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以工代赈,解决黄河水患
另外,李景隆派出管家,对外宣布,大量收购蝗虫,这些都是名贵的药村。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蝗虫磨成粉末,可以作为中草药使用。
于是,老百姓到处捕捉蝗虫,无数的蝗虫消失了,全都被李景隆收购了。
李景隆再吩咐下人把蝗虫晒干,研成细末,再售卖给药材铺的老板。一箭双雕,李景隆不仅帮助朝廷解决了蝗灾的问题,而且,他也从中赚取了一大笔银子,实在是让他兴奋不已,就连晚上睡觉都笑醒。
然而,就在管家把大量的银子搬进曹国公府时,朱元璋早就察觉到了李景隆赚钱的方式,他不禁皱起了眉头。
毕竟锦衣卫作为情报机构,没有他们查不出的情报,只是李景隆最近的行为有点稀奇古怪,让人琢磨不透。
因为李景隆把赚到的银子,全部投入到了研究水泥上面,他聘请了十几个能工巧匠,又购买了附近两座石灰厂。
关于如何用石灰变成水泥?李景隆还是清楚地记得其制作过程的。
李景隆没穿越之前,他为了追求隔壁化学班的师妹,经常跑到化学班旁听课程,其中关于水泥的制作过程,让李景隆很是感兴趣,于是,他很认真地听完了整个课程,并用笔记下了整个过程,没想到,这些知识却在大明朝派上了用场。
于是,李景隆吩咐工匠,先把石灰在高温下燃烧,然后把砂和粘土混入到石灰石粉末中,倒入清水,放在空中之中,让其慢慢凝固,最终变成石灰石水泥。
虽然理论知识丰富,可是,实践操作没那么简单,李景隆不断地在失败中尝试。
失败乃成功之母!
李景隆经过九十九次的失败,终于在第一百次的时候,成功研究出了水泥,这是建筑行业的好材料。
正在这时,朱元璋把李景隆召进了皇宫,叹息道:
“李隆,自从蝗虫过境,庄稼全毁了,无数的老百姓成了流民,仅仅靠商人和乡绅豪杰捐款,这不是长久之计啊。”
“老朱,你别瞪鼻子上脸,什么麻烦都找上我。再说了,我每次解决了问题,你都只是在画大饼,承诺一次都没有兑现过。”李景隆心里嘀咕道。
可是,无论李景隆对老朱怎么不满,老朱都是皇帝,他当然不敢把这句话说出口。
“微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可乐,微臣愿意为陛下排忧解难,无论事情多么困难,微臣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李景隆恭敬地回答,以此证明他的忠心。
朱元璋等的就是李景隆这句话,马上追问:
“关于蝗灾的后续问题,那你有何妙计?”
“以工代赈!”
“何为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就是让灾区的老百姓,让他们用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朝廷修桥铺路,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么,就可以让灾民以务工的形式,参加劳动获取报酬,从而代替直接赈济。”
李景隆一口气把以工代赈的概念,向朱元璋解释完,差点没背过气去。
“以务工代替赈济。”朱元璋只用了一句话就概括了以工代赈的含义,果然是当皇帝的人,他马上就领悟了其中的妙处。
“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存在了两千年,从最早的大禹治理黄河,再到现在修建水利工程。每当黄河到了洪讯期,滚滚的洪水就会爆发,给无数的炎黄子孙带来无尽的烦恼,房屋被冲垮,良田被摧毁,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因此,微臣觉得,朝廷应该趁此机会大力修建水坝,以工代赈,让受灾区的老百姓提供劳动力获取报酬,只要朝廷和老百姓一起齐心协力,就可以解决黄河水患。”
“以工代赈,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解决了受灾区的就业问题,其次,治理了黄河。简直就是百利无一害。”
李景隆说完后,口渴了,他随意地叫一个宫水端来一杯茶,马上灌进了肚子。
“可是,大明朝修建水坝,以前用的都是石头,外面的黄土粘不稳,在洪水不断地冲击之下,过不了几年,就毁于一旦了。”朱元璋忧心忡忡。
“陛下,不用担心,可以使用水泥修建水坝,这是建筑的理想材料,修建的水坝十分牢固,坚不可摧。”李景隆微笑道。
朱元璋抚了一下胡须,疑惑地问道:“水泥是什么东西?”
眼见为实,李景隆懒得跟朱元璋讲废话,直接带朱元璋走出皇宫。
毛骧带着五十个锦衣卫暗中保护朱元璋,紧跟随在后面。
一群人来到了李景隆的水泥场。
毛骧看着一堵用水泥修建的围墙,他用宝剑乱斩围墙,可是,围墙纹丝不动。毛骧很是惊讶,他马上和四十个锦衣卫,一起用力推围墙,仍然推不倒。
眼前的这一幕,让朱元璋目瞪口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坚固的围墙。
随后,朱元璋马上给工部下圣旨,用水泥建造黄河四周的水坝,同时,让灾区的老百姓以工代赈,为朝廷提供劳动力。
灾区老百姓的庄稼没了,正愁着不知道如何度过这个夏季呢,现在朝廷给他们分配了工作,不仅提供一日三餐,而且有银子可以领取,干劲十足。
除此之外,李景隆又吩咐工部,在黄河两边植树种草。
树的根系可以紧紧抓住土壤,防止泥沙流失。
黄河四周的水坝修建成功后,住在黄河边的老百姓脸上露出了笑容。
老百姓为了感谢李景隆,在黄河水坝旁边的一块牌坊,盖上了朱元璋和李景隆的名字,牌坊是这样写的:
“洪武十五年,在英明的朱元璋皇帝领导下,曹国公之子李景隆提供水泥,大力修建水坝,解决了黄河水患,建立了无上的功德,利国利民!”
李景隆终于洗脱了纨绔子弟的称号,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美名,他走在大街上,甚至有个别胆大的姑娘,向李景隆抛绣球。
但是,李景隆可不敢接绣球,这是大明朝正盛的封建时代,倘若他接下了绣球,而没有亲自登门提亲,迎娶姑娘,那么,姑娘是会上吊的,让你内疚一辈子。
“人怕出名,再加上我这么帅,实在烦恼!”
李景隆自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