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暗害汤若望
康熙对杨光先略知一二,原来,杨光先乃是江南人士,身为回族的他自幼热衷于天文学,并对回族的《回回历》(即明朝时期的《大统历》)有着深入的研究。
话说崇祯十年,给事中陈启新弹劾宰相首辅温体仁贪赃枉法,却遭温体仁诬陷,最终含冤而死。那时,杨光先担任新安所的千户。
为了声援陈启新,他毅然将千户之位让与弟弟,自己则以平民百姓的身份为陈启新抬棺送行。然而,此举激怒了温体仁,杨光先因此遭受了五十廷杖的酷刑,并被流放至辽西之地。
温体仁倒台之后,崇祯皇帝将杨光先赦免,他也回到了京城。
崇祯帝重用利玛窦和汤若望时,杨光先曾多次弹劾利玛窦和汤若望,均被崇祯帝驳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发生了变化。
到了顺治年间,杨光先渴望获得钦天监监正这个职位,并为此频繁上书弹劾汤若望。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所撰写的《辟邪论》。
在这篇文章中,杨光先对天主教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将其视为邪教。
他甚至将耶稣描绘成一个叛国的乱臣贼子,声称:“从盖法氏见耶稣屡次显灵,众人心悦诚服,其嫉妒之心更甚的话语中,便可知道耶稣是聚众图谋不轨之人。”
此外,他还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则耶稣是谋反的首犯,事情败露后被正法,这是明摆着的事实。”最后,他强调说:“其门徒避讳谈及谋反,但谋反的罪证确凿无疑。”
杨光先的言论充满了对基督教的偏见和误解,他试图通过诋毁汤若望及其信仰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自顺治初年至康熙年间,杨光先可谓是不屈不挠地向皇帝上书。
他先后撰写了《捐报疏》、《死争疏》、《正阳忠告》等奏疏,甚至还精心炮制出《摘谬论》、《辟邪论上》、《辟邪论中》以及《辟邪论下》等文章。
这一系列举动背后只有一个目的:扳倒汤若望!然而,尽管他费尽心力,但无论是顺治帝还是康熙帝,都对这些奏疏视若无睹。杨光先的努力似乎只是一场徒劳,他的声音并未得到两位皇帝的重视与回应。
汤若望嘴角微扬,发出一声轻笑:“杨光先身负绝世之才,其能力确实不容小觑。然而,就历法精准度而言,《大统历》实难与《时宪历》相媲美。”
康熙闻此言论,不禁开口道:“唯愿杨光先此番仅是欲与先生较量两历之优劣,而非别有所图。”
汤若望颔首应道:“杨光先对吾等天主教抱有成见,对吾等所制历法亦颇为不满。然此次日食之比试,余必令彼心悦诚服。”
汤若望踏出乾清宫,心中暗自思忖道:“杨光先啊杨光先,你我争斗半生,你始终未能战胜我。昔日,我得到崇祯帝、多尔衮以及顺治帝的庇佑,你自是无法与我抗衡。现今,有太皇太后和皇上作为我坚实的后盾,你依然不是我的对手。况且,《授时历》的算法明显比《大统历》更为精准,待到六月初一,看你如何收场!”
汤若望原以为这只是一场单纯的学术之争,但他却未曾料到,这场与杨光先之间的较量早已卷入了朝廷错综复杂的政治旋涡之中。于是,这场原本仅限于学术和历法领域的纷争,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涉及政治和民族教派的激烈角力。
眨眼间,时光飞逝,来到了次日清晨。康熙皇帝率领朝中大臣们,浩浩荡荡地抵达了观象台。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阳缓缓向西移动,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愈发紧张。
康熙皇帝端坐在观象台上,神情凝重,目光坚定。
他的身旁分别坐着鳌拜、苏克沙哈和遏必隆三位权臣,他们同样面色严肃,一言不发。而汤若望和杨光先则站立在一旁,双双将目光投向西方。
眼看着临近下午三点时分,正是杨光先预言的三时十五分即将到来之际。
此刻,杨光先的内心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紧张感。天空中依旧晴空万里,烈日高悬,甚至连一片云彩都看不到。
鳌拜紧盯着杨光先,压低声音问道:&34;你真的有把握吗&34;
杨光先听到鳌拜的询问,微微颔首,小心翼翼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信心满满。
三时十四分,吴明恒毕恭毕敬地向皇上禀报:“启奏皇上,此刻乃三时十四分整,距杨光先所预测之日食仅剩一分钟矣!”
时间如沙漏般流逝,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然而那高挂于天际的骄阳却依旧璀璨夺目,毫无半分将被天狗吞噬的迹象。
鳌拜见状,不禁勃然大怒,但杨光先却只是默默垂首,一言不发,使得这观象台上的氛围愈发尴尬异常。
众人皆缄默不语,静静等待着那预言中的奇景降临,然而时光流转,直至三时二十分,天空仍旧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仿佛在嘲讽着杨光先的失算与无能。
杨光先至此终于明白,汤若望的推算精准无误,真正的日食理应发生在三时三十分才对。
恰在此刻,杨光先暗中向负责报时的吴明恒投去一道眼色,而吴明恒亦心领神会,以眼神回以肯定。
此时此刻,距离三时三十分尚有区区五分钟而已,而时间方才走到三时二十五分,吴明恒却突然高声喊道:“启奏圣上,当下已至三时二十九分,距汤若望所言之日食甚仅余须臾片刻矣!”
汤若望拿出怀表一看,大为惊讶,这不明明是三时二十五分吗,这吴明恒为何无缘无故报错时间。
汤若望马上大声纠正说道:“启禀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