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生辰(一)
第三百一十七章 生辰(一)
周景珦道,“母后,三弟已经问过四弟,四弟也说他对此事毫不知情。四弟与谢衍关系一向亲厚,若是他都不知道,兴许谢衍出征这事,可能就只有父皇知情了。”
“只是没想到父皇竟然如此袒护谢衍。”周景璃愤愤不平的说道。
“就是袒护这么简单?”皇后苦笑着道,“你们的父皇,是这么多年都一直在替谢衍隐瞒。否则,没有你们父皇的允许,他怎么能够出征,又怎么能够瞒天过海!”
“请母后指示接下来行动。”周景璃拱手道。
“如今,倒是看出了谢家父子在你们父皇心中的地位,所以,若是谁能得到谢家父子的支持,那就等于将那些兵权握在了自己手里。”皇后道。
“母后,谢衍与儿臣关系一向不错的。”周景珦道。
“你们关系好?能好得过他与你四弟的关系?”皇后问。
“儿臣与谢衍的关系,自然是比不过他与四弟的关系。”周景珦道,他一向不苟同谢衍的生活方式,虽然二人不是冰与火,但是,也没有太过亲近,都是表面上的和气而已。
“既然如此,他连你四弟都隐瞒,又怎么可能对你真心呢!”皇后严厉道。
她从小就培养周景珦要宽厚待人,却没有教导他如何耍弄心机,如今,这周景珦虽然谈不上简单,却没有七窍玲珑的心思和满腹的奸计。
在皇室而言,周景珦太过于坦率,赤诚了些。
“是,母后教训的是。”周景珦道。
“母后,那谢衍毕竟是外姓人,儿臣和二哥是亲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就算别人不帮二哥,儿臣却一直是站在二哥身边的。”周景璃立即表忠心道。
皇后欣慰的点点头,“幸好你还有你三弟帮着你。”
“母后,三弟与儿臣自小一起长大,感情自然亲厚,所以三弟当然是会帮助儿臣的。”周景珦笑容温和,声音里充满了愉快。
皇后也端庄得笑了笑,道,“都这么大的两兄弟了,说话还是小时候的口气,也不嫌难为情。”
无人仔细的观察她的笑容没有达到眼底,那眼底仍旧是一片冷冽。
“母后,儿臣不怕难为情,有对儿臣教养的母后,和自小维护儿臣的二哥,儿臣觉得甚是满足,你们都是儿臣的最亲的人。”周景璃带着感动眼神,真诚的语气,诚恳的说道。
周景珦只宽厚的笑着,不言语,不过那望着周景璃的眼神,真如兄长爱护弟弟那般关切。
皇后笑道,“璃儿的嘴巴就是甜,难怪当初在你小时候,你父皇一眼就看出了你的与众不同。”
“多谢母后夸奖。”周景璃笑容温润,还有几分孩子对母亲的那种眷念,“儿臣能有今日,都是母后教导的好。”
皇后笑了笑,道,“看着你们兄弟二人如此齐心实力,和睦共处,母后心里也是高兴的。等谢衍班师回朝,你们兄弟二人要多去他府上走走。”
“是,母后。”周景珦与周景璃道。
接着,皇后又与二人说了会话,便乏了,打发了二人离去。
谢衍的骤然岀仕,打乱了京城的许多的人的计划。
一切暗波涌动,从不曾停歇。
谢衍上奏言明,会在二月二十这一日抵到京城,而西晋的公主将会延后到达。
二月十四。
丞相府。
宋清歌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只因为这一日,是她十一岁的生辰。
好友裴贞儿和许君灿都来到陪她过生辰。
宋清歌是不记得她的生辰的。
她把她重生醒来的那一日,当做了真正的生辰。
西籽倒是记得,清早起来就去院子里小厨房给宋清歌煮了一碗长寿面,这才让宋清歌记起了她真正的生日。
过了没多久,沁宁院的丫鬟就去请宋清歌。
宋清歌一到沁宁院,老夫人连忙拉着她的手问,“歌儿,你可知今日是什么日子?”
宋清歌已经知道了是自己的生辰,便道,“祖母,今日是孙女的生辰。”
“你既然知道是自己的生辰,为何还穿得如此素淡?”老夫人嗔怒道,“这生辰,一年只有一次,可得穿得喜庆些。”
宋清歌浅浅一笑,生辰么,在去岁重生以前,前世今生,她都害怕过生辰,因为每年的生辰,厉如烟都会准确的记得,还将她带到老夫人的跟前,她就在那日,就一定会被老夫人责骂。
若是不幸被宋正风给瞧见,勾起了他的思念亡妻的情绪,她还要被呵斥嫌弃一番。
所以,生辰之日,对于她而言,从来不是美好的日子,而是噩梦之日。
即使在前世她嫁给周景璃以后,也从未享受过生辰的快乐。
今生,老夫人竟然记得她的生辰。
曾经,她痛恨老夫人厌恶她,冷漠她,可是,今日此时,她望着老夫人的笑容,有了几分真心。
“祖母,孙女的生辰不是整数,不重要。”
“生辰哪有不重要的?”老夫人似笑非笑道,“以前是祖母亏待了你,以后啊,祖母慢慢补偿你。”
她说完,又看了崔鸳一眼,崔鸳即可递过来一个盒子。
宋清歌目光落在华丽精致的盒子上,便知里面定不是俗物。
老夫人接过盒子,塞到宋清歌的手里,道,“歌儿,这是祖母珍藏多年的镯子,还是祖母的娘留给祖母的,今日,祖母就将这个镯子送给你做生辰礼物吧。”
宋清歌蓝瞳清亮,道,“祖母,这镯子对您有重大意义,孙女不能要。”她将镯子推回给老夫人。
“歌儿,祖母还能活万万年不成?”老夫人叹气道,“祖母没有女儿,你又是祖母最疼爱的孙女,所以,祖母将这镯子传给你,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祖母定然能长命百岁。”宋清歌轻声道,听着如此伤感的话,她没有再拒绝老夫人的礼物,“多谢祖母。”
“好,好,还是歌儿嘴最甜。”老夫人见宋清歌收下了镯子,笑容也变得更加和蔼。
也正巧在此时,有丫鬟进来禀报,说是院外有人要见宋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