育冲动与生殖活动》(哥廷根1781年)。————第568页
81 见法国生物学家若尔日·居维叶(georges cuvier 1769——1832):《按组织划分的动物界》(四卷本,巴黎1817年),第i卷,第47——55页。————第569页
82 哥特希尔弗·亨里希·封·舒伯特(gotthilf heinrich von schubert 1780——1860),德国医学家、自然史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他在《对生命发展通史的预测》(三卷本,莱比锡1806——1821年)里试图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发现。————第577页
83 雅可布·菲戴利斯·阿凯尔曼(jakob fidelis ackermann 1765——1815),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法医学家,加尔骨相学的批判者。黑格尔这里提到的研究,见他的《有机体的生命力的科学阐明》(两卷本,法兰克福1797——1800年)。————第577页
84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史》(iii,7,516b)中以有无红血作基础,把动物分为有血动物(胎生四足类、鸟类、四足和无足卵生类、鱼类)和无血动物(软体动物、软甲动物、昆虫、披鳞动物)。林奈在他的《自然体系》中提出动物的人工分类体系。他也以有血或无血为标准,把动物界分为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和蠕虫类。法国动物学家让·巴帕梯斯特·拉马克(jean baptiste lamarck 1744——1829)认为动物界有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摄食动物、感性动物和理智动物),以有无脊椎为标准,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前者又分为十个纲,后者又分为四个纲。居维叶则以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为标志,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关节动物和辐射状动物四个类型,认为所有动物都是这四个类型的趋异性变化,而且它们一经创造出来,形状就固定不变。黑格尔试图调和居维叶的原始类型说和拉马克的直线发展观,用自己的三段式把动物分为:a蠕虫、软体动物和贝壳动物;b昆虫;c脊椎动物————α 水生动物鱼类,β 爬行动物或两栖动物;γ 空中动物鸟类;δ 陆地动物哺乳类。————第581页
85 见居维叶:《四足类化石骨头研究》(巴黎1812年),第i卷,第58页。————第581页
86 见居维叶,前引书,第i卷,第61——62页。————第587页
87 见居维叶,前引书,第i卷,第62——64页。————第587页
88 弗勒赫尔·柯伊特(volcher coiter 1534——1576),荷兰解剖学家,比较解剖学创始人之一。————第588页
89 皮特·堪培尔(pieter camper 1722——1789),荷兰自然科学家、医学家。————第584页
90 见居维叶,前引书,第i卷,第64页。————第588页
91 来自希腊文εκ τóνυχων τóν λντα γιγνακειυ 。普鲁泰克认为这个谚语出自希腊诗人阿勒开,路西安说它出自雕刻家菲狄亚。————第588页
92 见居维叶,前引书,第i卷,第65页。————第588页
93 见拉马克:《动物学原理》,第i卷,第138页,第161——162页。————第591页
94 汉斯·阿道夫·歌戴(hans adolf gφde 1785——1826),德国医学家,写了一篇题为《评黑格尔关于疾病与医疗的本质的概念》的文章(载奥铿编:《伊西斯》,耶纳1819年,第1127——1138页),批评黑格尔的医学理论,黑格尔在这里对他的观点作了反驳。————第601页
95 希罗多德(herodotus纪元前484——纪元前425)在其《历史》第i卷第103——105章记载了赛格梯人入侵米太,说他们在劫洗了乌兰尼亚神庙以后,得了一种由当地女人而不是男人传染给他们的疾病。————第603页
96 约翰·布朗(john brown 1735——1788),英国医学家。按照他的体系,有机体的健康依赖于刺激和兴奋应有的平衡,有机体不能保持这种平衡,就会生病。正像兴奋不足引起虚弱病一样,兴奋有余则引起亢进病。他把健康与疾病视为一种显示兴奋程度的量的差别的状态,这种状态没有任何质的不同。黑格尔这里评论的是他的代表作《医学原理》(爱丁堡1780年)。————第611页
97 芬尼克斯(phφnix),埃及神话中的长生鸟,据说这种鸟每隔500年自行烧死,然后由灰烬中再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王造时译本,北京1956年,第114页)里说:“这不死之鸟终古地为它自己预备下了火葬的柴堆,而在柴堆上焚死它自己;但是从那劫灰余烬当中,又有新鲜活泼的生命产生出来”。————第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