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朝时期。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
太子李承乾谋反!
这一事件震惊朝野,侯君集也卷入其中,最终被处以极刑。
中书侍郎杜正伦则受到牵连,被贬谪至偏远之地。
这两人都是魏征,曾大力向唐太宗李世民举荐的。
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情,李世民不禁对魏征产生了怀疑,他心想。
难道魏征真的在暗中拉帮结派、营私舞弊?!
不仅如此,魏征还曾将所进献的谏言都写下来,并且给褚遂良看。
李世民得知这个情况后,心中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
于是,他亲自下旨,废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之间的婚约。
紧接着又下达命令,让人将魏征的墓碑推倒在地。
仿佛只有通过这些举动,才能稍稍宣泄他内心深处的愤恨和失望。
……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征讨高丽,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但他仍然因为没有能够消灭高丽,而感到懊悔不已。
突然!
李世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些画面和声音。
【李世民被魏征怼得哑口无言,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
评论1:“魏征不同于那些腐儒的,就是他反驳完李世民之后,会给出很多正确建议(大拇指)”
评论2:“魏征,独你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狗头)”
评论3:“李世民脾气太好了,要是换我高低得给他打一顿(捂脸)”
评论4:“那时候的君臣是坐在一起聊天,大清的时候已经是奴才了,所以大清不亡不可能(鄙视)”
评论5:“铁匠:李世民!为什么你的弓扭力偏左?!(严肃)李世民:因为我不希望敌人捡起来我的弓就能使用(狗头)”
评论6:“朱棣也是想学李世民的,所以死后儿子给他谥号太宗文皇帝(捂脸)judy一辈子都在学李世民”】
他在脑海里看到了自己跟魏征的过往,他俩真是一个敢劝,一个听劝。
李世民眉头微微皱起,想起了自己不少错误的决定,包括亲征高丽。
莫非真是被这个位子给腐蚀了吗?!
……
回到大唐后,李世民感慨万千地叹息道。
“如果魏征还在世的话,一定不会让朕出征啊!”
想到这里,他心中充满了,对魏征的思念和惋惜。
于是,李世民立即召见了魏征的家人。
他赐予了魏征的妻子裴氏,丰厚的赏赐和抚慰,表示了对魏征的感激与敬意。
紧接着,李世民下令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地前往魏征的墓地。
按照最高规格的,少牢之礼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这位贤臣的深切怀念。
……
《旧唐书·魏徵传》有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商朝末年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文王姬昌的实力日益增长,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商纣王帝辛的王朝则慢慢在衰颓。
见此情形,比干心急如焚,决定向帝辛进谏,劝诫他改变荒淫无道的行为,但帝辛却对这些忠言充耳不闻。
不仅如此,帝辛变本加厉地放纵自己的私欲,沉迷于酒色之中无法自拔。
微子多次直言规劝,可纣王依旧执迷不悟。
无奈之下,微子只好与太师和少师商议,最终选择离开殷商。
面对这种局面,比干并没有放弃。
突然!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画面和声音。
【魏征这臣子当得太值了!皇帝站着他坐着,皇帝听着他骂着(大笑)
评论1:“李世民每日下朝后——朕必杀此田舍翁(生气)”
评论2:“不要拿老朱比,一个乱世活下来的普通人,能有多善良,善良的早成别人粮食了,残忍暴躁才正常,不然根本活不到做皇帝!”
评论3:“李世民:是不是我每句话说的都是错的(发怒)魏征:错,这句话是对的(微笑)”
评论4:“李世民:我们赢了(嘻嘻)魏征:错了,是对面输了(不嘻嘻)”
评论5:“李世民不是脾气好,而是有度量胸襟,能明辨是非,能听进去逆耳忠言(大拇指)”
评论6:“周观政:朱元璋还想看歌舞?!让老朱出来道歉!”】
看完这些后,比干有些心酸和羡慕。
真是别人家的老大啊。
虽然他知道帝辛算不上什么明君,但他还是坚定地表示。
“身为臣子,若明知君主有错,而不加以劝阻,那便是不忠不义之人。
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要向大王进谏!”
于是,比干再次挺身而出,竭尽全力劝告帝辛。
然而,这一次帝辛勃然大怒,他恶狠狠地说道。
“真正的圣人之心有七窍。
既然你口口声声自称忠臣,那么就看看你是否配得上圣人之名吧!”
说完,帝辛竟然命人将比干的胸膛剖开,并亲自挖出他的心脏来验证真假。
可怜,可悲,可叹,可笑!
……
帝辛二十九年。
比干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他自幼便展现出,远超常人的聪慧才智,因其才华出众,被朝廷授予少师一职,并奉命辅佐商王帝乙,处理事务。
在职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出谋划策,得到商王帝乙的高度认可和信任。
后来,商王帝乙去世,将幼子帝辛托付给他。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比干毫不退缩,毅然肩负起辅佐新君的重任。
在辅佐商纣王帝辛期间,他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地操劳奔波。
比干不仅关心百姓疾苦,多次为民请命,还敢于直言进谏,规劝帝王要施行仁政、关爱子民。
就这样,他历经两朝更替,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忠诚与正义。
四十年来,比干一直致力于推动王朝的发展和进步。
他大力倡导发展农牧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
同时鼓励冶铁铸造业的发展,增强王朝的战斗力量。
……
唐朝时期。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途经汲县时。
他率领文臣武将来到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隆重的祭礼,追赠比干为太师。
并向全国郡县颁发了《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
命令地方工作人员,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比干,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
……
明朝时期。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一日。
海瑞在一家略显陈旧的棺材铺里精心挑选着一口棺材。
他认真地抚摸着每一块木板,仿佛在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经过一番斟酌,他终于选到了满意的那一口,并付了钱。
他深知此番上疏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大明的百姓和江山社稷,他义无反顾。
一切安排妥当后,海瑞拿起笔,蘸饱墨汁。
开始书写那篇震撼人心,被称作天下第一疏的《治安疏》。
突然!
海瑞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声音和画面。
【唐朝第一名臣!
评论1:“我爸说,如果魏征遇到的不是李世民,早就死一百回了!”
评论2:“李世民这胸怀!不得不佩服,换做其他皇帝,魏征早就没了!”
评论3:“天下最好的君臣搭档(大拇指)”】
他愣了一下,只当是自己思虑过深,休息太少,产生的幻觉。
为什么自己就遇不到这样的明君?!
想着想着,海瑞忍不住怒从心中起。
他的笔触刚劲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明世宗朱厚熜的不满,和对大明命运的担忧。
在这封奏疏中,海瑞毫不客气地指出朱厚熜迷信巫术。
追求长生不老,生活奢靡浪费,以及长期不理事务等各种毛病。
导致百姓穷苦,民不聊生!
……
朱厚熜读完《治安疏》后,勃然大怒,将其狠狠地摔在地上,并对着身边的侍从吼道。
“立刻去把此人给我拿下!千万不能让他跑喽!”
此时,站在一旁的太监黄锦赶紧插话道。
“主子息怒啊!此人素有痴傻之名。
听闻他在上疏之前,就买好了一口棺材。”
朱厚熜听完这番话,沉默不语。
片刻之后,他再次拿起海瑞的奏疏仔细阅读,竟然在一天之内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最终,朱厚熜无奈地发出一声长叹。
“此人可以和比干相提并论,然而朕并非残暴无道的商纣王啊!”
……
《明史》有云。
“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
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
【寿命成功增加一天。】
【余额成功增加一万元。】
杨不让翻了个身,滑动手指一看。
好嘛,这个有意思了。
【后世有人用弱宋来形容这个王朝,但也有学者评价道。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