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帝辛拜女娲引争议
自从二郎在玉泉山见到玉鼎真人之后,他便每天到山脚下和老人一起上山下山,老人每天都会为二郎讲授一些九州异闻,比如王朝兴衰,人神之争以及鸿钧座下三友之间的矛盾等等。
甚至玉鼎还说出了关于不死药的秘闻,早在天帝帝俊离开之后,不死药就已经失传,现在的仙神只是用可以延年益寿的仙草灵物来诓骗人们为天界效力。
这些异闻传说二郎很喜欢听,他也知道了眼前的老人就是大家所崇敬的仙神,二郎感叹于上古人界的强大,崇拜那些人界强者,同时也对天界产生了反感。
但最让二郎想不通的是,玉鼎真人是人们眼中的仙神,但他自己却对天界充满了敌意。
玉鼎和二郎就这样每天见面谈古论今,如此过了数年时间,二郎在玉鼎真人的影响下变得学识渊博,儒雅沉稳。而玉鼎真人也是想收二郎为徒,才与其朝夕相处了数年。
二郎的德行和才能让玉鼎非常满意,终于有一天玉鼎真人带着二郎来到玉泉山深处,他破开山中某处的禁制,一座名为金霞洞的洞府便出现在了二郎眼前。
玉鼎询问二郎是否愿意拜自己为师,加入阐教一脉,为九州兴起而战。此时的二郎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懵懂无知,他非常清楚,如果自己答应了玉鼎,那么他将失去如今安稳的生活,但二郎也知道现在的九州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与天界抗衡,所以他稍加思索便答应拜入玉鼎门下。
二郎答应拜入玉鼎门下,这让玉鼎真人十分欣慰,玉鼎真人也向二郎说出了更多两界秘闻,包括鸿钧下界的真正意图,阐教和截教的纷争以及三友打算隔绝天界的谋划。
此时二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师傅玉鼎真人和他的同门并不是天界中人,而是掌握了天界能力的九州之人。
二郎也明白了为什么玉鼎对天界充满敌意,甚至将自己的镇洞之宝称为斩仙剑,至此之后二郎便跟随预定真人学习仙神的能力,以求在将来能为九州与天界抗衡。
此时的阐教和截教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势力,经过数年发展,截教的实力已经有了压过阐教的势头。
因为截教收弟子没有太多限制,在众多弟子中除了人族之外,其中还不乏异人灵兽,比如青师,白象,鳌鱼,灵兔。截教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都收归门下。指点他们学习天界的能力。
而反观阐教,他们的弟子几乎全部是有出身的人族。门下如二郎这般天生异象的也是寥寥无几。
所以在这个时期,双方势力都迅速发展,但阐教却被截教所压制。可是即便如此,阐教和截教的实力加在一起依然不足以抗衡天界。
因为天界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学习,这导致双方门下弟子虽多,但实力强悍者却屈指可数,面对这种局面,元始和通天的师兄太上出面将三友重聚。
元始和通天的师兄太上出面,将三友聚在一起,打算参考上古遗留和天界之法,钻研出一套能让大多数人获得强大能力的方法。
除了三友之外,他们把门下二代弟子也聚集在一起,包括阐教十二上仙和截教通天座下四大弟子,以及随侍七仙共同寻找凡人修行之道。
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三友参照上古的阴阳五行之道,结合天界之法,终于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凡人修行的道路,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阐教和截教众弟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悟出了更多修行之法。
而其中玉鼎真人因为只有杨戬一名弟子,他便试图找到一个适合杨戬修行的方法,他虽不清楚杨戬的第三只眼从何而来,但他也知道这必然是上古遗留。
于是玉鼎真人另辟蹊径,琢磨上古蚩尤,刑天等强大异人的能力,最终研究出了一套功法,玉鼎称其为八九玄功,又名七十二变。
阐教和截教所研究出的各种功法有强有弱,各不相同,但至此开始九州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力强悍者暴增。
三友的名望更盛,甚至商王室和各方势力都开始争先拉拢阐教和截教中人,希望能让族中后辈拜入仙神门下。
强者的增加和势力的迅速扩大,让元始和通天之间竞争愈发激烈,阐教也不像当初收徒那样严格,他们也开始接受所谓的披毛戴角之人,而截教则开始向九州各大势力渗透,收名门望族子弟入门,这其中就包括三代弟子商太师闻仲。
商王室和九州各方势力对三友的推崇,让阐教和截教的威望达到顶峰,九州的大氏族和名门望族开始频繁与这些仙神走动。
就连一向洒脱的太乙真人也和商王室陈塘关镇守李靖相交莫逆,拜入阐教和截教门下的弟子数量剧增,这让九州之上掀起了一股修行的热潮。
对此商王室和三友都非常高兴,他们仿佛又看到了上古人界强者林立的场景,也看到了与天界抗衡的希望。
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的是,虽然现在强者数量暴增,但此时的九州却并不像上古人界那样团结,就在阐教和截教广收门徒的同时,九尾狐族的妲己也已经混入商王室,妲己凭借九尾狐族与生俱来的优势,轻易获得了商王帝辛的宠信。
帝辛虽然强横霸道,但也聪慧机智,妲己很清楚,如果自己有什么过分的举动,必然会被帝辛发现,所以妲己虽然取得了信任,但她依然在等待时机。天界和九州之上的仙神使者见自己布下的暗旗迟迟无法发挥作用,他们便打算主动给妲己制造机会。
在一次帝辛前往女娲殿的时候,仙界终于等到了机会,众多仙神使者和妲己配合,让人们以为帝辛冒犯女娲像。居心叵测之人开始大肆宣扬帝辛对女娲的不敬。
这让帝辛激起了众人的愤怒,商王室的威望跌入谷底,很多帝辛曾经的支持者纷纷远离,与帝辛反目。形势的巨变,让帝辛也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