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如何让别人帮你?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寻求他人帮助时,往往遭遇冷漠以对,这究竟是何原因?难道真的是他人太过冷漠无情吗?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联。
当我们仅仅以请求帮忙的方式去与他人沟通时,他人通常会产生排斥和防备心理,甚至表现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态度。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请求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并无直接联系,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付诸行动。
以一个常见的场景为例,在一个店铺里,有一群家长带着一群小孩,孩子们喧闹不止、四处奔跑。此时,如果工作人员直接对家长们说,店铺内不允许这样乱跑和大喊大叫,因为会影响其他顾客,那么几乎没有家长会真正在意,甚至可能会有无理取闹的回应,如“你凭什么管我们,你是谁啊!”然而,倘若工作人员换一种说法,表明地上有碎玻璃,是有顾客弄洒了奶茶,要小心脚下以免被扎伤。那么,这些家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第一时间拉住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继续乱跑,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跌倒受伤。
为何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用第一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对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任何利益上的损失,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在向他们提要求,这自然难以得到他们的响应。而第二种方式则明显触及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他们不听从,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风险的存在,就能迅速引起他们的重视。
由此可见,若想让他人愿意帮助我们,或者重视我们的想法,我们更多地需要思考如何将对方转变为“利益共同体”。只有让对方深刻认识到这件事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他们才会真正重视我们的想法和要求,而非仅仅是我们一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期望他人无条件地给予帮助。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立场和利益诉求。只有当我们能够找到彼此利益的契合点,建立起相互关联的利益纽带,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积极主动的回应与支持。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关注点,单纯地依靠情感或者道德的呼吁,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用智慧和策略,通过巧妙的沟通和引导,让他人认识到帮助我们也是在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总之,理解他人为何不愿帮忙的根源,学会将对方纳入利益共同体的范畴,对于我们有效地与他人互动、获得帮助和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需要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洞察,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尝试,以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一些在请求别人帮自己时,能让对方感受到真诚的方法:
首先,在表达请求时,要保持眼神的专注和坦诚,认真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重视。说话的语气要诚恳、真挚,避免浮夸或随意。
比如可以这样说:“真的很不好意思打扰你,我现在遇到了一个对我来说很棘手的问题,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来麻烦你。”
详细地说明自己的困境和需求,不要含糊其辞,让对方清楚地了解情况。例如:“我最近在做这个项目,遇到了[具体困难],我自己尝试了很多办法都解决不了,我知道你在这方面有经验,所以特别希望你能帮帮我。”
强调对方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表达出对对方能力或优势的认可和尊重。如:“我觉得只有你有这个能力和智慧来帮我处理好这件事,其他人我都不放心。”
表明自己会心怀感激,并且承诺如果对方帮忙,自己会有所回报或记住这份恩情。像这样:“如果你能帮我,我真的会非常非常感激,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同时,要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和回应,不要急于催促。比如:“我知道这可能需要你花些时间考虑,我完全能理解,不管你的决定是什么,我都感谢你听我说完。”
在对方答应后,再次真诚地表达感谢,让对方知道你是发自内心的。例如:“太感谢你了,你真的是帮了我大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