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大清:闭关锁国?那还不造反 > 第157章 胜利了却主动要求签条约?

第157章 胜利了却主动要求签条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漫长岁月,中法之间的战争恰似一团熊熊燃烧、肆虐无忌的烈火,无情地将广袤无垠的大地炙烤得滚烫难耐。清军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拼杀,捷报如雪片般频频传来,那胜利的曙光仿佛触手可及,璀璨的光芒似乎就在前方不远处闪耀。

    战场上,硝烟滚滚,喊杀声震耳欲聋。清军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刃,眼神中燃烧着坚定的火焰。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射击,都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可他们依然毫不退缩,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为了心中的信念,拼死战斗。

    然而,在这看似胜券在握、胜利在望的局势之下,1885 年 2 月,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猝不及防的政治风云却悄然无声地降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那隐晦而复杂的默许之下,派遣其备受信赖的得力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肩负着沉重而艰巨的使命,踏上了这漫漫的遥远旅程。金登干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他的内心交织着对和平的殷切渴望,同时也怀揣着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不安。

    金登干在临行前,彻夜未眠。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烛光将他的身影拉长又缩短。书桌上摊开着各种文件和地图,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轻轻叹息。他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默默祈祷着这次使命能够达成和平的目标,但又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阻碍感到无比担忧。

    而在国内,人们怀着炽热而急切的心情,对于战争的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士兵们在战场上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表现,让每一个人都坚定不移地相信,胜利的荣耀必将属于大清。

    大街小巷中,百姓们热烈地讨论着前线的战事。茶馆里,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清军的英勇事迹,听众们时而紧张得握紧拳头,时而激动得鼓掌叫好。集市上,妇女们一边挑选着货物,一边交流着最新的战报,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期盼。

    4 月 4 日,巴黎的街头被一片紧张而压抑的气氛所笼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决定而感到沉重。金登干与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匆忙与仓促之中匆匆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一颗威力巨大的重磅炸弹,瞬间在国内外掀起了惊涛骇浪般的轩然大波。

    在清朝那幽深庄严的宫廷之中,气氛凝重而压抑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大臣们围绕着这份突如其来的协定,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又充满火药味的争论。一些大臣怒发冲冠,悲愤地指责这是对来之不易的胜利的无耻背叛,他们慷慨激昂地认为,清军在战场上那势如破竹的优势足以迫使法国低头认输,此时选择求和,无疑是将即将到手的胜利白白拱手相让。

    “我大清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如今正是一鼓作气、一举破敌的关键时刻,怎可如此轻率地轻言和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他那颤抖的声音中饱含着无尽的悲愤与失望,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额头上的青筋暴起,仿佛要冲破皮肤的束缚。

    但也有大臣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面色凝重地说道:“战争带来的消耗犹如无底深渊,难以估量。长期僵持下去,国家的财力、物力都将不堪重负,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不利。”他们试图以理性的分析说服众人。这些大臣眉头紧锁,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桌面,声音虽然沉稳,但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在这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漩涡之中,慈禧太后端坐在那金碧辉煌的龙椅上,面色阴沉如水,目光深邃而复杂。她内心反复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心中充满了矛盾与纠结。最终,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她还是毅然决然地下令明令批准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

    慈禧太后的凤袍上绣着精美的花纹,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她手中紧握着一串佛珠,不停地转动着,似乎在寻求着某种心灵的慰藉。她的眼神时而坚定,时而犹豫,最终长叹一口气,做出了决定。

    随着这道诏令的下达,北越驻军接到了分期撤退回国的命令。那曾经激昂澎湃、鼓舞人心的战歌,如今却化作了一声声无奈而又沉重的叹息。战士们恋恋不舍地望着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战场,眼中满是不舍与不甘。

    “我们明明已经胜券在握,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为何要在此时撤退?”一位年轻气盛的士兵愤怒地捶打着地面,他那满是悲愤的脸上写满了不解与怨愤。他的眼中噙满泪水,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嘶哑,手中的长枪被他狠狠地砸在地上。

    “这是朝廷的旨意,身为军人,我们只能坚决服从。”将领无奈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痛苦。将领的铠甲上布满了伤痕,他望着士兵们,嘴唇微微颤抖,心中的痛苦如同翻江倒海。

    与此同时,法国也解除了对台湾和北海那严密的封锁。海面上,原本封锁的船只渐渐散去,久违的贸易船只重新出现。然而,人们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情,反而被一层阴霾所笼罩。

    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这一诏令,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与无尽的迷茫之中。

    在京城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家中,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门前,目光忧虑地望着远方,眼中满是深沉的忧虑和不解。

    老者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的眼神浑浊而迷茫。他手中握着一根拐杖,不停地在地上戳着,仿佛在发泄着心中的不满。

    “这仗打得好好的,怎么说停就停了?”他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充满了困惑和无奈。

    他那幼小的孙子在一旁无忧无虑地玩耍,听到爷爷的话,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头不解地问道:“爷爷,为什么不打了?我们不是快要赢了吗?”

    孙子的脸上充满了童真,他的眼睛清澈明亮,对这个世界的复杂还一无所知。

    老者轻轻抚摸着孙子的头,长叹一口气说道:“孩子,这其中的缘由,复杂深远,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所能轻易明白的。但国家的命运,总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战场上,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望着那些逐渐远去的士兵们的身影,泪水模糊了他那坚毅的双眼。

    将领的脸上沾满了灰尘和血迹,他的头发凌乱不堪。他望着远方,仿佛还能看到曾经与兄弟们并肩作战的场景。

    “兄弟们,我们在战场上洒下的热血难道就这样白流了吗?”他仰天怒吼,声音中充满了悲愤和不甘。

    但军令如山,不可违抗,他们不得不带着满心的遗憾和深深的眷恋,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这片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生死拼搏的土地。

    在朝廷中,一些目光长远、心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这场战争的得失。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清朝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但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却依然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地位。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来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还需要在外交和政治领域强大起来,才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挺起脊梁,捍卫国家的尊严。”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满怀忧虑地向皇帝上书道。

    这位官员面容憔悴,眼中布满血丝。他的书房中堆满了书籍和文件,他日夜操劳,为国家的未来担忧。

    然而,在那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中,这正义而又充满远见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很快便被淹没在各方势力的争斗与权谋之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