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风云之骑砍纵横 > 第43章 蔡家有女

第43章 蔡家有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东汉末年的洛阳,公元185年的春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为这座古都披上了一层温暖的春装。

    林羽,此时已是一名羽林军中的百夫长,身着威武战甲,眉宇间却透露出不同于寻常武将的儒雅与温柔。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除了紧握刀枪,更要懂得欣赏生活的美好,结交贤士,以期在未来的道路中得到助力,为自己的前程铺设坚实的基石。

    于是,在繁忙的情报搜集与军事训练之余,林羽常常抽出时间,漫步于洛阳的街头巷尾,享受这座古城的风土人情,期待与其中的名人雅士结交。

    他深知,在古代,人脉关系的重要性远胜于现代,而自己作为一名首都禁军的百夫长,虽然在洛阳这个大官云集的地方算不得什么显赫之位,但只要有心主动结交,定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过古都的每一条街道,带来了一丝丝的暖意。

    林羽,身着威武的战甲,眉宇间却透露出一种不同于寻常武将的儒雅与温柔。

    他漫步于市井之间,偶尔停下脚步,欣赏着路旁的景致,感受着这座古城的脉搏。

    午后,林羽独自一人来到了位于城南的“墨香轩”茶馆,这里是文人雅士汇聚之地,也是他偶尔放松心情的小憩之所。

    此时在洛阳的“墨香轩”茶馆内,一场文人雅士的聚会正在进行。

    林羽,这位羽林军中的百夫长,来到此地正是因为,因缘际会之下,他也受邀参加了这次诗会。

    茶馆内,文人们或三两成群,或独坐一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茶香,一派文雅景象。

    然而,当林羽踏入茶馆的那一刻,几位自视甚高的文人投来了不屑的目光。

    他们轻蔑地议论着,认为一个武夫怎可与他们这些文人才子相提并论。

    “看他那一身肌肉,哪里懂得诗书之趣?”

    一位蓄着长须的文人撇了撇嘴,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

    另一位戴着方巾的文人附和道:

    “是啊,武人粗鄙,恐怕连最基本的韵律都不懂,更别说吟诗作对了。”

    这些言论并未逃过林羽的耳朵,但他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愠怒,反而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

    他深知,真正的才华不需要用言语去辩驳,而是要用行动去证明。

    林羽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静静地品味着茶的清香,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

    与此同时,茶馆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着深蓝长袍,手持折扇,步伐稳健的中年男子步入。

    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眼神依旧锐利,步伐稳健,透露出不凡的气质。

    男子身后,跟着一位大约九岁的小女孩,她穿着一身淡粉色的襦裙,头上扎着两个俏皮的小辫。

    一双明亮的眼睛如同黑曜石般清澈,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显得格外可爱与灵动。

    她紧紧拉着男子的衣角,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那模样让人忍不住心生喜爱。

    诗会开始了,文人们轮流吟诵着自己的作品,或豪放,或婉约,各具特色,赢得了阵阵掌声。

    然而,当轮到林羽时,现场的气氛却变得微妙起来。

    几位文人交换着眼神,仿佛在期待着一场好戏。

    他们认为,这位武夫的吟诗,必定会成为今晚的笑料。

    林羽站起身,缓缓走到茶馆中央,他的举止从容不迫,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与武人身份不符的儒雅。

    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仿佛在聆听内心的声音。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声音如同山涧清泉,悠扬而深远: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的《春望》,一首描绘战乱年代人民苦难的诗篇。

    林羽的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与悲凉,仿佛将众人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林羽借着自己刚刚征讨黄巾军的经历,吟诵出这首诗,实在应景。

    同时把他那种既有武将烽火同时又带着儒雅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诗会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被这首诗深深震撼。

    那些原本带着嘲讽态度的文人,此刻脸上写满了惊讶与敬佩。

    林羽的吟诵,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更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羽林军中的百夫长,发现他的内心世界远比外表要丰富得多。

    “好诗,好诗!”深蓝长袍男子从座位上站起,鼓掌称赞,

    “林贤弟,你不仅武艺超群,更有此等文采,实乃难得之才。”

    林羽谦逊地笑了笑,抱拳回礼:“兄台过誉了,林某不过是略通一二,何足挂齿。”

    诗会结束后,蓝袍男子特意留下,欲与林羽深入交谈。

    他被林羽的才华与品性所打动。

    他缓步走来,微微颔首,向林羽示意,而小女孩则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盯着这位穿着战甲的将军。

    林羽见状,连忙起身,抱拳行礼:“在下林羽,现任羽林军百夫长,不知阁下尊姓大名?”

    男子微笑道:“在下蔡邕(yong),字伯喈,这位是我的小女蔡琰(yǎn),初次见面,多多指教。”

    (东汉女子 15岁, 男子 20岁 才有字,此时蔡文姬还叫蔡琰,后文为了方便阅读,不再纠结于这点)

    原来刚才深蓝长袍,手持折扇的男子便是东汉名臣,文学家蔡邕,

    说起蔡邕可能有人还不认识,但是说出他的女儿蔡文姬,估计就无人不晓了。

    听到了蔡琰二字,林羽心中一惊,目光转向了小女孩,心中不禁感叹。

    眼前的这个小女孩,正是后世著名的才女蔡文姬。

    他微微一笑,蹲下身子,用温和的声音说道:“小妹妹,你好,我是林羽。”

    小女孩似乎被林羽的亲切所感染,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奶声奶气地回答:

    “林叔叔好,我叫蔡琰,很高兴见到你。”

    林羽心中一暖,他深知蔡邕与蔡文姬未来的命运多舛。

    尤其是蔡文姬,一生经历了多次颠沛流离,最终虽得以归汉,但那段辛酸的经历,让林羽心中生出了一股强烈的保护欲。

    他暗自发誓,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这对父女,让他们的人生少一些波折,多一些幸福。

    蔡邕虽然已经年逾五旬,但岁月似乎对他格外宽厚,完全没有老态,寒暄过后便坐到林羽旁边。

    二人开始交流,从国家的治理理念谈到文学艺术的精妙之处,林羽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但他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理解,因此在与蔡邕的交谈中,总能提出一些新颖而深刻的观点,让这位饱学之士频频点头,赞许不已。

    蔡邕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温和地转向林羽,说道:“林贤弟,你我今日相谈甚欢,你的见解令老夫深感钦佩。

    尤其是你提及的治国理念,既能洞察历史,又能结合当下,实为难得。”

    林羽谦逊一笑,回应道:“蔡兄过誉了,其实我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造福一方百姓。”

    这时,小文姬好奇地插嘴道:“林叔叔,你说的‘治国平天下’,是不是就像书里写的那样,要让所有人都过得好好的?”

    林羽点点头,眼中满是温柔:“正是如此,文姬。治国者,首在安民,让每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蔡邕接过话头,看向女儿,语重心长地说:

    “文姬啊,你也要记住,无论将来你选择什么道路,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如同自己,这是做人的根本。”

    小文姬认真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

    林羽继续说道:

    “蔡兄,您对书法的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书法之美,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蔡邕微笑道:

    “书法,确实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心灵的抒发。正如你所说,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小文姬兴奋地问:“那林叔叔,你会不会写毛笔字呀?我想看你写。”

    林羽笑道:

    “文姬,这可难倒我了。我的字远不如蔡伯父的雅致,不过,若你不嫌弃,我愿意尝试一下,也许可以教你一两个简单的字。”

    在一番畅谈之后,临近黄昏离别之时,林羽不经意间吟诵了一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美好愿景。

    蔡邕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惊喜,随即抚掌赞叹:“好一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林兄不仅武艺超群,更有此等文采,实乃难得之才。”

    林羽谦虚地笑道:“蔡公谬赞了,林某不过是随口一诵,何足挂齿。倒是蔡公学识渊博,令林某佩服之至。”

    小女孩文姬在一旁拍手,兴奋地说:“林叔叔,你还会作诗吗?下次能不能教我写诗呀?”

    林羽看着文姬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心中一软,答应道:“当然可以,文姬,只要你愿意学,林叔叔一定教你。”

    夕阳西下,林羽与蔡邕父女依依惜别,约定他日再聚。

    而林羽,也因这一晚的诗会,不仅赢得了文人们的尊重,更意外地结识了蔡邕,为他今后的仕途与人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从那以后,林羽的名字在洛阳的文人圈中传开,他不再是单纯的武将,而是一位兼具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他的故事,成为了文人们茶余饭后的佳话,而他与蔡邕的相识,也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于世。

    林羽深知,他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势,但至少,他希望能够为蔡邕与蔡文姬的未来,带来一丝微小而温暖的改变,让这段历史,多一份温情与希望。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希望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

    自此之后,二人常有交流,友谊也逐渐加深,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蔡邕的心中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郁。

    他深知大汉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风云变幻莫测,自己或许难以幸免于即将到来的风暴。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望着窗外的月色,蔡邕的思绪总会飘向远方,那里有他最为珍视的存在——他的女儿蔡琰。

    一次深夜,蔡邕邀请林羽来到书房,两人相对而坐,桌上仅有一盏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着蔡邕忧虑的面庞。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情感:

    “林兄,你是我为数不多的知己,有些话,我只愿对你倾诉。”

    林羽静静地看着蔡邕,感受到了他话语中的分量,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汉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可能无法再为我的女儿遮风挡雨。”

    蔡邕的话语中带着难以言喻的痛楚,他望向林羽,眼中满是恳求,

    “如果有一天,我不幸遭遇不测,请你务必照顾好蔡琰,她是我的全部,也是我唯一的牵挂。”

    林羽心中一震,他深知蔡邕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在这个乱世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如同浮萍,任由波涛翻滚。他紧紧握住蔡邕的手,坚定地回答:

    “蔡兄,你放心,我林羽在此立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拼尽全力保护蔡琰,就如同保护自己的亲妹妹一般。你的话,我会铭记于心,直到最后一刻。”

    蔡邕闻言,眼中的忧虑稍减,一抹温暖的笑意浮现。

    他知道,林羽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的承诺,重于泰山。两人紧紧相握的双手,传递着无声的誓言,那一刻,他们之间的情谊,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醇厚。

    然而,谁又能料到,不久之后,蔡邕的预感竟成真,他不幸遇难,而林羽则肩负起了保护蔡琰的重任,那份承诺,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引领他在乱世中寻找光明,守护着那段珍贵的友谊和责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