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引蛇出洞2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
天边泛着淡淡的鱼鳞云,一缕缕紫红霞光穿透云层,洒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留下斑驳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气,微风轻拂,带来阵阵凉爽。
秦疏影自昏睡中醒过来。
睁开眼,见到的便是一身披银甲,墨发高束,身姿挺拔的女子从自己眼前打马走过。
她腰板挺直,长发随风飘扬。
脸上笑容灿烂,如春日暖阳,温暖明媚,让人见之心情愉悦。
身下坐骑是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身后白色披风染着红霞随风飘扬。
她的出现似乎打破了周围的宁静,议论声此起彼伏响起。
“这是哪里?我怎么在这里?”一个女人惊呼出声。
大概是没反应过来,又或许是没能从美颜暴击中回过神来。
总之,没人回答她。
过了一会儿,有人颤抖着声音问:“我们怎么会在这里?”
“小生也不知,昨晚究竟发生了何事?”问话之人身旁另一人颤声回答,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恐慌。
在场大多数人,都是这一届上榜的考生。
突然在野外醒来,环顾四周,试图找到任何熟悉的标志。
然而,却惊恐地发现,自己身处未知的环境。
周围除了同自己一般被人绑起吊在空中的同年,树木和草丛之外,一无所获。
有人惊疑不定提出猜测:“不知是不是有人故意将我等……带到此处来?”
没人回答她,大家都在试图回忆起昨晚的事。
昨天放榜,晚上,这一届上榜的考生们便相约在望月楼聚上一聚。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往后回忆,记忆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无法串联起来。
就在这时。
只见刚才骑在马背上,潇洒恣意、身披霞光的女子扬了扬手,示意安静。
待大家安静下来。
她露出一个安抚性的笑容,如神女降下爱怜般令人心颤。
这一集体恍神,也就没人在意,她的马背左侧,挂着一把古朴的青铜剑。
剑柄上镶嵌着翡翠,剑身在晨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她的马背右侧,挂着一把黑褐色刀鞘。
长刀被她紧握在手中,刀身上挂着一串串血珠,在晨光照耀下透露着丝丝缕缕诡异。
“诸位可是昨日上榜之人?”就在这时,她扬声问道。
底下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人说话。
大概是还在为她的美貌和气度恍惚,又或许是还没弄清楚事情原委,也就没急着回答。
在“神女”面前,大家都想保留几分颜面。
见没人回答,她又道:“诸位不必害怕,吾乃南王长女,圣上册封的玄竹女君。”
她三言两语讲清自己的身份。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洪亮有力,如仙音降临,只叫人听了心生敬意。
因此,依旧没人搭话。
“诸位不必担心,本君此行,正是奉圣上之命,来此解救。”大概以为大家在害怕,她又道。
她的眼神坚定明亮,仿佛能够看穿一切虚妄和欺骗。
举止间更是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仿佛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她都能从容应对。
她的出现,让原本惊慌失措的人们逐渐恢复平静。
众人抬头静候她安排。
她也没有让众人失望,用刀割断捆绑众人的绳索,让众人跟随她一起前行。
回京都的路上,她跟众人讲述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某几位世家女郎没上榜,私以为是出题之人的过错。
而这一届考题,则是由“梅兰竹菊”四位女君出题。
梅,即天梅女君;兰,即地兰女君;竹,即玄竹女君;菊,即黄菊女君。
前两位女君为女帝女儿,最后那位女君为平民派。
为了报复此四位女君,那几位世家女郎决定做一票大的。
她们买通得高楼的一众小厮,在此次上榜宴上下药,药倒一众参加宴会的人。
打算第二天找人到京兆尹处去报案,让四位女君丢面子。
听她这般讲述,众人心中更是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暗自将自己归于她的门下。
然而,回京之后。
众人发现,一切都是他们想太多了。
玄竹女君只爱游山玩水、舞刀弄枪,丝毫没有争夺王女之位的意思,更别提争夺帝姬之位。
女帝女儿、诸王王女,皆有争夺帝姬之位的机会。
诸王王女,即将来继承王位之人,有且只能同时存在一位。
看明白一切之后,那一届的上榜之人,这才纷纷死心。
大家各奔东西,各谋前程。
秦疏影不知道旁人作何想法,他一直都未曾忘记当年那个救下自己之人。
见他一副失神的样子。
斟酌一二后,陶文竹轻声呼唤:“秦大人,秦大人……”
见秦疏影还是没有反应,她换了个语气:“秦疏影!”
“嗯?”秦疏影挑眉,猛然回过神来,淡声问:“女君找我何事?”
见状,陶文竹松了口气,总算回过神来了,这是太疲倦了?
看来,引蛇出洞这个计划实施,迫在眉睫啊!
“咳咳,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陶文竹以手掩嘴轻咳,尴尬的移开视线,在秦疏影的注视下,她缓缓开口道:
“就是我有一个破局之法,想找你商讨一二。”
闻言,秦疏影凤眸微眯,眸底闪过危险之色,心生疑窦。
他深知她性格豪爽,直率坦诚,从不喜欢遮遮掩掩。
然而此刻,她却显得如此吞吞吐吐,犹豫不决,这与她平日的性格格格不入。
他不禁开始思考,是不是这个方法有什么隐情。
否则,她怎会变得如此心虚和吞吐。
面对秦疏影探询的目光,陶文竹眼神飘忽了一阵,吸了口气后,还是坚定地看向他。
“我想跟你说的方法,就是引蛇出洞之法。”
说到这里,她试探性发问:“你觉得怎么样?”
“宋大人跟你说的这个方法?”秦疏影没有回答陶文竹,只是面无表情问。
作者有话说:【同年】在古代指的是同一年考中科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