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一世界:那些年,帝后之间的瓜葛
但是,只有高书遥身边的婢女知道,小姐是为了整个高家。
每天都逼着自己吃饭,吃了吐,那就再吃,硬是将自己养的气色更好。
后来,自是郎才女貌,一段佳话。
高书遥出嫁那一日,满京城能来的权贵都来了,只为给先帝一个面子。
魏离的嘴角从婚宴开始便未曾停下,就连先帝都打趣道,从未见他如此高兴的模样。
哪怕是如此高兴,魏离也未曾多喝几杯,他只想赶紧见到自己的王妃。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魏离见到王妃端坐在床上,大红的盖头也遮不住她满身的华光。她双手交叠,看着格外惹人爱怜爱。
“阿遥,我终于娶到你了!”
魏离高兴的想上去掀开盖头,又自知失礼,便连连向王妃赔罪。
他深吸了一口气,将手缓慢的伸了出去,轻轻的撩起盖头,只见那盖头下的倾城容颜,让他一时失了神。
“阿遥”
魏离轻轻唤了一声。
“王爷”
高书遥没有一点感情的回应她,眸子里是冷漠,魏离甚至能在她的眼睛里看见一丝恶心。
毕竟是自己的大婚之日,加上有些酒劲上头,魏离想欺身压上去。
突然,高书遥拿出藏在袖子里的短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魏离被吓了一跳,连忙安抚她不要乱动,自己不会做些什么。
高书遥出声道:“他死了,都是因为你,你们皇家贯会拿皇权欺压人,好,我嫁你便是,只是你不要靠近我,因为,你让我觉得恶心。”
魏离有些呆了,不过很快他便知道,这里面或是有些隐情。
高书遥的脖子已经隐隐有些渗血,魏离心疼不已,连忙答应她。
魏离走后,高书遥才松了一口气,短刀应声而掉。
后来,王府里的下人都在传王妃对王爷不甚喜欢,如今二人结婚多年,好似未圆房。
京城中流言纷纷,很快便传到了先帝耳朵里,先帝自是不喜,便传来魏离询问。
魏离也是个头铁的,即便如此惹皇帝生气,也不曾松口半分,只是说自己会好好待王妃,是自己对不起王妃。
二人在外人看起来相敬如宾,但只有魏离知道自己内心的苦,自己深爱的王妃不曾看自己一眼,甚至连房门都不让自己踏入半步。
成婚多年,魏离也未曾纳过一房美妾,后院空空如也,且侧妃之位永远悬着,皇兄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魏离还是“单身”。
也是因此,先帝在选太子时对魏离颇为不满,觉得他儿女情长,不堪大用。
魏离知道自己的王妃对青梅竹马颇为挂念,后来经过多方打听,魏离得知原来他没死,只是受了重伤,误传了!
魏离也不知道,究竟父是父皇做的,还是谢亦安本身就不想争。
后来有一次,魏离鼓起勇气邀高书遥出门,说带她去郊外涉猎,还有一位故人等着她。
高书遥本不想出门,但看到魏离的神秘感,还是勉强答应了,毕竟还是要做些样子给皇帝看,把皇帝惹怒了,对高家没有任何好处。
见到谢亦安的那一刻,高书遥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谁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自己的心上人,竟然还活着,还好,只要他活着就好!
只是二人再无可能,魏离在来的路上,便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她。
如今她是高高在上的王妃,是万人敬仰的太子妃,而他也在受伤归来后与张府的嫡女定了亲!
二人虽是隔着凉亭相望,眼泪却是止不住的往下流。谢亦安恨自己不敢与皇权斗争,不敢拿谢府的前途做赌。
而高书遥则是痛恨自己,为什么当初不死了去,如今这样活着比死了还难受千万倍。
魏离没有打扰二人,只是默默的守在能看见高书遥的地方,拿起了随身带的酒壶,一口又一口的闷下去。
他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做如此下贱的事情,自己明明娶了心爱的女人,却不能和她有任何接触,如今还要看着她与心爱的男子相会,纵使二人再无可能,魏离也觉的心里空落落的,像是有什么东西被夺了去。
心脏止不住的疼。
自那日相见以后,二人之间仿佛没有了隔阂,可还是没有更进一步,哪怕等到后面魏离做了皇帝,封高书瑶为皇后,二人也是如陌路夫妻一般。
魏离凭借着自己狠辣的手段坐上皇位,后宫中可数的妃子没有几个。
大臣中也没有人敢将自家的女儿送进宫,怕活着进去不一定能活着在宫内生存下去。
想到这些往事,魏离的头更疼了,他在榻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既然如此,还不如起身批改奏折,毕竟还有那么多的百姓指望着他。
民间自以为帝后有如此佳话,从未听说过后宫之内有任何拈酸吃醋之事,只有魏离清楚他的皇后心中并没有他。
求雨大典上的恩爱也不过是面子功夫,她甚至都不让自己碰到手。
因此,魏离膝下还未曾有公主皇子,后宫的妃子也不过是些摆设,魏离有时候会去后宫中下棋喝茶,但是就是不会与她们做任何事。
曾经有个妃子为了得到魏离的心,家中的父亲送来了上好的迷情香,只是还未等用上便被暗卫发现了。
后果就是打入冷宫,永不复出,家中在朝为官者罢官,十年不得科举。
魏离知道自己的皇位上沾满了鲜血,他的皇后也不喜杀人,不愿荣朝的子民再沾上鲜血,于是魏离没有选择强硬的手段,只是略施惩戒。
纵是自己做的再多,她也未曾看过一眼。
魏离对自己的治国之道很是有信心,在大殿上没有一个臣子会对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佩服,无论是他的智谋还是他狠辣的手段,所作所为,都让群臣狠狠折服。
只是,臣子中也有些胆大的人,劝魏离选秀,绵延子嗣。
魏离见他头发都白了,说话的时候身子都有些颤颤巍巍,实在不忍心斥责,便敷衍了几句,退了朝。
次次如此,群臣便不再提及此事。