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岁月流水账 > 2024-05-06 我们走在当年回家的小路上

2024-05-06 我们走在当年回家的小路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2024-05-06 星期一 晴

    五一回老家,想带着大阡阡走走我小时候的上学路。

    好像,每座县城,都会有所实验小学吧。

    实验小学的小门儿口。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每天的零花钱只有两毛钱。小学学校的小门口有四个卖杂货的小摊位,每次放学,小孩子们都会挤在这里,选购自己喜欢的玩意儿和零食。记忆中,有一毛钱一块儿的带香味儿的小橡皮,有一毛钱五个的七彩玻璃球儿,有一毛钱一大张的烟火匣儿,一毛钱一小袋儿的无花果丝儿,五毛钱一袋儿的黄色包装袋儿的“五鲜伊面”(那时候这个五鲜伊面是买不起的,因为每天只有可怜的两毛零花钱),还有两毛钱一根儿的“下蛋笔”……

    夏天的时候,艳阳高照,一毛钱买一个大冰袋儿,冻得倍儿瓷实的那种,攥在手里,冰爽无比,舍不得把它敲碎,咬那么一个小口儿,就那么一下一下的嘬,嘬地那一大块儿冰都没有了甜味儿。有时候上课了,但是冰袋还没有吃完,我就把它放在桌斗儿里,趁老师不注意,再嘬上一口,下课了,接着享受。那时候,一个冰袋儿能叼整整一个下午。最后,整个冰袋终于都吃完了,还要将这个袋儿吹得鼓鼓地,放在地上,缓缓抬起脚,猛地一脚将其踩爆!

    现如今,这个校门口早已经被堵死,那四个小摊儿也随着这个门儿口的消失而消失了。这个小门儿的四周,长满了杂草,各种杂草,这里我就不废话了,杂草不是重点。

    以前,放学回家,有三条路可以选择。这三条路,各具特色。

    第一条路,我们称之为“小胡同”,在这条路上,要穿过一条七扭八歪的小胡同,这条胡同里,有一个被我们叫做“公共厕所”的小地方,这是三座房子由于建造上的巧合,恰好围成了那么一个不足半平米的小地方,三面环墙,然后又有人用木板将剩下的一面做了个门。哎,这就导致我们每次放学经过这里,小伙伴儿们都会钻进来,好几个人在里面挤着,褪下裤子,一起撒上一大泡尿,那时候大家总会比谁尿的高。

    再往里拐,还会有一座民国年间的老房子,一直没人住,青砖砌成,房子很高,后墙靠在一座高高的土堆儿上,墙上开了个窗户,玻璃早就不知被谁敲碎了。那时候有个传说,说这座房子里死过人,有个人被砍了脑袋,血流了一屋子。我和我的小伙伴经常提心吊胆,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地扒着这个窗户往里看,每次只要看上一眼,就会有人喊一嗓子:诈尸啦!然后我们撒丫子就跑,重重的书包在肩膀上一颠一颠地,很有节奏,这节奏,仿佛就在昨天。

    继续往里走,会出现一座二层的小别墅,那个时候,我们都叫他“小洋楼”,现在看来,这个“小洋楼”一丁点儿都不“洋”,只不过是座二层的楼,铁焊的楼梯裸露在楼的外侧,每次经过这里,总是会飘出香气扑鼻的炒菜味道。那时候这座“小洋楼”的楼体上,被爬山虎紧紧的包裹着,真漂亮。我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转来了一名新同学,叫什么忘记了,他总是用数学课本擤鼻涕,擤完之后还总让我们看,还附带讲解:什么这是上火之后的鼻涕,这是感冒之后的鼻涕,这是流完鼻血之后的鼻涕等等,整整一本儿数学书,都是两页一对儿,两页一对儿的,竟然成了那个家伙的向我们炫耀的战利品,恶心的不得了。也许就是因为太过恶心,我的大脑选择性地将这个恶心的家伙的尊姓与大名彻底删除了,又也许他就是因为太过恶心,才被之前的学校开除了。再后来,我竟然在一次回家时候,看到他出现在“小洋楼”的楼梯上,他说这就是他家。我去,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头脑中一下子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一位漂亮的阿姨正在炒菜,香气依旧扑鼻,这时,我这个同学突然冲了出来,大喊一声,妈妈,菜里面应该加上一点儿我的鼻涕作为作料,然后朝着炒菜的锅使劲儿擤出了一大管儿上火后带着血丝并且青绿色的鼻涕,那位漂亮的阿姨,一边微笑着,一手将锅中的菜和鼻涕均匀混合,一手抚摸着我这位同学的头,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你长大后,一定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对了,我想起来了,我这位同学就叫“何栋梁”。

    第二条路,相对于上一条路而言,我们称之为“大马路”。大马路,是最远的一条回家的路,走的次数最少,可是偶尔走一下,确实挺不赖。这条路,要穿过当时小县城最宽的马路,这条路上,有许多的铁匠铺,我们可以在路上捡一些铁皮,铁钉玩儿。有时候,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一小截儿钢管儿或者钢筋,这在当时可算是宝贝了。那个时候,胡同里有个叫龙哥的小伙伴儿,他还会在腰上拴上根绳儿,绳儿的另一头系上半块儿吸铁石,然后在这些铁匠铺门前溜达一下午,吸铁石上就会吸满铁钉、铁屑、铁皮儿等等。天黑前,龙哥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废品回收站,将吸铁石上的战利品换成人民币。

    经过众多铁匠铺,要拐进一条小胡同,这条胡同倒没什么特别,但是穿过胡同后,会有一条小河,我们称这里为“小桥儿”,可是这里并没有所谓真正的桥,只是几块儿大石头和青砖碎瓦胡乱搭起来的高于水平面儿的“垫脚石”罢了。那时候,河里的水还不臭,我总会蹲在这些石头上,目不转睛地往水里瞅,不一会儿,就会有小鱼或者小虾出现。将手放进那清澈的河水中,感觉好奇特,清凉的不得了。记得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叔叔家的弟弟上一年级,有一次放学,天都很晚了,可是弟弟还没有回家,爷爷和叔叔就跑出去四处寻找,我说,我可能知道他在哪,然后就带着父亲到“小桥儿”去找,果不其然,弟弟在“小桥儿”边儿蹲着,聚精会神,一本假正经地为他当时喜欢的女生捞漂进水里的鞋。

    现在“小桥儿”早已随着小县城的“现代化”进化成了垃圾山,真讽刺。

    第三条,算是一条剑走偏锋的“神奇道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开发出来的,用作探险的道路。这条路,原本不是路,只是因为我和我的小伙伴把人家的墙踹了个大窟窿,才出现了这么一条路。这条路算是回家的捷径,距离最短,但也最为惊险。要想走这条路,首先要混进我们县的广播电视局大院儿,这个大院儿有个门卫,我们需要等到他不在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快速潜入大院儿,如若在这期间被任何一个在大院儿里上班儿的人瞅见,都会被直接轰走。成功潜入之后,还要弯着腰,轻手轻脚地走过一大排平房,这平房都是在广播电视局大院儿上班的牛鬼蛇神的休息室,在这期间依旧要保证不被任何人发现。再之后,就是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要屏气凝神,将所有气力集中在脚上,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儿,将牛鬼蛇神刚刚垒好的砖墙一脚踹塌,然后呼啦一下子,穿过墙洞,撒丫子四散逃跑,各回各家。

    现如今,这条路是再也体验不了了,广播电视局大院儿被房地产商挤兑的,只剩下了一栋小楼,那个阔气如土豪的广播电视大院儿早就消失在林立的“经济建设”中。

    当年回家的小路,早已不是记忆中那充满童趣的田园风光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处都在崛起的粗制滥造的楼房。再也没有记忆中那一幅幅鲜活的面孔,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熟悉,苍老,麻木的面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