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年代文里最心善的大队长
昨晚三人聊的太兴奋,第二天早上起晚了。
夏春生起来时,昨晚刚洗脑的两个“下线”开始拉三个男知青入伙。
按照夏春生看的养猪指南介绍,猪要想长膘除了科学的饲料喂养,必须要煮熟吃,猪才能吸收的好。
煮,意味着要用柴,柴要去距离村子2公里的山上去大柴,来回很远,很累。
她需要壮劳力。
这时的人养猪方法千奇百怪。
很多人家是靠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并没有正儿八经的科学指导。
有的是放养,白天放出去自己找食,晚上撵回来喂一顿,听说这样的猪肉吃起来劲道。
劲不劲道,夏春生没吃过,三年只长到100斤着实令人想不到。
还有的人家喂猪草,啥是猪草?
凡是口感不好的吃不死人的野菜都叫猪草,割回来剁碎了泡在冷水里去去苦涩感,隔一日再喂,一天喂多次发酵的猪草,只加一次糠。
毕竟这会的农民,细粮吃的少,糠不多,得省着点喂猪。
这样的猪一年到头,最好的也就130斤,差的100斤也有。
更差的听说有些大队集体养猪,一户人家把猪食偷回家吃了,猪活生生饿瘦,到年底才80斤!
夏春生计划,把猪养好,养大肥猪!
安稳,愉快地度过这九年,就当完成上辈子的心愿。
‘攒够退休金,提前退休,去乡下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渴望退休的社畜·夏
等她把知青点的猪养好,让大队长看到她的能力,后年再试着申请养大队里的猪,她就可以避开下地干活了。
不是她懒,作为光荣的穿越者之一,怎么能给前辈们丢脸呢。
主要是忙不过来,空间农场还有5万多亩地需要种。
白天在生产大队,地里的活需要无数次的弯腰低头,晚上还得在空间农场开着播种机“得得得得”的播种。
她,真的吃不消啊。
三个男知青在领头大姐陈金姑的威严下,对养猪、养鸡这事举双手双脚赞成。
夏春生抬头看向几人。
很好,大家脸上是对吃肉生活的向往。
驴赶路的时候,有根胡萝卜在前面吊着,那不得跟打了鸡血似的往前赶啊。
这两天天逐渐转冷,大家都窝在家里休息。
早晚寒凉,气温更低,傍晚更没有什么人出来。
六个人商量了下,事不宜迟今晚就去大队长家说这个事。
如果同意,他们好趁着没上冻请人来建猪圈。明年开了春就去捉小猪。
开春就是春耕的时候,那时候找不到人来帮忙建猪圈。
“你们要养猪?!”熟悉的时间,熟悉的人。
奥不对,熟悉的人又壮大了。
潘队长家连着两晚可热闹了。
王桂花蛮喜欢这个实在的夏知青,拉着她往炕沿上坐,剩下的5人是顺带的。
留他们在屋里谈事情,去厨房烧水去。
潘队长盘着腿坐在炕上:“养猪好啊,只是你们这猪算大队的,还是你们个人的。”
潘民先心里嘀咕,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咋想起来养猪了。
陈金姑自觉是几人中年纪最大的,凡事先打头阵。
“潘队长,我们打算集体出资买小猪仔,算知青点的。”
陈金姑自觉自己没说错,算生产队的,那卖猪的得来的钱和肉票不就落不到大家手上。
潘民先摇了摇头,这些小知青还是太年轻了。
几人面面相觑,不能养吗?
李彩娥忍不住问出来:“队长,卢氏大队家家户户养了那么多鸡,就连知青点也养了不少鸡。为啥不让我们知青点养猪。”
夏春生看着潘队长,等着他的理由。
不应该啊,按照相关记载,其实“特殊十年”这段时间,并没有禁止个体养牲畜,反而变相的鼓励,毕竟人民吃不饱,吃不好怎么发展工业,基建。
潘民先笑着摇摇头道:“不是不能养,是不敢给你们养。”
“你们也都知道隔壁卢氏养鸡场的事,他们知青点养鸡是没错,但是他们每家每户都有养鸡。”
“生产队里除了集体养的几头猪,没有一户人家养猪啊。”
潘民先说完就看向几人,除了夏知青面上一派沉思,其余几人瞧着都有些不高兴。
这些孩子,难道以为他是故意刁难他们不成。
唉~还是太年轻了。
潘队长难道不想学隔壁卢氏大队养鸡的模式吗。
各个大队都在学,可是成功了吗。
办养猪场成本太高,如果死一头猪就会损失几十块钱,哪个大队都不敢豁出去。
只要失败,生产队长也就干到头了。
有些大队靠着河,倒是养起了鸭子。
冬天呢,河水结冰,鸭子圈(quan)在圈(juan)里,每天还要多次喂食,哪儿那么多谷糠和鲜草。
他远远地瞧着养鸭子的那个大队也快支撑不住了。
目前只有养鸡是小投入大回报,死几只鸡也不过10来块钱,多卖些鸡蛋就能补上窟窿。
镇子就这么大,卢氏大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就打通了镇子上大部分的厂子采购关系。
剩下的厂子根本不够分,隆盛大队也就歇了办养鸡场的心思。
卢氏大队除了建‘集体鸡舍’大批量的养鸡。
每家每户散养的数量不多,生的鸡蛋用来换取些生活用品。
每家养了几只公鸡,养了几只母鸡都是有登记的。
按照规定,不允许私下买卖。
每月由大队在村里收鸡蛋加上养鸡场的鸡蛋,卖给公社收购站或者工厂的采购员。
这些必须凭条子和介绍信,不允许个人去卢氏大队购买。
大队卖给收购站和工厂采购员多少个鸡蛋,多少只鸡,多少斤粗粮必须有登记。
一式两份,队里留一份做凭证,收购站和厂里采购员留一份,随时检查。
做到万无一失,没有私下买卖的嫌疑。
每个生产大队每年都有生产指标。
每年交多少粮食是一部分,每年交多少肉类,蛋类这都是加分项。
隔壁卢氏大队年年都是先进,他们大队,种地、养鸡两手抓,保障了周边许多百姓们的生活需求。
生产大队农闲之余带着村民搞创收,只要不是私下经营,公社是鼓励的。
隆盛大队就不行了。
每年秋收的时候去后山采些不值钱的菌菇、核桃、木耳、再晒些干菜,。
这些根本不顶饿,厂里收的少。
每年春天,家家户户缺粮,公社收购站和工厂采购员收的多。
秋末冬初开始,农民有存粮,这些干货就不稀罕了,费钱,又不管饱,只能过个嘴瘾。
哪儿像鸡蛋,一年到头,只有公社催着卢氏大队里的鸡赶紧下蛋,没有不收的道理。
潘队长也想让大队里家家户户养上猪,但买猪仔的钱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掏得起的。
猪仔买回来要精心养着,生病了怎么办,不吃食了怎么办,不上膘怎么办。
生产大队不敢给村民做承诺,村民自己心里更加没底气,谁敢拿钱嚯嚯呀。
就说生产队里也只养了五头猪,年底卖给公社收购站。
留下两头分给村里。
哎,知青点要养猪这是好事,可是他也得凭良心不是,他们村里的人他还能不了解。
就有那么几个泼皮无赖,男女都有。
谁家今天吃了肉,一出门就有那厚脸皮的婆姨趴在人嘴上闻味道。
肉票什么时候存的,猪肉从哪儿买的,买的什么部位,瘦肉还是肥肉,你是红烧还是做肉汤就差把这只猪什么时候死的给你分析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