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河旧事 > 第97章 梁太守升职

第97章 梁太守升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岳老将军中秋节第二天就回了浦州,离开之前他叫来刘副总管,责令他务必护好农庄,此间诸多事项,保密为先,决不能把红薯、土豆的消息泄露出去。刘副总管自然晓得轻重,重重允诺了。赵敏却留了下来,说是要看着秋粮全部收割完毕后再回去。

    庄子上的饭食一直就是几个女人在做,人多了女人们忙不过来,百人队里面有当过伙夫的也来帮忙。不管是下地干活,还是训练,都是大量消耗体力的,所以庄子上的饭食首要任务就是管饱扛饿,不可能弄得多精细。哪怕是虞嫣红那样在三河居“进修”过的,在庄子上做饭也是讲求速度和数量,质量要求并不高。

    但是现在不行了,赵敏在庄子上暂住,哪怕再落魄,那也是当朝公主,天潢贵胄,伙食上不能乱对付,起码何参是这样想的。虽然赵敏说不要搞特殊,庄子上平时吃什么她就跟着吃一口,但是何参怎么会真的这么做,肯定的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当朝公主,又是浦州名义上的最高首领,开个小灶不过分吧?

    要说做饭,何参第一个想到的必须是东方醉,但是东方醉总不能在庄子上长期待着,三河居也离不开他。思来想去,何参就把虞嫣红从三河居进修班调了回来,专门负责赵敏的伙食。

    赵敏就这样带着彩云在三河农庄住了下来。住所是二当家按照何参的要求精心布置的,虽然仍是土坯房,但是里面的墙进行了粉刷,屋子里的桌椅板凳都是从黑风帮缴获的物资里挑了最好的。

    何参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赵敏真的是不在意吃住,尽管虞嫣红每天都给她开小灶,但是彩云也经常去大灶上拿些军士们的粗茶淡饭给自家主子。尽管住的是“豪华”土坯房,但是赵敏主仆二人并没有对这样的住所表示出任何的不满。

    另外,何参还发现,赵敏这些天表面上说是要盯着秋收,实际上却是和田火在秘密的鼓捣着什么。好几次何参忍不住拉住火大当家想问问他们究竟在鼓捣什么,田火狡黠的笑着让何参自己去问赵公子。何参这个无语啊,这家伙这么快就改投赵公子门下了?

    秋收要紧,百人队这段时间的训练暂停,全力支援三河农庄收割庄稼。另外,边军自己的军田也要秋收,岳老将军早早派人去帮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子上的粮食陆续成熟。八月底,红薯、玉米全部收完,十五亩红薯总共收获九万多斤!玉米因为还要晾干,暂时计算不出产量。何参提前让二当家他们搭起来一批木架子,现在架子上全部晾着剥皮编成串的玉米棒子,活像是在庄子上垒起来了一排排黄澄澄的墙。

    宋长耕面对这样的情形已经麻木了。这些天他每天都在震惊之中,三样他从未见过的农作物,产量奇高,不断颠覆着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认知。宋先生现在心里就一个念头,他一定要说服何参,把这些东西推广开来,这样天下就不会有饥馑,这样的天下才是古代圣贤代代盼望的天下啊。

    庄子上的秋收如火如荼,边军的命运也终于等到了结果。九月初,京中圣旨到了,不出意料,浦州边军裁撤,原来的一万亩军田作为现有浦州边军安置田,所有军户全部改为农户。另一边,合州边军新增三千兵额,同时负责浦州防务。不过这道圣旨里面没有提长乐公主,也没有提岳老将军,皇帝仿佛已经忘掉了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个老丈人。

    与浦州边军裁撤令同时下达的另一道是对浦州太守梁子瑜的调任令。梁太守因为此次议和过程中筹集物资得力,深受左相赏识。在左相的极力推荐下,皇帝最终同意梁子瑜出任户部侍郎。梁太守在调离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把浦州边军的安置田如数发还,这个发还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一万亩早已被各方面势力侵占的剩下不到两千亩了。

    梁子瑜今年三十有一,二十五岁便在浦州任太守。他当初到浦州上任,同年故交都认为浦州地处边境,边患频繁,一般都是被贬官员,才会“发配”到那里,因此这一去凶多吉少。不少人劝他找借口,装病拖一拖,等待更好的机会。梁子瑜年轻气盛,且初登龙门,殿试位列榜眼,天子门生,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心想着报效朝廷,皇命在身,顾不得旁人劝说,欣然上任。谁知到了浦州才发现情况之差,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原本下辖十一个县的浦州,由于常年受到边患影响,真正能控制的仅剩下两个县,与毗邻的合州相比,面积仅有前者的十分之一不到,富庶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堂堂一个州府,每年赋税还没有合州一个富庶县的多。梁子瑜一介书生,又无根基,在浦州最初的两年毫无存在感,上上下下都不把这个太守放在眼里,政令不出州府衙门,各级官员对他阳奉阴违。

    最初梁太守还气不过,觉得自己是一州长官,还能让一群下属左右,斗了几次,明里暗里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气,这才认清现实,虽然心中仍是不甘,但总算是学会了些柔软身段。

    到浦州第二年春天,发妻因为长期水土不服,病了几个月后不治亡故。之后,他经人牵线,迎娶了浦州富户马文德之女做了继室。马家原本是做粮食生意的,自从女儿做了太守夫人,生意开始扶摇直上,不出三年,变成了浦州头号富户。生意所涉也不仅仅是粮食了,毛皮、马匹、茶叶、丝绸都是马家的经营对象,甚至是官方管控的食盐和铁器也有染指。而且生意对象也从大宋本国,开始面向北漠、夜郎国、巴国、西域诸国。

    马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梁子瑜的官也越当越安稳。他借助马家的财力办事,马家借助他的太守招牌,双方各取所需,相互成就,密不可分。在浦州城男女老少眼里,马家和太守府就是一家子,马员外能当浦州州府半个家!

    这次和北漠人议和,摊派到浦州的物资自然是马员外一手操办。也正是因为浦州此次物资统筹迅速,在限定期限内超前五天完成任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它领了任务的州府,不是向朝廷哭穷,就是拒不接受任务,有的甚至还公然上书,要求皇帝严惩卖国贼子。皇帝对这些人自然是严厉的训诫一番,还罢免了三个闹得最凶的州的太守,这才把这股“歪风”镇压了下去。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浦州虽然贫瘠,但其太守一心为朝廷解难,为皇帝分忧的举动令左相甚为满意,数次在皇帝面和朝堂上对梁子瑜大加夸赞。皇帝通过左相的多次提醒,也才想起当年这个青年才俊来,于是龙心大悦,正好户部侍郎告老还乡,皇帝当即下旨,由梁子瑜接任。

    太守府书房内,马员外很随意地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手里拿着端着茶盏,双目微眯,不知在想些什么。书桌后,梁子瑜正在看一封书信,许久,他将信笺放回信封,收好,看了看自己的小舅子,开口道:“我已经命人将名下的铺子都转出来了,你这两天安排人接收一下。这几年我在浦州也没置办多少产业,此次进京,场面上多少需要打点打点,这几个铺子你先给我支一万两银子吧。等我在京城安顿好,你再派人过去,我在户部,官面上还是能给你开店照顾一二的。”

    马员外闻言放下茶盏,想了想,开口道:“这几个店铺我今天就安排人接管,京城的事情等姐夫你站稳再说不迟。另外,这次你们进京,我和父亲商量过了,给你带上五万两,这几个铺子还是记在姐姐名下,每年的进项跟着年礼一并送到京城。”

    梁子瑜心中震惊,自己老丈人和小舅子这次出手这么大方,出乎自己的意料。他本想着这次进京,带着一万两去打点应该够了。毕竟自己是从浦州这个穷地方出来的,身上银子太多反而遭人猜忌。这次升任户部侍郎应该已经引起很多人眼红嫉妒了,况且自己是怎么升上来的,朝廷上下心知肚明,不遭人记恨是不可能的。因此,梁子瑜打算低调行事,见见座师和几个从前故交就行了。自己老丈人和小舅子这一手几乎就是把大半个马家给他了,这让梁子瑜有些感动。马家是商户不假,在大宋,士农工商,等级森严,商户地位低微,在官面上说不上话,因此必须寻求官场上的靠山才能存活。浦州城里,他梁子瑜就是马家最大的靠山。现在他这个靠山要离开,虽说马家是他的妻家,今后还会继续照拂,但天高皇帝远,马家的根基在浦州,他远在京城,县官毕竟不如现管啊。马家现在这么做,难道是要向京城发展?梁子瑜心中暗忖,心道小舅子和老丈人要是有这个想法也未尝不可,自己在京城多少能照应一二,相互之间也是一种助力。

    不等梁子瑜询问,马员外继续说道:“这五万两是老爷子的意思,他就这么一个女儿,另外,我那一双外甥外甥女也是老爷子的心头肉,你们一去京城还不知道今后能不能再见面,只说是让姐姐多带些银子傍身。”

    说到这里,马员外似乎也有一些伤感,剩下的话便不再说下去了。

    梁子瑜亦是一阵沉默,转而笑道:“岳父大人对我们夫妻之心,子瑜铭记在心。只是老人家却是多虑了,此去京城虽远,但是我们抽空一定回来看望他老人家。”

    正事说完,二人聊了几句闲话,马员外便告辞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