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我本淮右一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元朝末年时期。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1日)。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穷困苦,地位低微的农民家庭之中。
他家徒四壁,生活十分艰难,常常面临着饥饿和贫困的威胁。
虽然父母辛勤劳作,但收入微薄,仍旧难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朱元璋从小就深知生活的不易。
突然!
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
【一句建元洪武,洗刷了汉人几百年屈辱!
评论1:“这是一个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帝王!”
评论2:“难度也是最高的吧,纯白手起家,没读过兵法,没人教御人术,25岁才从军,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当上皇帝(大拇指)”
评论3:“自古能军者,无人出李世民之右,其次则朱元璋耳!”
评论4:“朱元璋收复了丢了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评论5:“要是没有朱元璋,那汉族可就无了。老朱之前的汉族大一统可是唐初的时候。”
评论6:“他要是知道朱祁镇的战神事迹,他得被气活过来(狗头)”】
朱元璋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他只当自己是太饿了。
除了朱元璋一头雾水以外,这时的元朝廷也还不知道,他日后会成为诛元璋。
……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
濠州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大地干裂,寸草不生。
农民们望着枯黄的庄稼,心中绝望。
然而,祸不单行。
次年春天,一场严重的蝗灾席卷而来,遮天蔽日的蝗虫无情地吞噬着仅存的一点绿意。
瘟疫也悄然蔓延开来,犹如恶魔一般侵蚀着人们的生命。
在这场天灾中,朱元璋的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短短半个月内,他的父亲,大哥和母亲相继离世,家庭的顶梁柱瞬间崩塌。
年仅十几岁的朱元璋和二哥相依为命。
但家中贫困至极,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更别提购置一块合适的墓地来安葬亲人。
后来的朱元璋回忆起当时的惨状,满脸都是悲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就在他们陷入绝境之际,邻居刘继祖赠予了他们一小块坟地。
兄弟二人赶忙找来几件破旧衣物,把父母的遗体包裹起来,将他们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这一刻,朱元璋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
为了生存下去,朱元璋不得不与他的二哥,大嫂还有侄儿分别。
各奔东西,寻求一线生机。
他们泪流满面地道别,怀揣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踏上了各自的逃亡之路。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闯荡,去寻找新的希望。
而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成为了朱元璋人生道路上难以磨灭的印记。
朱元璋走投无路,犹如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毅然前往皇觉寺。
他决然地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侣。
自此之后,朱元璋便开始了他在寺庙中的清苦生活。
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默默地拿起扫帚,仔细清扫着寺庙的每一个角落。
而后,虔诚地上香敬佛,敲响古老而庄重的铜钟,击响鼓声,以此传递着对佛祖的敬意和祈愿。
不仅如此,他还要负责烧饭洗衣等诸多杂务,忙碌不停。
尽管朱元璋尽心尽力,但他仍然时不时遭受严厉老和尚的斥责与责难。
好景不长,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不久后,当地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寺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住持无奈之下只得遣散寺内的和尚,让他们各自外出云游化缘,以求渡过难关。
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此时也不得不离开他暂时安身立命的寺院,开始了四处漂泊,托钵行乞的生涯。
他背负着简单的行囊,踏上未知的旅途,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面对未来的种种艰难险阻。
……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
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东经鹿邑,亳州。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
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在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外云游的三年,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
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
朱元璋也接触到了这样的宣传。
……
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 年)五月。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州毅然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他们的士兵们以红色头巾为标志,自称为“红巾军”,并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这股起义浪潮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
紧接着,徐寿辉在蕲州崛起,李二、彭大、赵均用也在徐州发难。
短短数月间,各地纷纷响应,义旗高举,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元斗争就此展开。
翌年(公元 1352 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的土豪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众人结盟起兵。
数万百姓闻风而动,踊跃加入起义大军。
郭子兴聚众焚香,成为了当地白莲会的领袖,他的威望日益升高。
二月二十七日,郭子兴所率领的起义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濠州城。
郭子兴顺势自称元帅,声名远扬。
此后,他据守濠州,军令严明。起义军声威大振。
这时,朱元璋收到一封来自儿时伙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加入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
正当朱元璋犹豫不决之际,一个消息传入他耳中。
他的师兄悄悄告诉朱元璋,有人已经得知了这封信的存在,并计划告发他。
朱元璋陷入沉思。
如果不去投靠郭子兴,一旦被人告密,他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但如果决定前往,前方等待着他的又会是怎样未知的命运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踏上了投奔郭子兴的道路,成为了一名红巾军战士。
那一年,朱元璋正值二十五岁,年轻而充满朝气。
……
至正十三年(公元 1353 年)六月中旬。
朱元璋怀揣着雄心壮志回到故乡招募士兵。
当同村和邻乡的人们听闻朱元璋已成为红巾军的头目时,纷纷踊跃报名投效。
朱元璋的威望如日中天,很快便成功招募到了七百多名士卒。
带着这支新招募的队伍,朱元璋满怀信心地返回濠州。
郭子兴欣喜若狂,立刻提拔朱元璋担任镇抚一职。
从此,朱元璋开始在郭子兴的麾下崭露头角,逐渐展现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
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通往帝王之路的重要起点。
……
至正十五年(公元 1355 年),朱元璋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战略要地——和县。
这场胜利让朱元璋声名远扬,也让他成为了郭子兴麾下备受瞩目的将领。
郭子兴深知朱元璋的才能与潜力,于是毫不犹豫地任命他为总兵官,并委以镇守和州的重任。
一天,朱元璋如同往常一样,在城中巡查民情。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稚嫩的哭声。
朱元璋心生好奇,顺着声音寻去,只见一个年幼的孩子孤零零地站在路边哭泣。
朱元璋快步上前,轻声问道。
“你为何哭得如此伤心?!”
小男孩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朱元璋,哽咽着回答道。
“我……我在等我的父亲。”
朱元璋心头一动,继续追问下去。
“那你的父亲在何处?!”
小男孩擦了擦眼泪,带着哭腔说道。
“我的父亲就在军营里,但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了。”
朱元璋眉头微皱,若有所思。
他又仔细询问了一番,这才明白其中缘由。
原来,这个孩子的父亲在营中负责养马,他的母亲也同在军中,但两人不敢相认,只能以兄妹相称。
朱元璋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楚之情。
他望着眼前这个可怜的孩子,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百姓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回到府邸后,朱元璋立即召集众将,严令整顿军纪,严禁将士欺压百姓、强占民女。
同时,还下令改善士兵及其家属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在乱世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关怀。
此后,朱元璋不仅注重军事上的胜利,更关注民生福祉。
他广施仁政,减轻赋税,鼓励农耕,使得和州一带渐渐恢复了生机。
而那个曾经哭泣的孩子,也终于与父母团聚,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朱元璋的善举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拥戴,也为他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至正十六年(公元 1356 年)春,乍暖还寒之际,长江三角洲地区弥漫着紧张气氛。
张士诚率部发动凌厉攻势,矛头直指江南元军防线。
此时此刻,朱元璋敏锐地洞察到战机已现,决心亲自率领水陆大军,向集庆发起第三次攻击。
战役打响后的第三天夜晚,城外陈兆先军营内灯火通明,但气氛异常凝重。
朱元璋指挥若定,麾下将士奋勇冲锋,一举攻破敌营。
面对三万六千名归降之众,朱元璋深知他们内心充满疑虑与不安。
这些降军是否真心归顺?!他们能否成为可靠战力?!种种问题萦绕在他的心头。
朱元璋深知要稳定降军之心,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他精心挑选出五百名身强力壮、忠诚可靠的勇士,组成亲军队伍,并亲自部署夜间守卫任务。
朱元璋自己身边的护卫,却仅留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这一举动看似冒险,实则蕴含深意。
次日清晨,降军们得知昨夜朱元璋以身犯险,仅凭冯国用一人守护身旁,无不为之动容。
这份信任与勇气如同一股暖流,迅速消融了他们心中的疑虑与恐惧。
降军感受到朱元璋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纷纷表示愿意誓死追随。
此后的战斗变得异常顺利,朱元璋麾下军队士气高昂,锐不可当。
不到十日,集庆城便被攻陷。
进城之后,朱元璋立即下令安抚百姓,严禁掳掠暴行。
同时,他宣布将集庆改名应天。
至正十七年。
耿炳文攻克长兴城,徐达夺取常州,而朱元璋更是亲自率领大军攻取了宁国府。
紧接着,赵继祖攻克了江阴,徐达成功拿下常熟。
胡大海勇往直前,攻克了徽州,常遇春则势如破竹地攻占了池州。
缪大亨也不甘示弱,一举攻克了扬州。
至正十九年。
朱元璋的势力如日中天,他继续发力,陆续攻占了其余各地。
常遇春再次立下赫赫战功,攻克了衢州。
胡大海则乘胜追击,攻克了处州。
至此,朱元璋所部已经掌控了大片土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与西边的陈友谅形成对峙之势。
这一年的五月份,小明王对朱元璋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认可。
晋升他为仪同三司、行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二十一年正月,朱元璋被册封为吴国公。
此刻,朱元璋麾下虽有十万雄兵,但其所占据的领土面积依旧十分有限。
其东边南边皆是元军镇守,东南边则由张士诚盘踞一方,西边又有徐寿辉虎视眈眈。
尽管他们与朱元璋一样都属于反元势力。
但张士诚和徐寿辉两人与小明王之间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幸运的是,北方小明王和刘福通所带领的。
红巾军主力部队,成功地对元军造成了极大的牵制。
同时,张士诚和徐寿辉的实力尚且无法将朱元璋吞并掉。
如此一来,朱元璋便迎来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期。
……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 1360 年)。
刘伯温受朱元璋的邀请来到应天,被任命为其帐下的谋士。
刘伯温根据当前局势向朱元璋提出,应当避免双线作战,并逐个击破敌人。
这一计策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并被采纳实施。
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之后,朱元璋紧接着开始广积粮。
他深知粮食的重要性,因此决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粮食问题。
首先,朱元璋动员广大百姓,积极投入农业生产之中。
他明白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辛勤耕耘,才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
为此,他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策略。
提供土地、种子和农具等支持,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其次,朱元璋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屯田。
他任命元帅康茂才担任都水营用使。
负责兴修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他还分派诸位将领在各地开垦荒地,种植庄稼。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也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经过数年的努力,屯田成果显著,处处兴起屯田之风。
府库逐渐充实起来,粮食储备也变得十分充足。
朱元璋还下达命令,不再征收额外的寨粮,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然而,在积粮过程中,朱元璋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尽管他明令禁止酿酒,但他手下的大将胡大海的儿子。
胡三舍却与他人一同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谋取私利。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下令处死胡三舍。
有人劝说。
&34;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您能看在他的面子上,饶过胡三舍一命。&34;
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他坚定地表示要严明军纪。
绝不能因为个人私情而破坏律令的公正。
朱元璋亲自下手将胡三舍斩杀,以此向众人表明,他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个举动虽然看似冷酷无情,但实际上却起到了警示作用。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各类人才,尤其是那些拥有渊博学识的知识分子。
朱元璋特意在应天建造了一座名为礼贤馆的建筑。专门用于接待他们。
这些知识分子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艰难历程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朱元璋对于儒士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和重视。
早在至正十八年(公元 1358 年),他就亲自召见了儒生唐仲实。
并向其请教关于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等,前代英主平定天下所采用的策略方法。
可以看出,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要创立一个全新的皇朝,展现出他宏大的志向与抱负。
此时,朱元璋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以应天为核心的根据地,但他所面临的局势依旧严峻。
在长江的上游地区,陈友谅实力强大,而在下游,则有张士诚盘踞一方。
东南方向毗邻着方国珍,南边则与陈友定接壤。
其中,方国珍和陈友定的目标,仅仅是保住自己的领土,并实现割据统治而已。
至于张士诚,则采取两边讨好的策略。
既不明确表示支持元朝,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抱负。
陈友谅是最为强劲的对手,也是朱元璋在占据应天后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陈友谅原本只是徐寿辉麾下大将,倪文俊的属下。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让人始料未及。
陈友谅杀害了倪文俊,随后更是挟持徐寿辉,一举攻占了太平和采石这两处要地。
此时的陈友谅自信心爆棚,自以为应天已经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于是,他杀掉徐寿辉,在采石登基称帝,建立国号为汉,并更改年号为大义。
紧接着,陈友谅与张士诚相约东西夹击应天,企图平分朱元璋的领土。
这一举动令应天陷入巨大的惊慌中。
面对如此紧迫的局势,朱元璋紧急召集众将,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各种意见层出不穷。
唯有刘伯温默默不语。
朱元璋察觉到了刘基的沉默,便主动向他征询意见。
刘基深思熟虑后表示,当前最为危险的敌人当属陈友谅无疑。
尽管陈友谅实力雄厚,但他杀君篡位,导致部众人心惶惶,而百姓也早已疲惫不堪。
因此,要战胜他并非难事。
只需要等待他们孤军深入,然后再派出伏兵袭击,必能轻松获胜。
朱元璋认同了刘基的推断后,便开始精心策划一场诱敌深入的计划,以创造有利战机。
他深知要想成功实施这个计划,需要借助一些关键因素。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与陈友谅是多年老友,这一关系成为了整个计划中的关键一环。
康茂才亲自修书一封,然后派遣使者将书信送至陈友谅的营地。
信中约请陈友谅率领大军攻打应天,并承诺会在江东桥为其做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清晨,陈友谅率领着庞大的舰队主力,抵达了应天郊外的江东桥。
然而,当他们临近时,却惊讶地发现所谓的江东桥并非之前所预期的木桥。
而是坚固的石桥!
至此,陈友谅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对方设下的陷阱之中。
然而,此刻后悔已然太迟,朱元璋的伏兵猛虎出山般奋起攻击。
陈友谅的军队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惨败而逃。
朱元璋乘胜追击,迅速收复了太平城,并顺势占领了信州和安庆等地。
陈友谅兵败如山倒,一路败退。
次年八月,朱元璋再次挥师进攻,一举攻占了安庆。
紧接着,朱元璋的军队势如破竹,直接向陈友谅的老巢江州进军。
面对朱元璋强大的攻势,陈友谅不得不选择逃离退守。
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得以不断扩大。
正在此时此刻,中原地区的红巾军内部发生了分裂,整体实力大为削弱。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63 年的二月份。
张士诚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便派遣部将吕珍攻打安丰。
刘福通见势不妙,只能向朱元璋请求援助。
朱元璋收到消息后,立刻率领军队赶赴安丰,成功解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人。
随后,他将这些人安置在滁州居住。
当朱元璋亲自率领主力,前去营救小明王之时。
陈友谅敏锐地意识到,反击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统率大军进攻洪都。
然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带领城中将士顽强抵抗,坚守城池长达八十五天之久。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63 年的七月份。
朱元璋统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洪都进发。
陈友谅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得不撤出围困洪都的军队,转而迎击朱元璋。
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
这场鄱阳湖水战始于八月二十九日。
一直持续到十月三日才落下帷幕,整个过程历经三十六天之久。
在这场激战中,朱元璋的士卒充分展现了小船灵活多变的优势。
通过火攻给予陈军以沉重打击。
最终陈友谅在混战中被乱箭射死。
……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 1364 年)大年初一。
朱元璋以吴王令旨的名义向天下发布各种命令。
不过早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63 年),张士诚就已自封吴王。
为了区别两人,后人将张士诚称为东吴王,而把朱元璋称作西吴王。
……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
朱元璋率领大军再次逼近。
历经数月的围攻与激战,陈理的军队已疲惫不堪,最终,陈理在绝望中选择了出城投降。
在成功吞并了陈友谅的势力之后,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了盘踞在江南的张士诚。
张士诚,本是一个早年以贩卖私盐为生的平民。
在元末的动荡中,凭借一股敢为人先的勇气,发动盐徒起义。
于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在高邮自立为王,国号周,建元天佑。
此后,他不断扩张势力,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更是建都平江,成为一方霸主。
……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
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张士诚。
这场战役中,朱元璋展现了他出色的才能,一举将东吴势力彻底赶出了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
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正式宣战。
同年十一月,湖州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了一座孤城。
为了彻底消灭张士诚的势力,朱元璋调集重兵包围了平江,并发动了著名的平江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朱元璋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
他筑墙围城,制造了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利用弓弩、火铳等武器向城内射击。
同时,襄阳炮日夜轰击平江城。
城内的张士诚军队在朱元璋的猛烈攻势下陷入了恐慌,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张士诚本人虽然勇猛善战,但他贪图享受的生活习惯却使得他的军队士气低落。
在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
但却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作乐。
就在这时,一炮打来,张士信的脑袋被打得粉碎。
面对朱元璋的劝降,张士诚选择了死守平江。
在粮尽箭绝的情况下,他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
然而,这些努力都无法改变战局。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
朱元璋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在巷战中失败被俘,最终自缢而死,东吴就此灭亡。
在平定了江南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停下脚步。
吴元年(公元1367年)。
他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同时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
在短短的时间内,方国珍也选择了投降。
同年十月二十一日。
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进中原。
在北伐的过程中,朱元璋发布了《谕中原檄》。
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纲领。
北伐大军势如破竹,元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
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突然!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声音和脑海。
【臣朱元璋,叩告天琼,日月山川,微臣上承天道,下顺臣民,驱除百年之患,堪定南北枭雄,设祭于,紫金山巅,昭告天地皇祇,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评论1:“日月山河还在,大明江山永在(流泪)”
评论2:“朱元璋这一生,太牛了,做过最底层,经过奋斗,做到最高层,这样的人, 能力之强,亘古未有(大拇指)”
评论3:“最牛的开国皇帝,一生传奇,开局饿的半条命!”
评论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评论5:“朱元璋:咱要不能尽快让老百姓吃饱肚子,那就枉为人君!”
评论6:“朱元璋给我们带来了古文化几千年来璀璨明珠的朝代,从他开始,文坛大佬云集,自盛唐之后又一个文化盛世,在这个朝代有很多文人名士骁勇武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非常高的人生价值!没有朱元璋就没有大明王朝的繁荣,文坛武家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的好时代(比心)”】
朱元璋认为这是上天给自己的鼓励。。
他深知,北元的残余势力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他借鉴了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得而复失的教训,决定乘胜追击,彻底消除这一隐患。
……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
他命令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领李文忠、冯胜等将领,出兵进攻北元。
这一次北征,明军三路并进,皆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只能逃到漠北,而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剌等则被明军俘虏。
……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朱元璋又发动了对北元的第二次征伐,即著名的岭北之战。
这一次,徐达率领的中路军遭遇了重大挫折,大败而归。
李文忠的东路军虽然得失相当,但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只有冯胜的西路军取得了胜利。
然而,由于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最终放弃,使得这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再次命令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率领信国公汤和、颍川侯傅友德等将领北征。
明军渡过胪朐河后,成功俘虏了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八月底,明军各部胜利班师,再次捍卫了明朝的边境安全。
……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朱元璋再次派遣大军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
他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
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
这次北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军战胜了纳哈出。
俘获其军民二十四万余人以及大量的羊、马、驴、驼、辎重等物资。
最后,明朝成功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将领胜利班师。
这一胜利标志着辽东从此完全纳入了明朝的版图,为明朝的边疆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春风吹拂着北方的草原。
明朝的情报网络传来一个极为重要的消息。
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正隐藏在捕鱼儿海一带。
朱元璋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迅速作出决策。
决定派遣大军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
四月十二日。
当晨曦初照时,蓝玉部率领的明军已经到达了捕鱼儿海南岸。
探子迅速回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余里处。
蓝玉立即下令全军发动突袭,这场战斗雷霆万钧,瞬间打破了草原的宁静。
战斗结束后,明军获得了丰硕的战果。
脱古思帖木儿虽未捕获。
但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太子必里秃妃及公主等一百一十九人也被俘虏。
此外,还有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两千九百九十四人成为了明军的俘虏。
明军还缴获了北元的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珍贵物品。
……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
捕鱼海之战的余波仍在继续。
战后,大批降人聚居在大宁都司。
然而由于边将的市马政策未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人便叛离而去。
故元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
知院阿鲁帖木儿、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塔宾帖木儿等相继叛明。
为了稳定东北局势,明太祖在东北设置了宁王、辽王、沈王、韩王等藩王。
以震慑叛乱的势力,同时,在西北也设置了庆王、把都帖木儿、未知塞王。
周王及晋王等藩王,守御河套之地。
……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
明太祖再次发兵远征塞北,以周兴为总兵官,进讨也速迭儿。
这次远征的目的在于搜捕北元的残敌,以彻底消除边患。
在彻彻儿山一带,明军与北元军队展开了激战,最终大败北元军队。
使得北元势力在边境上十余年不敢进犯。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明朝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
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
此外,他还徙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严惩贪墨。
为了准确掌握王朝的土地和人口情况,他还派人到明朝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因此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予救济。
他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政策。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
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的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
建国之初,为了巩固皇权。
确保公侯将相们对朱明王朝的忠诚,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朱元璋颁布《铁榜文》,这是一份申诫公侯的严正声明。
旨在提醒大臣们恪守忠诚,不得有丝毫背叛之心。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他又编纂了《资治通训》。
这是一部教育臣僚的书籍,书中反复强调了对皇帝的忠诚,不可欺瞒和蒙蔽皇帝。
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编纂了《臣戒录》。
这部书籍收录了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中悖逆不道者的行事,共计二百十二人。
以此作为教育臣僚的教材,警示他们要以史为鉴,恪守忠诚。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他又颁布了《志戒录》。
这本书中采集了汉唐宋三代为臣悖逆者的百余事迹。
赐给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他们明白忠诚的重要性,并引以为戒。
朱元璋一旦发现有人图谋不轨,便会毫不留情地以雷霆手段抹杀。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屠灭其三族,连坐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
此后,他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
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
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因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
著名儒臣宋濂也因其孙子连累,全家被贬,他最终病死于途中。
这个案件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即下令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
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蓝玉下狱后。
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
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
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的意图仍未满足。
突然!
朱元璋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画面和声音。
【逆境试心态,苦痛铸强者!
评论1:“治隆唐宋!”
评论2:“洪武年间无假货,太霸气了!”
评论3:“朕本淮右布衣(大拇指)”
评论4:“给你一个碗拿下一个村就算你厉害,但是开局一个碗拿下天下!”
评论5:“明朝灭亡的真是邪门 中后期能像明朝那么倒霉的真找不到(捂脸)”
评论6:“朱元璋不仅在精神上再造华夏,在物理上也再造了华夏,今天随便去哪个古迹看看,一般都是明洪武时期修建,再有就是永乐时期,甚至连长城也重新修了一遍,远迈汉唐不是吹的!”】
这时已经杀红眼了的朱元璋只觉得是老天爷在警示自己。
大明的江山还在被这些骄兵悍将和所谓的功臣们威胁。
还不够!
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赐予怀远田千亩,但朱元璋非但不准,反而将他赐死。
定远侯王弼也奉诏赐死。
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
这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的尴尬局面。
……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
朱标在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
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宜。
不幸的是,次年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
这对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在朱标病逝后,朱元璋看到了朱标次子朱允炆的孝顺和才华,对他十分喜爱。
于是,他后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为后来的建文帝。
……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
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
《明太祖实录》有云。
“上以天纵之资,起自田里,遂成大业。”
……
我本淮右一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
【寿命成功增加一天。】
【余额成功增加一万元。】
杨不让感触颇多,朱元璋的故事,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提起朱元璋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仅因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一直传到今天,家喻户晓。
很多人都能讲出,朱元璋的许多故事来。
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
历史上怎么评价他?!
朱元璋这个人,在我们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形象。
是一个非常非常难以给他一个,固定的评价的历史人物。
……
杨不让滑动手指,来吧,下一个短视频!
【大清第一巴图鲁!纯手工原创副本之淘汰赛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